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好奇:拍賣會上那些貴得嚇人的藏品都賣給誰了?那么貴的東西怎么會有那么多人要?
某日,在一豪華酒店參加一場天價拍賣會,有機會對那些買主驚鴻一瞥。某外表平庸的中年男子,頻頻舉牌,輕松拿下一款六千萬元瓷瓶,此君于頭天晚上曾與我同桌吃飯,當(dāng)時的印象是:低調(diào)、樸實。但拍賣會當(dāng)晚,我在酒店露天泳池再次見到此君,此時已與前日判若二人,周圍簇擁著一群年輕女子,此君正口沫橫飛,顧盼自雄……那些年輕女子個個流露出無比崇拜的表情,而每個從旁邊經(jīng)過的人都不吝致以側(cè)目禮。
于是,我忽然產(chǎn)生了一種想法:原來那些天價藏品,或許就是為了這些祟拜與矚目而存在的吧。因為人總是太自卑,需要這些外在的東西來證實自己的存在感。
我是堅定的基礎(chǔ)型收藏的擁躉。沒錯,我屬于那種收藏著在旁人眼中最普通最沒有價值東西的乏味保守人類。
集郵冊有幾大本。
價值平平的陶藝品,加起來也有幾打。
非大師所制的紫砂茶具也藏了不少。
所謂基礎(chǔ)型收藏,大概就是人人買得起的藏品,或美觀或?qū)嵱?,總之?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你不會輕易想要丟掉它。并且,它們可以增加你的生活情趣而不是成為你的累贅。
基礎(chǔ)型收藏,走的是工薪路線,玩的是生活情趣。可以收藏,也可以使用,每件對其主人來說都有特殊意義或功能,買回來就不打算再出手。
而那些購買天價藏品的人,走的是出人頭地路線,拼的是存在感。不管在哪里,永遠賺足眼球。
基礎(chǔ)型藏品,本身平淡無奇,需要主人的氣質(zhì)賦予它不同靈魂。
天價藏品,本身就是亮點,附在誰身上就給誰魂魄。任誰收藏,勿論是真是假,有用沒用,總有非富即貴的氣味撲面而來。
于是我在想,只收藏基礎(chǔ)型藏品的人,信奉的是不是也是基礎(chǔ)型生活呢?
一所房子、一部車子、一位伴侶、一個孩子,父母安康,房子不是豪宅,車子也不是名車,伴侶沒有顯赫身家,孩子沒有那么聽話,念書的地方也非名校。
每天用相似的姿勢窩在沙發(fā)上,聽對方講聽過的笑話,吃固定不變的菜式,商量著按揭的房子廚房裝修成開放式還是半開放,夏天是去旅游還是省下錢給孩子報個早教班......
從某個程度來說,基礎(chǔ)型收藏看似普通,要求實高。因為收藏的東西沒有太多外在的價值,其價值完全在于主人的領(lǐng)悟與發(fā)掘,一件質(zhì)樸的陶質(zhì)花器,里面插上一枝紫色小野花便有了靈魂;一把小小紫砂壺,外表雖不出奇,卻飽含著濃濃的友情——那是某年在宜興時,偶遇到的一位紫砂藝人之傾情之作……
基礎(chǔ)型收藏,因為多了這些主人的故事與用心,就有了靈魂,變得鮮活有趣。
會把基礎(chǔ)型藏品收藏好的人,是深諳“美”的真諦之人。明白就收藏而言,簡單才是終極的深刻。不會成為商業(yè)大潮的犧牲品。也許他們永遠都不會在收藏這個圈子里出人頭地,但一定是有自己風(fēng)格、了解自己的人。
基礎(chǔ)型生活也一樣,其實并不簡單,人人都過的小日子,需要用心提升品質(zhì)。不用花很多錢,只需多花點心思。沒有數(shù)百平豪宅,幾十平也可以收拾得整齊干凈,舒服有格調(diào)。不會做滿漢全席,西紅柿炒雞蛋盛在漂亮的盤子里也很美味。失去了這些的生活就像失去了活力,變得黯淡乏味一潭死水。
在此之上,最好再有點儀式感:春天踏青野餐,夏天秋千上看星星,秋天賞銀杏,冬天踏雪;紀(jì)念日燭光晚餐,圣誕節(jié)買棵樹之類。生活有了儀式感,就有了值得記住的片段,有了回憶。
會把基礎(chǔ)型生活過好的人,是懂得活在當(dāng)下的人。對“生活”這個人類最基本的行為絕不馬虎了事,把“生活”當(dāng)成一種理所當(dāng)然的事情來經(jīng)營,并且樂在其中的人,會擁有濃厚而豐潤的氣場,并且,這種人一般來說運氣都不會太差。
不過,我的書柜角落里,還放著幾件據(jù)說有一定升值空間的東西,這是我的非基本型收藏,也是為著某一天突然異想天開,過一把非基本型生活準(zhǔn)備的。它們靜靜地擺在那里,落了一層薄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