•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客家人移民日本的歷史人類學研究

      2014-04-17 06:30:07
      嘉應學院學報 2014年4期
      關鍵詞:客家人移民日本

      羅 鑫

      (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廣東梅州 514015)

      前言

      盡管人們習慣于把客家的歷史追溯到千百年前的西晉末年甚至秦漢,將客家的源流總括為中原士族的數(shù)次南遷,也喜歡把中國古代的一些名人雅士歸為客家人,但是筆者認為:客家不過是步入近代之后才逐漸形成的一種集體意識或者說文化觀念,其歷史并沒有世人想象得那么久遠①參考飯島典子(2010)《近代客家社會の形成——自稱と他稱のはざまで》風響社。該書分別從中國官府、西方傳教士以及自稱為“客家”的知識分子所留下的史料出發(fā),全面、冷靜地分析了近代客家社會形成的過程,揭示了“客家”歷史的短暫性。經(jīng)作者和出版社授權,該書中文版已由筆者翻譯完成。。

      實際上,不止客家,連日本的成立也是類似的道理。在明治維新以前,日本各地的民眾或多或少都有“藩”的意識,卻幾乎沒有日本的概念,是明治政府刻意向民眾灌輸以“日本精神”并不斷將其培養(yǎng)壯大,最終讓日本列島成為一個具有近代意義的國民國家②據(jù)日本文化人類學家瀨川昌久的口頭教示。事實上,這也可以說是日本知識界的一般認識。。在回過頭來書寫本民族?國家的歷史時,為營造出一種理所當然的氛圍,民族主義們者自然要把起點設定在遙遠的古代。所以明治政府告訴民眾:日本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輪廓清晰、密不可分的實體,日本人莫非“萬世一系”的天皇子民③參考川田順造《重問日本——人類學者的視角》,青木社,2010。。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簡單④有關“日本”的形成,可參考中外歷史文化學者的相關著作。因為和本文無直接關系,在此不予闡述。。

      客家雖然不是一種政治集合,其產(chǎn)生也不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但同樣是個帶有建構(gòu)性的真實存在。也就是說,在“客家”成立以前,客家人的祖先的確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誰也不敢否認這其中就完全沒有從中原一路南遷下來的貴族后裔。但僅憑這點恐怕不能證明古人當時就已經(jīng)有了和今日一樣的客家認識⑤今日一般的客家認識,主要包括如下幾點,即:①客家人的祖先是中原士族,為躲避戰(zhàn)亂而幾經(jīng)遷徙,最終南下與當?shù)厣贁?shù)民族融合;②客家文化是漢文化乃至中華文明的精華;③客家出了很多左右中國歷史發(fā)展命運、對世界影響深遠的偉人名家;④客家歷史悠久、傳統(tǒng)文化幾乎亙古未變,等等。顯然,這些都是以羅香林(1933)為代表的學者所構(gòu)建出來的經(jīng)典客家意象。,事實上在那時極有可能連“客家”一詞都還沒有出現(xiàn)⑥據(jù)查證,歷史上最早出現(xiàn)“客家”二字的文獻是康熙廿六年的《永安縣次志》(屈大均,1687),而最早在活字上把“客家”描述為中原后裔的是《豐湖雜記》(徐旭曾,1808)。換言之,在清代以前的史料中并沒有“客家”的存在。。

      另一方面,誰都知道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彼此間的交往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出現(xiàn)過不少促進兩國文化交流的賢達先進。在這當中,某些人物的出身地由于與客家的“遷徙路線”或聚居地相重合,又或者只是和古詩詞文獻中的“客”字沾邊,就被歸為客家與日本交往的先驅(qū)。尤其在全球各地自我意識膨脹,旅游文化資源開發(fā)方興未艾的當下,出現(xiàn)這樣的主張更是不足為奇。

      例如,早在1980年代,就有人撰文⑦《客家人東渡日本史》,作者楊隆生,具體成稿時間不詳,推測在1980年代初,收錄于《世界客屬第五次懇親大會特刊》。稱徐福可能就是最早移民到日本的客家人,其根據(jù)是元朝學者吳萊(1297-1340)寫的詩《聽客話熊野徐福廟》“大瀛海岸古紀州,/山石萬仞插海流。/徐福求仙乃得死,/紫芝老盡令人愁?!弊髡哒J為詩題中的“客”就是“客家”,而“聽客話”就是“聽客家人說”的意思。

      另外在1994年,日本和歌山縣新宮市在原有“徐福之墓”的基礎上興建了“徐福公園”,查閱當時的捐資者名單,我們發(fā)現(xiàn)有客屬社團“關西崇正會”的名字①建園前有一座徐福廟,據(jù)說也是臺灣人捐資興建的。詳見中川學《客家論の現(xiàn)代的構(gòu)圖》(漢譯名:《客家論的現(xiàn)代性構(gòu)思》)第一部分第2頁。。另據(jù)介紹,在每年夏季舉辦“徐福祭”的時候,都有一批旅日客家人前往新宮市的徐福廟祭拜。2011年在廣西北海召開世界客屬第24屆懇親大會期間,全日本崇正會聯(lián)合總會的負責人陳荊芳更向媒體介紹說:“(我們)每年用政府預算舉行祭拜客家祖先徐福的儀式,幫助客家文化在日本的傳承發(fā)展”。②林浩,中國新聞網(wǎng)2011年12月2日記事:http://www.chinanews.com/df/2011/12 -02/3505313.shtml

      由上可知,在日本的客家人之間流傳著“徐福=渡日客家鼻祖”的傳說。不過,這樣的傳說與其說是對歷史的一種解讀,毋寧視為在日客家人的一種精神信仰。按照已故學者中川學的說法,日本客家的徐福信仰是一種和“事實”相對照的“真實”。有時候研究“真實”產(chǎn)生的背景及當事者的心態(tài),可能比還原“事實”更有意義,而這正是筆者撰寫本文的初衷所在。

      二、客家人在日本的現(xiàn)狀和歷史

      (一)總?cè)丝凇碓春偷乩矸植?/h3>

      據(jù)中國客家博物館本館第一展廳“客從何來”的展示說,現(xiàn)在日本有1萬客家人,同樣的說法還出現(xiàn)在,羅英詳1994年發(fā)表的《飄揚過海的“客家人”》、宇默2004年發(fā)表的《“移墾”文化特質(zhì)造就特殊歷史地位——在日客家族群透視》③發(fā)表于《客家與多元文化》亞洲文化總合研究所出版會,2004:第226-228頁。該文原載于2004年9月23日的《中文導報》。等著作。在筆者看來,這1萬人的觀點存在問題:首先,客家是個文化概念,不是行政上、民族上的單位區(qū)分,不被納入政府部門的權威統(tǒng)計項目,無法確切統(tǒng)計,所以有主觀臆斷的成份;其次,有很多并不主張自己是客家人的華裔,由于其出身地與世俗認為的“客家地區(qū)”沾邊,往往被當作客家人統(tǒng)計進去[1],所以有夸大事實的嫌疑。

      欲相對客觀地把握在日客家的人口總數(shù),最佳方法是先統(tǒng)計各地客屬社團的會員人數(shù),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估算。因為但凡入會者,基本上都可以視為客家人,而且會員家庭成員信息也造冊在案,容易把握。按照這樣的方法,保守計算在日客家人的總數(shù)約為5千人④不包括暫居日本的游客、留學生等。。與此同時,在日華僑總?cè)丝诩s為68萬7 156人,而日本總?cè)丝跒?億2 722萬人⑤參照日本政府網(wǎng)站2010年統(tǒng)計數(shù)據(jù):http://www.e-stat.go.jp/SG1/estat/eStatTopPortal.do。可見,客家人在日本是“少數(shù)派中的少數(shù)派”。

      來源方面,日本的客家人大部分來自大陸和臺灣,極少數(shù)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其中,來自大陸的客家移民都是1980年代以后伴隨改革開放政策而來的“新移民”及其第二代,來自臺灣的基本上都是二戰(zhàn)前后過來的“老華僑”及其后代。

      那么,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日本哪里呢?雖然無法確切統(tǒng)計,但不難想象客家人在日本主要還是集中在東京、大阪等大城市⑥宇默(2004)甚至認為日本有一半以上的客家人聚集在東京。,因為那邊基本上都有客屬社團的存在,說明當?shù)赜幸欢〝?shù)量的客家人。此外,大城市人口密度大、流動性強,發(fā)展機會多,所以客家人也相對集中。不過,在日本沒有專門的客家村落或社區(qū)。即是說客家人在日本相對分散,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不甚緊密。例如,筆者在宮城縣仙臺市留學的時候,經(jīng)常去兩家客家人的飯店訪問⑦一家叫“櫻園張廣東飯店”,老板來自廣東省河源市。另一家叫“周香港飯店”,周老板是祖籍惠州的香港客家人。。兩家雖然知道彼此的存在,但平時幾乎不怎么來往。并不是說他們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競爭關系才如此,事實上他們也沒有和其他哪些客家人交往得特別密切——盡管客家人在仙臺是絕對的少數(shù),按道理說更容易抱團。而且,對包括客屬社團在內(nèi)的所有華人組織,兩家人似乎都選擇敬而遠之,這與其說是出于對它們的不信任,更多是覺得“沒必要”。

      (二)職業(yè)和社會階層

      同樣,想具體了解在日本的客家人都從事哪些職業(yè)、處在怎樣的社會階層,最好的辦法還是調(diào)查客屬社團成員的個人信息。據(jù)此,筆者發(fā)現(xiàn)客家人在日本從事各行各業(yè)的都有,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早期在日華僑安身立命、發(fā)家致富依靠的“三把刀”⑧即剪刀(裁縫)、剃刀(理發(fā)師)和菜刀(餐飲)。同樣適用于客家人。

      文化界自然不乏杰出的客家人,像教育學家鐘清漢、歷史學家戴國輝等在日本學界可謂聲名顯赫[2]。在財界,雖然有像李合珠一樣的佼佼者①參考松本一男前揭書第215-220頁??赡苁浅鲇陔[私權的考慮,松本在書中雖然介紹了許多客家出身的大老板,但除了李合珠外,其他基本上都用大寫字母G、I、J、K等代替具體姓名,故無法核實真?zhèn)?。,但如河合洋尚所指出的那樣,并“沒有出現(xiàn)像胡文虎、曾憲梓一樣具有代表性的大富豪”。②河合洋尚(著)羅鑫(譯)(2014)《初步報告:日本客家的歷史與族群性》(內(nèi)部資料)。此外,在演藝圈也有客家人的身影,如祖籍梅州市梅縣區(qū)松口鎮(zhèn)官坪村的知名女演員余美貴子③2012年7月2-3日期間,關東崇正會委托NHK、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和天下客家網(wǎng)等媒體到松口英順公祠拍攝尋根訪祖的記錄片。詳見梅州時空網(wǎng)站的報道:http://bbs.mzsky.cc/thread -1532027 -1.html。另據(jù)河合洋尚報告,余美貴子本人在參與此節(jié)目之前完全不知道什么“客家”。也就是說,她本人意識到自己是“客家人”是近年才發(fā)生的事。。至于政界,則因為日本未開放參政權給外國人等原因,尚未聽過有客家人的事跡。

      總之,隨著中日兩國文化交流的深入,特別是日本政府積極吸收外國人才政策的實施以及中華圈經(jīng)濟實力的日趨雄厚,有越來越多的客家人來到日本,成為各行業(yè)的精英。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從事何種職業(yè)、取得怎樣的成就,這些多半是由各人自身既有條件、意愿和努力程度決定的,和“客家文化”本身沒有必然聯(lián)系。

      (三)結(jié)社情況

      以上多次提到了日本客屬社團的存在,在此有必要先對其歷史做下梳理。

      據(jù)楊隆生介紹,1911年,來自惠陽、寶安(今深圳市)兩縣的客家人在神奈川縣橫濱市中區(qū)山下町104四番地組建了“惠安公所”,號稱是最早期的客屬社團④前揭《客家人東渡日本史》第3頁。??墒钦l都知道惠陽、寶安并非純客縣,如何斷定組建惠安公所的僑民到底是不是客家人呢?就此筆者于2012年11月上旬專門赴橫濱唐人街做了次實地調(diào)查。遺憾的是,所發(fā)現(xiàn)到的唯一一個可能和惠陽、寶安客家有關系的“廣東會館”實際上是個廣府僑民的組織,所以直接就把惠安公所等同于客屬社團的說法顯然是有問題的。

      迄今為止有證可查的、最早的客屬社團應該是1945年10月成立的“客家公會”。其代表人物是臺灣人范子唐。據(jù)河合洋尚報告,客家公會是個紅色革命組織,因為公會相當一部分的骨干同時是左翼進步組織“華僑民主促進會”的成員,負責日本“中國通訊社”的日常運作。1955年范子唐返歸中國大陸,客家公會也隨之銷聲匿跡。

      1963年4月13日,在以李茶珍和彭鶴壽為代表的一群臺灣客家鄉(xiāng)親的推動下,新的客屬社團“東京崇正公會”在新宿宣告成立。值得留意的是,雖然該社團是在國民黨政府大員丘念臺⑤丘逢甲之子。的鼓勵下成立的,創(chuàng)建后卻提出了“不問政治”“不問宗教”“不問國籍”的三大原則,沒有特別表現(xiàn)出親臺灣國民黨政權的姿態(tài)。1960年代中后期,受東京崇正公會的影響和啟發(fā),分布在日本其他地方的臺灣客家人也相繼建立了自己的崇正會,例如名古屋崇正會(1965年)和關西崇正會(1968年)。

      1969年,日本崇正總會建立,成為統(tǒng)領日本各地區(qū)崇正會的頂層組織,由范添福擔任首任會長。1980年,在日本崇正總會的推動下,世界客屬第5屆懇親大會在東京成功舉辦。受大會的影響,北海道崇正會、東北崇正會、九州崇正會和沖繩崇正會也相繼成立。到1998年,日本崇正總會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一個擁有八個分會的全國性組織。1999年,因應時代發(fā)展需要,日本崇正總會正式更名為“全日本崇正會聯(lián)合總會”(以下簡稱“聯(lián)合總會”)。

      遺憾的是,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會員老齡化的嚴重加劇,“聯(lián)合總會”開始出現(xiàn)重大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1)1980年代成立的北海道崇正會、東北崇正會、九州崇正會相繼倒閉;(2)西日本崇正會(1971年成立)被關西崇正會合并;(3)東京崇正會的政治立場發(fā)生嚴重傾斜⑥即臺灣本土政治色彩日趨濃厚。,導致一部分會員脫離,另行組織成立了關東崇正會。因此,日本客屬社團崇正會現(xiàn)在只剩下六家。其中,關東、關西、名古屋、沖繩等四個地區(qū)性的崇正會依然由“聯(lián)合總會”管理,東京崇正會則獨立運營。

      筆者認為,崇正會(特別是東京崇正會)與其說是旅日客家人的組織,不如說是由臺灣客家人主導的、旨在促進臺日各方面交流的半官半民組織。因為各崇正會會員中幾乎沒有來自臺灣以外的客家人,反過來知道有崇正會存在的其他地區(qū)出身的客家人也少之又少。特別值得留意的是,日本的一些政客會通過利用崇正會來加強與臺灣的政治聯(lián)系。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崇正會以外,日本還有一個和客家有關的社會性組織,即“亞洲文化總合研究所①應該是“亞洲文化綜合研究所”?!钡南聦贆C構(gòu)“日本國際客家文化協(xié)會”。它是由前面所提到的教育學家鐘清漢在2004年7月25日推動成立的一個國際客家學學術組織。由于該協(xié)會和一般意義上的客屬社團(如崇正會)有著本質(zhì)區(qū)別,在此不予闡述②詳細可參考日本國際客家文化協(xié)會會刊《客家與多元文化》(2004年11月創(chuàng)刊號)亞洲文化總合研究所。。

      三、客家到日本的原點

      雖然長期以來日本客家的主流都是臺灣人,但歷史上最早抵達日本的客家人卻來自大陸原鄉(xiāng)。如前所述,客家人移民日本的歷史前提是客家社會已經(jīng)形成,從時間上講就是19世紀以后。19世紀是中國社會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分水嶺,因為兩次鴉片戰(zhàn)爭、甲午海戰(zhàn)等重大歷史事件都發(fā)生在這百年之內(nèi),而這一系列的事件無疑標志著“華夷秩序”的解體和封建專制主義的終結(jié)。

      從中日關系來看,1871年,《中日修好條規(guī)》簽訂,其中第四條規(guī)定:“兩國均可派秉權大臣,并攜帶眷屬隨員,駐扎京師”。1877年,以何如璋(今梅州市大埔縣人)為代表的清國駐日使團抵達神戶,標志著中日兩國真正建立了近代意義上的外交關系。當時隨何如璋同行③還有隨員黃錫銓、梁詩五等也是梅州客家人。的參贊正是晚清著名的日本通、改革派詩人黃遵憲(今梅州市梅江區(qū)人)。筆者認為,何如璋、黃遵憲等一批梅州人是最早到訪日本的客家人,其理由如下。

      (1)他們本人當時已經(jīng)有了高度的“客家”自覺意識,這從黃遵憲生平創(chuàng)作的幾首詩和致親友的書信中可以看出。如,《送女弟》云:“中原有舊族,遷徙名客人。/過江入八閩,展轉(zhuǎn)來海濱。/儉嗇唐魏風,蓋猶三代民。”《己亥雜詩》中也有一首曰:“篳路桃弧展轉(zhuǎn)遷,南來遠過一千年。/方言足證中原韻,禮俗猶留三代先?!痹跒樵姼枳⒔獾臅r候,黃遵憲特別強調(diào)說:“今之州人,皆由寧化縣之石壁鄉(xiāng)遷來,頗有唐魏儉嗇之風,禮俗多存古意,世守鄉(xiāng)音不改,故土人別之曰‘客人’。”又如,光緒十七年(1891)黃遵憲在《與胡曉岑書》中說道:“嘗竊謂客民者,中原之舊族、三代之遺民……”,在光緒廿七年(1901)的《梅水詩傳序》也說:“嘉應一州,占籍者十之九為客人。此客人者,來自河洛,由閩入粵,傳世三十,歷年七百而守其語言不變……”

      (2)從另一個角度看,不排除在何、黃等人出使日本之前就有客家人抵達甚至移民到了日本,但從現(xiàn)階段所能搜集到的文獻資料來看,這只能是一種合理的猜想,尚無法明證。

      四、客家人移民日本的歷史背景

      文化人類學認為,所謂移民,簡單講就是從一個地方移居到另一個地方的人類活動及隨之衍生的一系列文化現(xiàn)象。移民主要有四種類型:(1)原始移民(primitive migration),由于生存地自然環(huán)境遭受嚴重破壞而產(chǎn)生的移民;(2)強制移民(forced migration),由于國家制度、社會機器等人為原因而產(chǎn)生的移民;(3)自由移民(free migration),出于自由意志而產(chǎn)生的移民;(4)大眾移民(mass migration),受到同鄉(xiāng)先行移民者的鼓動而產(chǎn)生的群體性移民。在明確此定義的基礎上,下面分別對臺灣客家與大陸客家的日本移民進行考察。

      (一)臺灣客家

      眾所周知,《馬關條約》的簽訂迫使臺灣被割讓給日本。在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日據(jù)時代”,既有被強征到日本本土做苦力的,也有為接受高等教育、做生意等原因東渡日本的臺灣人,特別在1936年末“皇民化運動”實施以后,出于各種原因前往日本的臺灣人日益增多。這其中就有不少是客家人。

      1945年日本投降,臺灣民間與日本的人員往來開始減少,但并未出現(xiàn)間斷。這是因為國民黨政府盡管打輸了內(nèi)戰(zhàn),但在國際上一直代表中國對日交往,一直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在此期間,從臺灣移民到日本去的客家人也不在少數(shù)。

      綜合國力差距的存在,是促使這段時期臺灣客家人移民的關鍵原因。而政治上的開放、地理位置上的接近、交通工具的發(fā)達,是促成臺灣客家人移民日本的重要條件。

      (二)大陸客家

      如前所述,何如璋一行是最先踏足日本的客家人,特別是黃遵憲,由于其詩歌、外交等方面的杰出造詣,在日本擁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實際上,黃遵憲還是促成客家子弟留學日本的先驅(qū)。20世紀初,黃遵憲的外甥黃簣孫、堂弟黃遵庚、四子璇泰、長孫延豫等親友在他的支持與鼓勵下,先后留學日本[3]。眾所周知,從1894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到1945年二戰(zhàn)結(jié)束,貫穿中日兩國歷史發(fā)展的主線是戰(zhàn)爭與對立。盡管如此,這段時期還是有一批客家人去了日本。例如,民國四年(1915)僅嘉應州一地就有194位客家人在日本留學,其中來自梅縣的有125人[4],他們中有的來自“攀桂坊”和“留余堂”。這批學子中有一些人后來選擇留在了日本,成為移民。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意識形態(tài)對立、階級斗爭的深入,大陸地區(qū)的國門緊閉,老百姓移民國外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對身處山區(qū)、交通不便的客家人而言更是如此,所以這段時期完全沒有發(fā)生大陸客家人移民日本的事情。1978年,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從此,大陸經(jīng)濟飛躍發(fā)展,人民的物質(zhì)與精神文化生活開始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民間掀起了繼清末民初以后的第二輪留日高潮。在這些留日學生中,就有不少在學成之后選擇定居日本的,他們當中同樣有客家人。例如,2013年8月,筆者發(fā)現(xiàn)在梅州市區(qū)成立了一家“日名”日語培訓機構(gòu),經(jīng)了解該機構(gòu)的股東就是1990年代留學后入籍日本的梅州人。

      通過以上討論我們知道,臺灣客家人移民日本直接受到了日本殖民主義政策的沖擊,和大陸的情況有所不同。但不管哪邊,在戰(zhàn)爭年代都有客家人被強制遣送到日本去做苦工的事實發(fā)生,這是“強制移民”的典型。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有一些客家人為尋求商機、求學、與日本人結(jié)婚等個人原因自愿移民過去的,系“自由移民”??傊?,客家人移民日本的歷史呈現(xiàn)出明顯的地域性和階段性,具體細節(jié)還有待將來做進一步深入的考察。

      五、客家文化在日本的傳承與嬗變

      今日說起客家文化,浮現(xiàn)在人們腦海中的常常是:娘酒和釀豆腐,圍龍屋和土樓,歷史名人,三山國王,山歌和五句板,語言和認同感等等。這些有形或無形的東西,構(gòu)成了客家文化的全部。

      客家文化的形成是個極為復雜的動態(tài)過程,個中既含傳承又有嬗變。中日兩國雖然在文化上有許多近似之處,但始終是不同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必然帶來客家文化的改變,因為“文化”本來的意思就是人類適應環(huán)境的手段。當客家人移民海外時,除卻隨身所帶的有限物件外,基本上只能把無形的東西帶過去,待各方面條件成熟了才有可能把有形的東西再現(xiàn)出來。即是說,客家文化在日本傳承,有兩樣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那就是時間和意識。

      第一,這里講的“時間”,實際上包括兩層含義。(1)從通時的角度比較前后幾代人對客家文化理解和實踐的異同。需要注意的是,移民的第一代未必就與一個世代的人重合。(2)從共時的角度比較同一代人對客家文化的繼承程度。需要注意的是,客家人到日本后不僅會受到日本文化的沖擊,也難免受到其他移民的影響。如前所述,客家移民是以家庭為單位分散在日本各地的,當中有些就生活在“韓人街”等其他外國移民十分集中的社區(qū),他們不可避免地也會受到其他移民文化的影響。

      第二,并非所有移民日本的客家人都有高度的文化自覺。他們的客家觀,很多是來自媒體的宣傳和介紹,客家文化對多數(shù)人而言只是個熟悉而茫然的概念。盡管他們也自認為是客家人,但客家文化是否該傳承下去、該如何傳承下去等問題對他們來說不是現(xiàn)實而緊迫的。

      日本的客家文化,絕非一塊堅如磐石的整體,客家文化本身的多樣性不可忽略。如前所述,歷史上移民日本的客家以臺灣人為主流,而臺灣的客家文化與大陸的客家文化本身就有差異,到達日本后隨著時間的流逝又不斷發(fā)生新的變化。事實上,在日本體驗到的客家文化,往往是日本化了的臺灣文化或者只是冠以客家之名的日本文化。例如,筆者2011年曾在東京某中餐館嘗試過一份“客家料理”,感覺完全就是日本人發(fā)明的中國菜。事實上,這樣的例子在日本比比皆是,如“廣東面”“天津飯”等一概都是非中國本土的東西。另一方面,縱然客家人有“寧賣祖公田,毋忘祖公言”的名訓,但大多數(shù)在日本的客家人還是像在印度尼西亞的閩南人一樣,無可避免地“三代成峇”[5]。如前面所提到的在仙臺開中餐館的周老板,他的家庭語言為日語,其次是粵語,客語基本只限于夫婦間的交流。這是大陸移民的情況,那么更早來到日本的臺灣客家又是如何呢?在此引用關東崇正會的現(xiàn)任會長周子秋的話說就是:“一代已凋零、二代均高齡、三代不關心、四代被同化”。也就是說,臺灣系客家移民由于在日本的時間更長,被同化得也更早、更徹底。

      當然,從另一個方面看,客屬社團崇正會幾十年來的努力也告訴我們:客家文化在日本沒有消失。即使丟失了母語,卻依然保持對客家身份的認同,這樣的客家人在日本并不在少數(shù)。

      結(jié)語

      通過以上討論,本文的主要結(jié)論可以歸納為以下六點。

      (一)最早抵達日本的客家人不是徐福而是何如璋、黃遵憲等人,時間上是1877年。日本部分客家人之間流傳的“徐福=旅日客家鼻祖”是一種非史實的“真實”。它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對作為極少數(shù)派、居住分散客家人而言,需要一個強大的精神支柱來團結(jié)對外,而這個精神支柱必須要有足夠的認知度和震懾力。徐福作為中日交流史上最久遠、最具有神話性的人物,恰好符合條件,成為最佳人選。“真實”雖然不是“事實”,但同樣有其存在的道理和價值,應當予以充分理解和尊重。

      (二)崇正會臺灣色彩濃厚的事實至少說明兩個問題:一是長期以來在日本很少有臺灣以外的客家人存在;二是地域性大于族群性,即人們更傾向于小范圍的團結(jié),因為彼此之間的同一性更大。

      (三)日本的客家人口總數(shù)在5 000人左右。他們基本來自臺灣和大陸,大多數(shù)選擇在大城市定居。從事各種行業(yè)的人都有,大部分是普通人。日本沒有專門的客家村落或社區(qū),除了專門介紹或研究客家的書籍外,在日本很難實際感受到客家文化的存在,偶然能體驗到的客家文化如“客家料理”等往往是日本化了的臺灣文化或者冠以客家之名的日本文化??图椅幕旧淼牡赜蚨鄻有院妥兓豢珊鲆暋?/p>

      (四)客家人移民日本呈現(xiàn)出兩個明顯的特點。(1)階段性:①從晚清到民國時期,既有來自大陸的也有來自臺灣的;②二戰(zhàn)結(jié)束特別是在1950年——1980年代,以臺灣人為主;③1990年代以后大陸人反超。(2)地域性:臺灣客家直接受到了日本殖民主義政策的影響。

      (五)日本最大的客屬社團是“崇正會”,它從成立至今一直由臺灣人主導,為客家文化在日本的傳承做出了積極貢獻。但總體而言,日本的崇正會發(fā)展到今天,與其說是客屬社團,不如說是旨在促進臺日文化、經(jīng)濟等方面交流的半官半民組織。另一方面,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社團本身的作用在不斷被削弱。加上成員人均年齡的增大和新生力量的缺失,崇正會正面臨著巨大的生存挑戰(zhàn)。

      (六)客家文化在日本既有傳承又有嬗變。多數(shù)移民日本的客家人并沒有特別的客家文化自覺意識,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每天都受到日本文化和其他族群文化的影響而發(fā)生改變。盡管一部分人仍保持對客家的認同感,但他們中的多數(shù)已經(jīng)失去客家文化的基本特征。

      [1][日]松本一男.客家力量——撼動中國和東南亞[M].東京:サイマル出版會,1995:211-212.

      [2]羅鑫.日本的客家人和客家團體[G]//[日]河合洋尚.日本客家研究的視角與方法——百年的軌跡.香港:中國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72-176.

      [3][日]實藤惠秀,豐田穰.日本雜事詩·解說[M].東京:平凡社,1968:304.

      [4]韓小林.嘉應留日學生與辛亥革命[J].客家研究輯刊,2003(2):74.

      [5]曹云華.嬗變與傳承:印度尼西亞客家人的文化適應[J].客家研究輯刊,2013(2):146.

      猜你喜歡
      客家人移民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華人時刊(2022年3期)2022-04-26 14:29:08
      探尋日本
      中華手工(2021年2期)2021-09-15 02:21:08
      客家人
      寶藏(2021年7期)2021-08-28 08:17:34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闖蕩牙買加的客家人
      《黃金時代》日本版
      電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16
      簽證移民
      僑園(2016年8期)2017-01-15 13:57:27
      行酒
      神州民俗(2016年5期)2016-06-13 10:18:44
      Immigration移民
      留學(2015年12期)2015-12-19 06:18:40
      白沙| 山阳县| 南澳县| 石门县| 门源| 滕州市| 泾源县| 闸北区| 盐亭县| 阳信县| 土默特左旗| 清丰县| 色达县| 定襄县| 余庆县| 汨罗市| 绥德县| 富川| 闻喜县| 九江县| 潍坊市| 武定县| 沾益县| 台江县| 宾川县| 久治县| 鄯善县| 阜新| 汶川县| 华宁县| 汉寿县| 土默特左旗| 个旧市| 望城县| 林口县| 寿宁县| 顺平县| 阿克陶县| 太白县| 永定县| 容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