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新聞評論選題的價值判斷

      2014-04-29 00:44:03杜濤
      今傳媒 2014年4期

      杜濤

      摘 要:新聞評論的選題需要具備評論價值。對于事件性選題,新聞評論實質上是一種“二次選擇”,需要具備重要性、顯著性、爭議性和普遍性中的一種或多種;非事件選題的新聞評論應有重要性或思想上的可開掘性;周期性選題的價值判斷,與節(jié)日、紀念日本身的重要性有關,也與現(xiàn)實社會的發(fā)展需求有關。

      關鍵詞:評論價值;事件性選題;非事件性選題;周期性選題

      中圖分類號:G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4-0050-02

      新聞評論的選題,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價值選擇。如同新聞報道要具有新聞價值一樣,新聞評論的選題同樣要具備評論價值。按照哲學學者的論述,價值既具有主體性,又具有客觀性。一方面,價值反映了人作為主體的需要和要求;另一方面,價值也離不開客體的某些性質,二者缺一不可[1]。就新聞評論的選題而言,其評論價值與論題的性質、結構和屬性密切相關。每位評論者所選擇的論題雖有差異,但大致的選題規(guī)律卻是一致的。選題的種類,一種是事件性選題,一種是非事件性選題,另有一種特殊類型的選題——周期性選題[2]。評論者在實際選題過程中,需要根據(jù)這三類選題的不同特點,做出不同的價值判斷。

      一、事件性選題的價值判斷

      事件性選題是以新聞報道為評論由頭的選題類型,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到的評論選題類型。這類評論選題選擇的是一個新聞事件,顯然,這個事件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記者的“第一次選擇”。一般來說,一個事件只有具備了新聞價值的一個或多個要素,才能進入記者的“法眼”,成為記者的報道內(nèi)容。按照國內(nèi)標準,新聞價值通常包括時新性、接近性、重要性、顯著性和趣味性五個方面;按照國外學者的論述,新聞價值往往還包括沖突性(Conflict)、性(Sex)等方面。這些內(nèi)容反映了記者選擇新聞與受眾關注之間的契合點。

      對于這種選題,新聞評論實質上是一種“二次選擇”,即在通過記者的選題標準考驗之后,評論者所進行的第二次價值判斷。對于數(shù)量繁多的具有一個或多個新聞價值要素的新聞報道,評論者還要再進行一次判斷,選擇出適合進行評論的題材進行評論。對于評論者來說,大體有以下的選擇標準:

      一是重要性,即選擇比較重大的事件進行評論。比如黨的代表大會、人大政協(xié)會議、重要政府決策、重要民生新聞、奧運會等,都可能直接影響到許多人的切身利益,受到多數(shù)人的關注。

      二是顯著性,即選擇關注度很高的公共事件進行評論。一定時間內(nèi),社會往往會有一定的輿論關注熱點事件,引起社會各界熱議,如周久耕事件、佛山小悅悅事件、郭美美事件、惡搞杜甫事件等。這些事件未必重大,卻是社會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實質上,這些事件已經(jīng)成為社會議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從受眾本位出發(fā)還是從引導輿論出發(fā),這種選題應當成為新聞評論不可缺席的內(nèi)容。

      三是爭議性,即選擇引起廣泛爭議的事件進行評論。如“五一”長假取消利弊之爭、南京彭宇案、華南虎照片真?zhèn)问录?、袁厲害事件等。爭議即意味著不確定性的存在,社會需要新聞媒體提供意見性信息來消除人們思想中的不確定性。因此,這類事件成為新聞評論選題的重要選擇。

      四是普遍性,即選擇帶有一定普遍性的事件,如醫(yī)患糾紛的新聞、城管與小販沖突的事件等。這類事情在社會中大量存在,與人們工作生活聯(lián)系緊密,很容易成為新聞評論的選題。

      這些選擇標準中,只要具備了其中的一個,就可以作為評論的對象。如果某個新聞事件同時具備了其中的多個因素,當然就更有評論的價值。比如復旦投毒案,其選題具有顯著性;而國務院出臺加強房地產(chǎn)市場調控的“國五條”,這個選題則兼具重要性、爭議性和普遍性。

      二、非事件性選題的價值判斷

      非事件性選題是以值得關注的社會現(xiàn)象、實際問題為評論由頭的選題類型,評論的是工作中或社會生活中的一種傾向或問題。它們雖未經(jīng)記者直接進行報道,但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并為受眾所廣泛關注,因此也是評論者的重要選題內(nèi)容。這種評論選題在時效性上不如以具體新聞事件為對象的評論,但它的生命力可能更強。這些現(xiàn)象廣泛地存在于社會生活當中,往往反映了更深層次的問題,是更貼近真相的社會現(xiàn)實。新聞媒體按照新聞價值選擇報道內(nèi)容的傾向使一些新聞報道實際上與真實的社會尚有一定差距,但評論者從真實社會中提煉出的現(xiàn)象卻可能長期存在,由此而來的評論,其闡述的道理也就有了更為長久的價值。

      對于非事件性選題,評論者少了記者的第一次判斷做依托,因此需要認真地對現(xiàn)象、趨勢、傾向加以分析,以決定哪些是具有重要評論價值的內(nèi)容。

      對非事件性選題的價值判斷,大體包括以下標準:

      一是重要性。通常是指那些對許多人生活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社會現(xiàn)象或問題。如大學生就業(yè)困難、拼爹現(xiàn)象,高考公平、社會道德滑坡問題等。這些現(xiàn)象或問題未必是由哪個新聞事件所觸發(fā),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舉足輕重,為人們所關注。

      二是思想上的可開掘性。新聞評論的體裁特征決定了只有思想價值含量高的評論選題,才有可能創(chuàng)作出好的評論作品。一些社會發(fā)展中帶有趨勢性的現(xiàn)象和問題,往往為評論者所看重。如《中國青年報》評論員曹林認為:“有些題材看起來很小,很微不足道,卻能反映這個時代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或者反映出一種普遍的焦慮,能夠以小見大,即使題材再小,它也在我的關注視野之內(nèi)。關鍵是要有意義”[3]。

      在網(wǎng)絡和傳統(tǒng)媒體走紅的“喝咖啡”系列評論,可以為我們理解非事件性選題的價值取向提供參考和借鑒。長期以來,由于我國的城鄉(xiāng)二元體制、高考制度等尚存在許多問題,不同生活背景的人在入學、擇業(yè)、職場中都會面臨嚴重的社會不公。這一問題雖然未必是由某次新聞事件所觸發(fā),但它真實地存在于我們的現(xiàn)實社會當中,引起人們的爭議和思考。

      一篇在網(wǎng)絡上走紅的文章就集中反映了這一問題。一位網(wǎng)友的《我奮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激起了許多人的共鳴。文章講述了一位農(nóng)村青年在大城市的“奮斗史”:農(nóng)村落后的基礎教育、農(nóng)村學子沉重的升學壓力、大學高昂的學費、融入大都市之艱難。文章集中反映了社會發(fā)展中不同群體的不同遭遇,將中國的城鄉(xiāng)差別和戶籍壁壘導致的不平等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另一篇網(wǎng)文《反駁:我奮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則以相反的論點探討這一問題。作者認為,“你只是想要在Starbucks里面喝咖啡,而我想到要成為全球華人最棒的企業(yè)家,當我們有不一樣的理念的時候,我們用了不一樣的行動去實現(xiàn)”。另外作者還質疑,為什么前文作者不站起來改變自己的故鄉(xiāng)呢?

      隨后,又有一篇網(wǎng)文《我奮斗了十八年不是為了和你一起喝杯咖啡》出現(xiàn)。作者在生活中學會了不再抱怨。他認為,差距固然存在,但并不令人遺憾。正是差距和為彌補差距所付出的努力,加強了生命的張力,使其更有層次更加多元。

      2010年11月4日,《中國青年報》發(fā)表王石川的評論《奮斗了18年咖啡還能喝多久》,關注階層固化下的階層下流問題,本來歷經(jīng)千辛萬苦成了白領,但在種種因素下,又淪為窮人;本來剛脫離貧窮,過上了還勉強可以的生活,但一場變故讓人重歸赤貧。如教育、醫(yī)療、房產(chǎn)、買車等都有可能制造返貧現(xiàn)象。

      2010年11月16日,《中國青年報》曹林的評論《曾經(jīng)奮斗一生也不敢奢想一起喝咖啡》關注了另一個問題: 用歷史視角來看待今天的許多社會問題,其實都能從灰暗中看到進步。改革的步伐趕不上人們的期待,這正是這個社會的民怨和不穩(wěn)定之源。除了加快改革步伐滿足民眾的期待,別無他法。

      2011年4月1日,《東方早報》又發(fā)表了孟隋的評論《“喝咖啡”與社會公平》。評論認為,對個人來講,如果只汲汲于和別人喝咖啡,那這種生活無論怎樣都是異化的。社會之所以無意識地設定這種目標,只是為了讓你更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獻祭給不斷膨脹的經(jīng)濟體。

      可以看到,這一系列評論都屬于非事件性選題。評論者并不是以某個新聞事件作為評論由頭展開論證的,而是以普遍存在并值得關注的社會現(xiàn)象或現(xiàn)實問題作為評論的對象。這種選題既包括具有重要性的問題(如社會不公、城鄉(xiāng)差別、高考制度、戶籍制度等),也包括社會上的難點、疑點問題(如人們該如何面對社會不公),還包括社會上的冰點、盲點問題(如階層下流問題、生活方式異化問題),具有極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

      三、周期性選題的價值判斷

      周期性選題以固定的時間周期出現(xiàn),以重要節(jié)日或某事件、活動的紀念日為評論由頭。由于這些節(jié)日、紀念日相對固定,使評論在播出時間和選題范圍上可以預期,因此可以提前做出準備。周期性選題的價值判斷,與節(jié)日、紀念日本身的重要性有關,也與現(xiàn)實社會的發(fā)展需求有關。

      第一,如果紀念日本身含義深遠,意義重大,則周期性選題一般不可或缺。因為受眾會感知這個時間的重要性,對媒體評論有所期待。如果媒體不能滿足受眾這種期待,受眾就會感到失望和不解。比如,元旦、勞動節(jié)、建黨節(jié)、國慶節(jié)是國內(nèi)最重要的節(jié)日,重要媒體,尤其是黨報黨刊都要進行相關報道和評論。有些紀念日如婦女節(jié)、植樹節(jié)、青年節(jié)、教師節(jié)、記者節(jié)、艾滋病日等,不同媒體會視其受眾不同而決定是否進行評論以及采取什么樣的規(guī)格進行評論。

      第二,周期性選題與現(xiàn)實社會的發(fā)展緊密相關。其是否刊發(fā)、刊發(fā)時間、寫作主題如何確定都與當時的社會關注點和政治經(jīng)濟熱點相聯(lián)系,表現(xiàn)出“歷史與現(xiàn)實的接合”。如《人民日報》五一社論最早發(fā)表于1947年5月1日,題為《紀念“五一”繼續(xù)擴大增產(chǎn)立功運動》,之后除1948、1949、1950、1969、1972、1973、1974、1975、1977這九年未發(fā)表五一社論外,其余時期均每年發(fā)表一篇。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社論都發(fā)表在5月1日,而是根據(jù)現(xiàn)實情況進行了調整。據(jù)統(tǒng)計,1947~2013年間,《人民日報》共發(fā)表了58篇“五一”社論。其中54篇發(fā)表于5月1日,占到總數(shù)的93%;發(fā)表于4月29日和30日的五一社論各有兩篇,主要原因在于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提前一至二天召開。

      另外,每年“五一”社論的主題與當時的社會熱點緊密結合,表現(xiàn)出與時俱進的特點。雖然同為五一社論,但其內(nèi)容的重點緊隨時代而變。如1978年《人民日報》的五一社論標題是《廣泛開展社會主義勞動競賽》;1984年的標題是《工人階級要站在改革的前列》;2005年的標題是《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fā)揮主力軍作用》;2008年的標題是《為科學發(fā)展貢獻力量》;2013年標題是《用勞動創(chuàng)造托起中國夢》。從鼓勵開展勞動競賽,到改革占據(jù)主角,再到“和諧社會”和“科學發(fā)展”成為主旋律,2013年“中國夢”成為社論強音,周期性選題的評論表現(xiàn)出了與現(xiàn)實社會發(fā)展需求相結合的特點,也體現(xiàn)了評論員時效化處理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張紅巖.論價值的主體性和客體性[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

      [2] 馬少華.新聞評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曹林.時評寫作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花垣县| 汾阳市| 肃宁县| 辽宁省| 上虞市| 麻城市| 肇州县| 淳安县| 花垣县| 大港区| 读书| 长宁县| 五河县| 区。| 随州市| 尼木县| 新巴尔虎左旗| 墨脱县| 乌拉特中旗| 涪陵区| 中西区| 丰县| 内黄县| 珠海市| 沙坪坝区| 天津市| 昔阳县| 绥芬河市| 兴国县| 永兴县| 衡东县| 长寿区| 金秀| 凤山市| 湟源县| 南投市| 昌平区| 井陉县| 民丰县| 旬邑县| 丰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