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澎
一個人的精神感染了一座城市,這精神融入了城市的骨肉中,成為這座城的靈魂和名片。這個人就是雷鋒,這座城市就是遼寧省鞍山市。
50多年前,雷鋒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走進鞍鋼,最終成為一個不朽的人;50多年后,郭明義因執(zhí)著而把全國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鞍山,成為另一個奠定鞍山魂的人,成為鞍山的另一張名片。
從雷鋒到郭明義,這不是巧合,是鞍山這片無私大愛的沃土養(yǎng)育了他們。如今,郭明義振臂一呼,全國響應,“郭明義愛心團隊”讓雷鋒精神枝繁葉茂,使雷鋒精神薪火相傳。
鞍鋼是一片英雄模范輩出的土地。65年來,鞍鋼涌現(xiàn)出了雷鋒、孟泰、張明山、王崇倫等一批全國著名的英雄模范。“當代雷鋒”郭明義的事跡,感染了無數(shù)中國人。人們不禁要問:“鞍鋼為什么會成為一個英雄模范輩出的地方?”
鞍鋼英模的成長,得益于鞍鋼“鋼鐵強國、造福社會”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教育。正是因為“鋼鐵強國、造福社會”的企業(yè)理念與廣大職工的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才使得孟泰、郭明義等眾多英雄模范人物不斷涌現(xiàn)。
鞍鋼英模的成長,得益于鞍鋼扎實厚重的企業(yè)文化培養(yǎng)。孟泰紀念館、雷鋒紀念館等反映“創(chuàng)新、求實、拼爭、奉獻”鞍鋼精神的教育基地,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滋養(yǎng)著鞍鋼人。正是在這濃厚的企業(yè)文化氛圍中,郭明義不斷成長、成熟,最后成為“新時期學習實踐雷鋒精神的優(yōu)秀代表”。
鞍鋼英模的成長,得益于鞍鋼在宣傳、教育、引導職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在典型樹立、培養(yǎng)、幫助等方面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長期以來,鞍鋼十分注重對英模的培養(yǎng)和引導,郭明義這個典型較早就被發(fā)現(xiàn),各級黨組織在授予他一系列榮譽稱號的同時,有目的地安排他參加各種活動等。郭明義的成長,是鞍鋼一代代英雄模范人物感染激勵的結果,郭明義的精神也感染激勵著更多的后來人。
近年來,鞍鋼堅持開展“跟著郭明義學雷鋒”活動,不斷推進學雷鋒、學郭明義活動的常態(tài)化、全員化、崗位化、品牌化和規(guī)范化。2010年至今,鞍鋼黨委連續(xù)下發(fā)過4個文件,對扎實開展向郭明義同志學習活動作出全面部署,引導廣大職工學習雷鋒、郭明義,做高素質鞍鋼人。為推動向先進人物學習的活動,連續(xù)下發(fā)多個文件,這在鞍鋼6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中是前所未有的。鞍鋼黨委批準成立了“郭明義愛心工作室”,選派了長期參與郭明義同志事跡宣傳推介及愛心團隊建設服務工作的5名同志專職負責工作室的具體工作。工作室的成立,有力推動了學習郭明義活動的深化,成為拓展“郭明義愛心團隊”影響力和輻射力的源泉。
鞍鋼各級黨組織深刻認識開展學習雷鋒、郭明義活動的重大意義,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各級黨員領導干部帶頭學,為職工群眾作出表率、樹立標桿。公司先后舉辦“鞍鋼郭明義論壇”“鞍鋼雷鋒文化論壇”等活動,覆蓋職工超過6萬人次。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組建了郭明義最新事跡報告團,在鞍鋼作報告10余場。通過一系列活動,讓越來越多的鞍鋼職工真切地感受到了助人是一種快樂和幸福,讓愛崗位、愛鞍鋼,講品格、講奉獻成為職工共同的價值取向,促進了職工道德素養(yǎng)和鞍鋼文明程度不斷提升。
歷經歲月的風霜洗禮,雷鋒精神這顆種子在鞍鋼已經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根深葉茂,浩氣長存!
2005年,郭明義發(fā)起成立了“無償獻血志愿者大隊”“希望工程愛心聯(lián)隊”等愛心組織。2009年7月,在鞍鋼黨委的重視和支持下,這些愛心組織進行整合,組建了鞍鋼“郭明義愛心團隊”,下設8支專項志愿者大隊。2012年,鞍鋼成立了“郭明義愛心工作室”,具體負責鞍鋼“郭明義愛心團隊”的建設和發(fā)展,同時兼管全國各地“郭明義愛心團隊”各分隊的工作。目前,全國“郭明義愛心團隊”有600多支,志愿者總數(shù)超過130萬人,成為在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愛心組織。
2011年3月,在省委宣傳部的高度重視下,由鞍鋼承辦的“郭明義愛心團隊”學雷鋒大型奉獻活動在鞍山成功舉行。全國各地10支“郭明義愛心團隊”的大隊、分隊,1萬多名志愿者同步開展了愛心活動。2012年、2013年,在國務院國資委的組織下,鞍鋼“郭明義愛心團隊”和部分中央企業(yè)“郭明義愛心團隊”一道參加了向西部地區(qū)捐資助學活動,捐款近40萬元,對1280名甘肅省偏遠農村的特困學生給予集中資助。
截至2013年12月底,“郭明義愛心團隊”共開展捐資助學活動19次,捐款近200萬元,資助困難學生3000多名。在新疆、重慶、鞍山等地援建希望小學各1所;開展獻血活動20多次,無償獻血100多萬毫升;開展造血干細胞捐獻活動20余次,采集樣本4000多例,其中17人初配成功,3人成功捐獻。1000多名職工成為遺體(器官)捐獻志愿者,其中3人完成了捐獻。
2010年8月,為救助一名鞍鋼職工的患白血病的女兒小嚴涵,鞍鋼“郭明義愛心團隊”發(fā)出了挽救孩子生命的倡議,700多人捐獻了造血干細胞血液樣本,4000多名志愿者捐款近20萬元。此后,中國神華集團公司的全體黨員、中國通用技術集團公司的全體團員青年分別為小嚴涵捐款10萬元和7萬多元,讓小嚴涵在上海成功完成造血干細胞移植手術重獲新生,是鞍鋼“郭明義愛心團隊”和眾多志愿者的愛心鑄就了生命的奇跡。
2010年11月,為解決6歲起就獨自照顧癱瘓爸爸的重慶市黔江區(qū)水田鄉(xiāng)石朗鎮(zhèn)小張猛的上學和生活問題,“郭明義愛心團隊”開展了為小張猛所在學校捐助校舍活動,短短1周的時間,就捐款50多萬元,幫助學校建起了學生宿舍,不僅使小張猛和爸爸能夠住到學校來學習生活,而且使周圍十多公里范圍內山區(qū)孩子不再受上下學3個多小時的山路奔波之苦。
2011年3月,郭明義在新浪網(wǎng)上開通個人官方微博后,鞍鋼“郭明義愛心團隊”迅速組建了“郭明義愛心團隊”微博群,在網(wǎng)絡推介愛心活動,交流學習成果和心得體會,借助這一平臺更加廣泛地參與社會公益活動。2011年6月14日,通過郭明義微博發(fā)動,400多名鞍鋼“郭明義愛心團隊”的志愿者到市中心血站參加了無償獻血活動,獻血總量達8萬多毫升。
家住甘肅舟曲的楊蓬麗就是通過這一渠道得到了及時的救助。2010年8月,楊蓬麗考入大學的那一年,舟曲發(fā)生了特大泥石流,她的父母雙雙遇難。由于沒有生活來源,楊蓬麗面臨著失學的窘境。鞍鋼“郭明義愛心團隊”的志愿者在微博上看到她發(fā)給郭明義的求助信后,紛紛安慰她,并和郭明義一道資助她。當年5月,郭明義到甘肅參加活動,專程看望了楊蓬麗。楊蓬麗拉著郭明義的手激動地表示:“感謝郭叔叔和眾多鞍鋼志愿者的幫助,我一定好好讀書、好好生活,將來多為別人做點好事,把我感受到的這份愛傳遞給更多的人。”
通過網(wǎng)絡平臺,1000多名困難群眾得到了及時救助。每次愛心團隊的活動結束后,郭明義還會以“愛心團隊在行動”為主題,通過微博公布活動的詳細情況,并在微博群里廣泛轉發(fā),5000多人在微博群的感召和激勵下加入了“郭明義愛心團隊”。
2012年2月底,一位家住海城農村的臨產孕婦因嚴重貧血住進了鞍山市中心醫(yī)院,急需剖腹產手術,否則會危及母子的生命。由于春節(jié)剛過,醫(yī)院和血站都沒有血小板,手術無法進行,情況非常危急。接到求助電話后,郭明義馬上通過微博發(fā)出為孕婦捐獻血小板的倡議,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4名愛心團隊的志愿者就趕到了血站,捐獻了血小板,使母子平安得救。
2012年8月,鞍鋼“郭明義愛心團隊”志愿者曹貴德病逝后捐獻了遺體(器官),成為鞍山市和“郭明義愛心團隊”第一位捐獻全部遺體的志愿者。他捐獻的眼角膜,使4名患者重見光明。許多網(wǎng)友在郭明義發(fā)布的介紹曹貴德義舉的微博上留言說:“鞍鋼職工的大愛情懷令人感動!曹貴德沒有死,會永遠活在善良人們的心里?!?/p>
2011年5月8日,家住四川省大竹縣竹陽鎮(zhèn)的廖洪川給“郭明義愛心團隊”打來求助電話,說他的妻子汪莉芳患風濕性心臟病多年,因嚴重發(fā)作在第三軍醫(yī)大學新橋醫(yī)院進行手術治療,不僅花光了東拼西湊借到的10萬元,還欠了不少治療費。他和妻子失業(yè)多年,沒有子女,靠低保金和打零工維持生活,實在沒法再籌錢為妻子繼續(xù)治療。當天下午,受郭明義的委托,愛心團隊重慶大學分隊的志愿者就趕到醫(yī)院去探望廖洪川夫婦,向他們捐助了第一筆治療費,并把了解到的真實情況反饋給“郭明義愛心團隊”總部。郭明義立即發(fā)動鞍鋼“郭明義愛心團隊”的志愿者為這對不幸的夫妻奉獻愛心,很快就募集到1萬元捐款,馬上匯了過去。此后,志愿者們又幾次在治療的關鍵時刻資助他們,使汪莉芳得到了及時治療并康復。廖洪川在發(fā)給郭明義的短信中說:“沒有你們的捐助和安慰,我和妻子都面臨絕路。是你們救了我們夫妻二人的生命,你們永遠是我的親人!”
孫寶江是鞍鋼礦渣開發(fā)公司水渣車間丙班的電鏟司機。他組織志愿者成立了“郭明義愛心團隊孫寶江分隊”,并先后開展了“捐助困難居民、殘疾兒童”“百人行動鏟除積冰”等活動,隊伍也由最初的十幾人發(fā)展到如今的百余人。他還創(chuàng)建了“愛心一條街”和“寶江愛心花園”,帶領和引導社區(qū)居民積極奉獻愛心。孫寶江和熱衷公益的伙伴們制作了1500多張“愛心助老卡”,卡片上記錄著社區(qū)70歲以上老人的姓名、年齡、病史、家庭住址以及電話等信息,為老人提供各種幫助。孫寶江還和愛心團隊的隊友們一起,組織居民參加了“衣加衣”溫暖行動,為偏遠地區(qū)貧困群體捐獻冬季衣物400余件。
在“郭明義愛心團隊”里,像孫寶江這樣熱衷公益事業(yè)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一支支愛心團隊背后,是一顆顆火熱的善心。“德不孤,必有鄰”,他們把愛匯聚到一起,快樂別人,幸福自己!
走進鞍山,你不用問雷鋒在哪里,因為數(shù)不清的“雷鋒傳人”就在你的身邊,觸手可及。
劉春來:把奉獻當作最大的樂趣
鞍鋼集團煉焦總廠五煉焦作業(yè)區(qū)乙班出爐工劉春來是一個平凡的人,卻贏得了人們由衷的尊敬。因為他26年如一日扎根在艱苦崗位,默默無聞地工作,實實在在地奉獻,先后榮獲了“鞍鋼學雷鋒標兵”“鞍鋼優(yōu)秀共產黨員”“鞍鋼精神文明建設標兵”“遼寧省學郭明義先進個人”等稱號。
劉春來先后在掃爐蓋、上升管等幾個崗位工作。盡管崗位一個比一個艱苦,但他卻干得一次比一次出色。環(huán)境艱苦、勞動強度大的4號爐機側出爐崗位是他申請去的第一個崗位。他自己動手制作了十幾根1.5米—3米長的短釬子,出一爐,清掃一爐。剛干完一爐,就渾身是汗,雙手磨出了血泡,但他還是咬緊牙關繼續(xù)清掃,除了在上班時間干,下班了還要晚走多干一會兒,甚至大休班也跑到廠里干。經過兩個月的苦干,他所在的崗位徹底變了樣,成為作業(yè)區(qū)的樣板崗位。當?shù)弥?號爐是作業(yè)區(qū)較難干的崗位后,他又主動要求到2號爐機側工作。通過他的努力付出,2號爐的老大難問題也被他征服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戰(zhàn)功卓著”的他竟然又主動請纓,到更艱苦的1號爐機側出爐崗位工作……
除了干好本職工作外,劉春來還利用檢修時間或工作之余,幫助其他同事清掃維護設備,傳授工作技巧和經驗。有人不理解,說他是“傻帽兒”。劉春來聽到這些話,只是憨憨地一笑,說:“作為一名黨員,你得帶頭干,群眾才能跟著干,我要用我的行動去影響他們?!?/p>
為緩解企業(yè)資金困難,降低生產成本,劉春來自己建立一個“孟泰節(jié)約倉庫”。小到螺絲釘、電焊條,大到舊托輥、廢支架,他都進行回收,并登記建冊。別看他回收的東西不起眼,但關鍵時刻卻能派上大用場。
劉春來工作三班倒,經常遇到下夜班的工友自行車出毛病,半夜找不到修車的地方,只能推車回家,他便開始義務為職工修車。一段時間,有人嘲諷劉春來,說他是在“整景兒”,想當勞模??蓜⒋簛聿]有把這些嘲諷放在心上,他不管刮風下雨、酷暑嚴寒,每天早來2小時,晚走2小時,堅持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誠意善舉。他先后自費購買打氣筒18個、膠水60多管、氣門芯300余條,以及各種修車零部件,為工友修車1900多臺,打氣近5萬臺次。在劉春來的帶動下,“學雷鋒義務修車小分隊”不斷發(fā)展壯大,由起初的幾個人發(fā)展到十幾人,并被作業(yè)區(qū)命名為“劉春來義務修車小分隊”。
從1990年開始,劉春來不滿足于只在廠區(qū)為過往的職工服務,堅持走向社會到敬老院做好事。10多年來,他堅持每月至少3次到敬老院服務,從未間斷過。為老人們拆洗被褥、洗澡、剪指甲、打掃衛(wèi)生、清運垃圾;老人有病,他喂水、送藥;老人過生日,他買來生日蛋糕,為老人祝壽……他的眼里總有干不完的活兒。
劉春來的家并不富裕,愛人是農村戶口,沒有工作,老母親還患癌癥。盡管這樣,劉春來還是多次資助敬老院,為老人們購買日用品。10多年來,他屢屢為災區(qū)、希望工程、困難職工捐款……
李晏家:新時代的工人楷模
李晏家,鞍鋼集團新鋼鐵公司化工總廠二煉焦車間點檢班班長。多年來,他始終以雷鋒、孟泰等英雄模范人物為榜樣,刻苦鉆研,勇于創(chuàng)新,在平凡的崗位上,為企業(yè)振興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先后榮獲“鞍鋼公司勞動模范”“鞍山市勞動模范”“遼寧省勞動模范”“全國勞動模范”和“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1975年,李晏家進入鞍鋼化工總廠二煉焦車間當鉗工。當時,生產設備陳舊、工作強度大是二煉焦車間的最大特點。為了延長設備使用壽命,提高設備使用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李晏家對生產設備難題大搞技術創(chuàng)新。《可調節(jié)篩選的條篩》等5個項目獲得國家技術專利,累計創(chuàng)效1200萬元。2004年4月,以李晏家名字命名的“技術創(chuàng)新小分隊”成立了。通過小改小革、創(chuàng)新改造,“技術創(chuàng)新小分隊”至今已獲得國家技術專利52項、專有技術65項、廠級“兩革一化”成果8100項。
一件小事可以看出老李對創(chuàng)新改造的執(zhí)著。一次,一位掃爐蓋工人與李晏家閑聊時說:“現(xiàn)在爐頂上的澆泥小車把表面磚磨得千瘡百孔,遇到下雨天,爐頂漏水,蒸汽加黃煙能把人嗆個半死?!闭f者無意,聽者有心。從那以后,只要有空,李晏家就跑到爐頂觀察,查找原因,最后發(fā)現(xiàn)是爐頂澆泥小車的鐵輪子啃蝕表面磚,于是,他又利用回收來的廢舊物品制作了4臺多轉向膠輪澆泥小車。這種新型澆泥專用車,結構合理,使用輕便,造價低,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有效減輕了對焦爐爐頂?shù)膿p傷,每年可節(jié)約耐火磚費用80多萬元。
一年365天,李晏家至少有360天在廠;他每天都至少早來半小時,晚走半小時。為了在設備維修中搶時間、搶進度,他干脆在家里備上一套工作服,遇上搶修,穿上工作服就進廠。僅1997年,李晏家深夜進廠維修設備就達100多次。
一次,在廠勞模體檢中,李晏家被檢查出肝部長有血管瘤,醫(yī)生建議他住院治療。但他放不下工作,只是在下班后到醫(yī)院打針。班組的同事心疼地對他說:“你不要命了?我們把你送回家吧!”可他卻說:“現(xiàn)在正是用人的時候,我這時休假影響了生產,那事兒可就大了。病可以晚上看,工作時間不能占。”就這樣,連續(xù)100天,他總是在下班后去醫(yī)院,從沒有休過一天假。
李鳳民:無私奉獻譜華章
李鳳民是鞍鋼一位普通的工會退管走訪員,30多年來,他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充分展現(xiàn)了一名優(yōu)秀共產黨員的高尚品質,在平凡的崗位上譜寫了華美的人生樂章。
李鳳民認為,做好走訪員的工作必須拿真心換真情,要把自己當作退休職工的親人,甚至是子女。退休職工彭延斌長期患有糖尿病綜合征、皮膚病。2013年,李鳳民去醫(yī)院看望,得知他只能24小時俯臥在病床上,家里人無力照顧,加上經濟條件差,只能吃最便宜的病號飯,極度缺乏營養(yǎng)。李鳳民咨詢到適合彭延斌病情的營養(yǎng)配餐,堅持中午親自動手做飯,騎自行車送到10多公里遠的醫(yī)院。醫(yī)務人員和病友們都誤以為李鳳民是老彭的親人,得知實情后,都紛紛投來贊許的目光。
老工人蘇欽德退休后回山東老家生活,戶口卻留在了鞍山。他患有小腦萎縮、白內障等疾病,無法回到鞍山辦理第二代身份證。李鳳民得知情況后,便把這件事攬到自己身上。他幫著跑蘇欽德戶口證明,到派出所說明情況、了解程序,到街道辦事處協(xié)商辦理,來來回回跑了好幾趟才辦成。老蘇終于可以在山東老家就能領工資了,高興得合不攏嘴,特意打電話對李鳳民表示感謝。
每次走訪前,李鳳民都會仔細研究走訪對象住址,確定科學的行車路線。為節(jié)省差旅費,李鳳民堅持“多坐夜車,半夜前決不住宿,有公交車就不打車,盡量不走回頭路”等走訪原則,先后走訪了五省60多個市、縣69戶,花費僅5000余元。有朋友問李鳳民為啥這么“摳門兒”,他認真地說:“我沒有權利揮霍企業(yè)的錢!”
10年來,李鳳民共為退休職工操辦喪事600余起,平均三五天就要去一次殯儀館。退休職工都把李鳳民當作最貼心的人,有事都愿意找他。李鳳民處理本職工作以外的“閑事”不下百余起,婉拒酬謝禮金2萬余元。
李鳳民曾被推選為鞍山市第十一屆人大代表,榮獲“遼寧省學習郭明義標兵”“鞍山市十大孝子”“鞍山市優(yōu)秀共產黨員”“鞍鋼集團公司模范共產黨員”“感動礦山十大人物”等稱號。
鞍鋼人的韌勁兒、鞍鋼人的實干、鞍鋼人的美德、鞍鋼人的胸懷,在劉春來、李晏家、李鳳民這些優(yōu)秀的工人黨員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翻開鋼都楷模的歷史畫卷,雖年輪輾轉,但其崇高精神早已融入城市文化的血脈,并以無私的價值取向、愛崗敬業(yè)的人生追求、牢記宗旨的優(yōu)秀品質、引領時代潮流的文明風尚,鑄就了鞍山城市文化的特質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