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之國:時代與歷史交匯的錯覺
都說感受歐洲的古老文化要到斯洛伐克,而“城堡之國”是斯洛伐克給大多數游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原來,斯洛伐克為世界上城堡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汽車行駛在公路上,游人會時不時地看到遠處山頭古堡的蹤影,從300座城堡和原木搭建的教堂中窺探幾百年前人們的生活方式。據說,當地學校每年都會組織學生們參觀城堡,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傳統(tǒng)教育。歷史也許就是這樣傳承下來的。
城堡是中世紀的一種武裝建筑,最初起源于公元9至10世紀的歐洲。宏偉的城堡和防御工事記述著中古世紀的豪華盛宴、持矛比武和戰(zhàn)爭無數。解讀斯洛伐克的城堡,正是解讀斯洛伐克的歷史和文化。
有人說,這里的城堡也是一種斗爭精神的象征——斯洛伐克民族在公元5世紀以后的1000多年里,先后依附于大摩拉維亞帝國和匈牙利,一直到1918年奧匈帝國瓦解,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才建立。1993年1月1日斯洛伐克獨立主權后至今雖然只有短短的21年時間,但斯洛伐克政治進程平穩(wěn)發(fā)展,國民經濟增速也在歐盟國家中位居前列。
不得不提的是“奧拉瓦城堡”,其甚至被列為“地球上30個神奇的地方之一”。它是奧拉瓦地區(qū)的顯著地標,始建于13世紀中期,城堡制高點高于奧拉瓦河112米。作為匈牙利與波蘭的戰(zhàn)略邊界點之一,這座城堡的神奇之處在于從未被攻克過。
如今再參觀城堡,很可能給人時代與歷史交匯的錯覺。若從審美的角度來說,宮殿、禮拜堂、尖塔和塔樓的陡峭屋頂強調了輪廓感;細節(jié)如各種開口、入口、墻壁、閣樓山墻和金屬配件的樣式,則充滿了中世紀城堡的浪漫風情。
歌舞文化:鏗鏘有力的熱情與賓主盡歡
伴隨著鏗鏘有力以及節(jié)奏感十足的舞步聲、拉琴聲、拍手聲和叫喊聲,一支簡稱為KUK的民俗樂團出現在北京港澳中心瑞士酒店“斯洛伐克的味道”開幕式的當晚。即便你是個冒然進入會場,對所發(fā)生的情境毫無概念的人,也會瞬間被卷入斯洛伐克的語境之中——美麗的斯洛伐克姑娘轉動著白色的大裙擺,或抱團起舞,或與男舞者一起肆意地轉圈,舞鞋發(fā)出清脆有力的節(jié)奏聲。這是一種撲面而來的淳樸與熱情,毫無張揚造作之感。
原來,在斯洛伐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歌舞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斯洛伐克人生性熱情活潑,普遍能歌善舞。過去主要是農民、牧人和手工藝者喜愛舞蹈,其中開始于18、19世紀之交的“雙人轉圈舞”流傳最廣也最受歡迎。這種舞以歌唱和獨舞開始,隨后還邀請舞伴并且兩舞伴相擁轉圈,有時也有個人即興表演。節(jié)奏有快有慢,后來與外來舞蹈“恰爾達什舞”混雜在一起。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的資料顯示,斯洛伐克別具一格的舞蹈是“維爾本克舞”和“奧得澤莫克舞”等男性舞蹈,起源于中世紀的軍人舞蹈。“卡里奇卡環(huán)圈舞”則是東斯洛伐克地區(qū)典型的女性舞蹈。此外一些外來的舞蹈也逐漸豐富了斯洛伐克舞蹈種類,如19世紀初進入斯的馬祖卡舞、華爾茲舞和恰爾達什舞,19世紀還開始跳起了波爾卡舞。20世紀上半葉從西歐傳入現代舞蹈,從海外傳入交際舞。而現場KUK組合的表演既保存了斯洛伐克的文化傳統(tǒng),同時通過有趣的場景和音樂制作向觀眾展示,將現代藝術元素溶于傳統(tǒng)音樂中。
都說斯洛伐克的歌舞常常引得賓主盡歡,我想只有看過的人才得以深信。
美饌美酒:小有名氣的“國食”與葡萄產區(qū)
斯洛伐克的菜肴對于很多游客來說并不熟悉,嘗過后才感覺其口味較重。據了解,因為斯洛伐克人與捷克人同屬斯拉夫民族,因此兩個民族的飲食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同時由于歷史原因,斯洛伐克的飲食文化同時也受到了匈牙利和奧地利的深刻影響。強調選用最新鮮的當地食材,大量運用香料來增加口感,使得地區(qū)之間的口味各不相同。熏制奶酪、非熏制奶酪、奶制品、牛肉、豬肉、雞肉和鴨肉都倍受歡迎,蔬菜方面的卷心菜、洋蔥和大蒜都是必不可少的。
說起斯洛伐克的“國食”,不得不提的是羊奶酪面,也叫“羊奶酪面疙瘩”,其地位如同比薩之于意大利人,泡菜之于韓國人,何況羊奶酪還是斯洛伐克人發(fā)明的“專利產品”。這道美食是用面粉和適量的鹽以及羊奶酪,做成筋道的面疙瘩,再在上面澆上酸奶醬或奶豆腐,最后放上切碎的咸肉火腿末。味道不僅有羊奶酪特有的羊膻味,而且有著酸奶的酸勁兒。據說吃起來甚至像北京的豆汁兒,喜歡和不喜歡的人各占一半。此外傳統(tǒng)的“斯洛文斯基格博烤鵝餐”也頗受當地人歡迎。
斯洛伐克的美酒在世界上都小有名氣。其地方雖小,但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氣候特質,城市近郊有很多田園,自古以來就栽培葡萄。斯洛伐克有6個葡萄種植區(qū),最獨特的是匈牙利邊界托開地區(qū),最受歡迎的是小喀爾巴阡山脈葡萄園,從瑞卡(Raca)小喀爾巴阡山脈延伸出來,是布拉迪斯拉發(fā)的一部分,穿過斯瓦蒂杰(Svaty Jur)和皮茲諾克(Pezinok),直至以制陶業(yè)聞名的摩德拉(Modra)。18世紀該地區(qū)的Frankovka紅酒是瑪麗亞特雷西婭女皇的最愛。
如果你到當地,要留意在葡萄種植者慶祝豐收時會有的傳統(tǒng)的葡萄酒節(jié)。比如5月份時葡萄酒愛好者能享受到的“圣烏爾班日”(St Urbans Day,展示葡萄酒與地方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再比如11月的開窖時節(jié),可品嘗當季首批新酒制品,更有私人酒窖珍藏的陳年佳釀。
手工制品:精細的文化遺產傳承
“斯洛伐克的味道”開幕式當晚,一個個鄉(xiāng)間女子和小天使模樣的玩偶,乃至連背上羊毛都栩栩如生卷曲著的小小羊羔模型吸引了無數過路者的眼球。它們普遍呈現出淡黃色,身上細密的紋路散發(fā)出自然的味道。桌邊的女性手工藝者利用線、鉗子、剪刀以及一片片呈現出漂亮淡黃色的干玉米葉等,不疾不徐地做出這些可愛的模型。原來這就是斯洛伐克一種民間傳統(tǒng)的手工藝術,學名叫做“Supolienky”。
據了解,斯洛伐克在手工制造優(yōu)質工藝品方面歷史悠久,一直以來木雕、陶藝、錫制品、編織品、柳條制品、刺繡、皮革制品,以及干玉米葉制成的“Supolienky”等聞名。
例如中世紀的陶瓷藝術。中世紀的陶器出土于特倫欽城堡和特倫欽城附近。他們描繪了幾個世紀人們的日常生活和一些重要的活動,均成為了意義非凡的文化遺跡,其中莫德拉陶瓷不僅在斯洛伐克,在世界其他地方都具有盛名。莫德拉陶瓷是由莫德拉城而得名,歷史悠久,生產初期開始于17世紀上半葉,后來繼續(xù)發(fā)展成為新興產業(yè)。這項工藝世代相傳,如今莫德拉城里擁有知名的博物館,畫廊,精品店以及私人展覽場所。
斯洛伐克傳統(tǒng)手工藝品還包括傳統(tǒng)的木杯“Crpák”,其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斯洛伐克羊圈的象征,通常被用作喝“?in?ica”(一種以羊奶制成的飲品) ,同時也展現了一種獨特的裝飾美感。錫制品“Drotarstvo”是在18和19世紀斯洛伐克特別是基索斯和斯皮斯地區(qū)流行。最初,從事修補的工匠在各地修補陶器和烹飪用品,同時也利用錫絲制作一些簡單的家庭工具。后來,他們也開始做一些具有藝術欣賞價值的制品,例如金銀鑲嵌的花瓶、碗、盒子以及托盤等。如今,人們還繼續(xù)沿用傳統(tǒng)方法來制作具有實用和裝飾價值的制品。牧羊人的斧子“Valaska”最初是用來保護和工作用的,或者作為舞蹈的工具。它連同帽子和腰帶,成為了牧羊人的象征,如今其依舊保持了它的象征意義,并且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名錄。
繪畫藝術:“平版印刷”的想象空間
斯洛伐克著名插畫家、平版印刷大師弗拉基米爾·伽若維奇從三十歲開始便致力于傳統(tǒng)平版印刷術,尤其是彩色平版印刷術。他自己手工進行平版印刷,并嘗試各種平版印刷的可能和組合。2012年他還在北京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國韻文華書畫院舉辦了一場名為“展開想象的空間”藝術展,集中展示了他40余幅平版印刷繪畫作品。這一次他的作品被搬到了北京港澳中心瑞士酒店,供來客欣賞來自斯洛伐克的本土畫作。
據斯洛伐克駐華大使弗蘭季謝克·德霍波切克先生介紹,平版印刷是將一幅畫拓印在一塊特殊的石模上,利用油脂使畫只吸收墨而不吸收水。如同很多其他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一樣,每次只著一種顏色。其有很多色調風格,范圍從強烈的黑色到最微弱的灰色,再到彩色。這種工序創(chuàng)造于18世紀末,到了19世紀中葉已經在很多藝術家中獲得廣泛的應用,不乏大師級作品出現。平版印刷是一種用途廣泛的藝術技巧,藝術家可以此滿足特殊風格需求,技術嫻熟的大師可以獲得各種可能的效果。在弗拉基米爾·伽若維奇的作品中,充滿了溫和的諷刺,揭露虛假、偽謙虛、野心、貪婪、錯誤的價值觀和資產階級的說教。據了解,1975年至1976年間由他繪制的奧維德的《變形記》,于1981年獲得世界書籍裝幀設計界最高榮譽的德國萊比錫“世界最優(yōu)美圖書”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