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雷小毅
(今傳媒雜志社社長助理)
主持人語:傳播學先驅(qū)萊奧·弗羅貝紐斯曾提出“文化沒有腳”,這一觀點表明文化是靠人們的傳播產(chǎn)生影響的。知識、信息、觀念、情感、信仰等借助文化傳播平臺不斷地延伸文化內(nèi)涵,文化只有在交流和傳播的過程中才能得以發(fā)展和進步。各國在文化交流中也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正如我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已經(jīng)成為中國的符號,代表著國家形象。在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時期,開展多種形式的傳統(tǒng)文化交流活動對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有著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
本期“傳媒大講壇”欄目首先刊載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秀梅等的文章《馬年央視春晚:充滿文化儀式感的盛會》,劉教授等以央視春晚為研究樣本,以實例說明馬年春晚凸顯中華符號,彰顯了我國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生肖文化,傳承了家文化,并為中國文化注入了新活力。陳開舉教授等撰文《從話語幽默理論看小品語言的文化學意義》,文章運用話語權理論探討了話語幽默作為弱勢群體巧妙地獲取話語權的文化學意義,并以趙氏小品為例,談話語幽默的文化內(nèi)涵。安徽師范大學傳媒學院馬梅教授的文章《鄉(xiāng)土也可以如此之美》,是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AHSK11-12D14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馬教授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分析了其成功的基因,并認為該紀錄片反映了人類發(fā)展最基本的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態(tài)準則,具有歲月磨蝕不了的藝術魅力。本期“傳媒大講壇”欄目組精心安排,獨辟蹊徑,為讀者奉獻出一場思想文化的盛宴,邀請讀者賞析民族文化精粹,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品味豐富燦爛的中華文化。學者們?nèi)收咭娙?,智者見智,從多角度、多層面對文化話題展開論述,以期為我國文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