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民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舜的后裔媯滿為陳侯,都宛丘,在今河南淮陽縣城東三里。因有潁水出自淮陽縣西北,故陳氏以潁川為堂號稱潁川陳氏,媯滿身后謚“陳胡公”,他是陳氏得姓之祖。
陳國歷經(jīng)600年,傳20世、23位君主,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亡于楚國。陳亡后,湣公次子全溫(陳胡公2l世孫)奔齊,后居于浚儀,別號陳留。湣公長子衍則避難遷陽武戶牖(在今河南蘭考縣東北)定居。陳衍為戶牖陳氏始祖。起初幾代有人仕于齊為大夫。第7代陳從善仕于秦為上大夫。第10代陳平佐劉邦定霸業(yè),漢惠帝時官拜左丞相。東漢陳寔,陳衍23世孫。有一年逢災荒,有個盜賊夜間爬到陳寔家屋梁上,被陳寔暗中發(fā)現(xiàn)了,他呼喊兒孫起來,并說:“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是也。”賊人聽了,慚愧地服罪。這個典故就是成語“梁上君子”的出處。
陳寔第8世孫陳達,隨晉元帝南渡,后任江州刺史,出為長城令,安家吳興郡。吳興成為潁川陳氏裔孫南遷的第一大聚居地。經(jīng)過近兩個半世紀的生息繁衍,陳達第11世孫陳霸先,建立了陳朝。陳武帝霸先在位三年,因其子被困北周,遂由胞兄陳談先長子陳蓓繼位,稱陳文帝。陳文帝三傳至后主陳叔寶,于禎明三年(589年)亡于隋。
徽州陳姓屬潁川陳氏,基本上均為陳霸先胞兄陳談先之后,又以談先之孫陳后主叔寶后裔為主體,只是具體派系與遷徙時間不一。
陳談先有二子,長名蓓,字子華,即陳文帝;次名頊,字紹世,即陳宣帝。陳文帝生十子,四子陳伯固之子陳鑒遷新安,在潁川陳氏裔孫中是最早遷徙于此的。
陳宣帝頊第十八子叔平長孫陳彥清,遷歙黃墩成黃墩派。其后裔因官遷居弋陽之后,在徽州便不再有傳。
陳叔寶三個玄孫軒、軼、輊的后人一遷婺源,一遷祁門,一遷休寧,為新安三大派。
潁川陳氏遷徙徽州,千百年來,生息繁衍,所出名人若秋空繁星,不可勝數(shù),于此謹略述于萬一。
陳禧,字以和,陳后主叔寶第9世孫,潁川陳氏入遷新安藤溪派始祖。禧公第18世孫陳定宇(櫟)《唐鬲山府君廟記》云:
府君諱禧,唐僖宗時避廣明之亂自桐廬溯流而上,至新安郡休寧縣之西鄉(xiāng)日藤溪里,愛其溪山之清奇因家焉,其后子孫益蕃,一村無二姓,故又姓是村日陳村。府君……沒葬于縣之南地日鬲山,歲益久,一方之民神之,乃創(chuàng)廟墓,傍尸而祝之,凡水旱必禱焉。
陳豐在《藤溪陳氏宗譜》禧公本傳之后記有一則《歷代相傳》,其曰:“府君生平嘗以藥濟人,不問其報,遠近之人病甚而匙者甚眾。宋仁宗朝,太后病,太醫(yī)不能療,夜夢道者予之藥二丸吞之,問其處則新安,問其姓名則府君也。次日太后病愈,乃命使者訪至此而敕封之。”陳豐治學嚴謹,他特別附記曰:“先賢撰府君廟記有日積德敦義,鄉(xiāng)稱善人者,其謂是與事涉。傳說未得先世遺筆,不敢入傳,姑記于后?!?/p>
宋時,陳村屬休寧千秋鄉(xiāng)。潁川陳氏遷此歷經(jīng)三百多年的繁衍教化,這里村風酣醇,學風昌盛,從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到咸淳元年(1265年)這百余年間,陳村共出進士10名,其中陳氏一族占9名(另一名為畢祈鳳),他們是:兄弟進士陳尚忠、陳尚文,進士陳孚先,父子進士陳嘉善、陳倬,父子進士陳篆、陳明,叔侄進士陳唯、陳慶勉。其中陳尚忠、陳尚文為禧公ll世孫,南宋時人。陳尚文,字質(zhì)夫,號漫翁,以杜鵑詩知名,人號為陳杜鵑,文章冠當時,曾著本支宗譜傳后世。
陳櫟,名儒、教育家。字壽翁,號東阜,自稱東阜老人。因居住并授徒于休西陳村“定宇堂”,學者稱定宇先生,禧公18世孫。師于名儒黃智孫,為朱熹四傳弟子。宋亡科舉廢,陳櫟隱居鄉(xiāng)間授徒與著述。元延祐元年(1314年),科舉制度恢復,因有司逼迫就試,陳櫟赴浙江鄉(xiāng)試,以書經(jīng)登陳潤祖榜第十六名,取得入京赴禮部試資格,卻稱疾固辭,仍以課館著述為樂事。隨后朱升、倪士毅等師于其門成高弟。陳櫟與朱升、倪士毅合稱“十里三賢人”,三人均名列休寧“理學九賢”。
陳櫟曾孫鎜,字自新,號伴竹,曾師從朱升、趙汸,繼承家學,明洪武間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堅辭不仕。陳櫟侄子陳光,字實卿,文學賅博,人以“書櫥”目之,陳櫟言其“穎而悟”。陳櫟外甥吳彬、吳宜(兄弟,休寧古墩人)從其學,并有文名。吳彬,字仲文,陳櫟贊揚說“能傳吾學者,吾甥也”,又說“吳甥耕獵經(jīng)史,種學績文,每有悟入,予夙器之。虛谷方公、余學胡公、弘齋曹公,三公國士,天下皆于甥加賞識”。
陳宜孫,字行可,號弗齋,派出藤溪陳氏陳村派審公子文韶公孫舜聚公支下,其高祖三五公始由陳村遷休寧海陽鎮(zhèn)文昌坊,為休邑派始遷祖。三五公為審公6世孫,審公為禧公8世孫,則宜孫為禧公17世孫。宜孫之父陳登仕宋為承務郎,官黃州司戶參軍。宜孫本人于南宋開慶己未(1259年)進士,初授迪功郎,官婺源縣令兼攝休寧縣事。元初遷將士郎知開化縣,遷通州判官。著有《弗齋集》《汴梁吟稿》等。
禧公11世孫、藤溪陳氏遷歙南石門派始祖陳旭(字東升)玄孫陳福(字景禎,宋人),“家余于時,好行其德,族里急則周乏,不問疏戚逖邇”。陳福第六子德義仕宋為紹興經(jīng)界都官,德義之子陳讜“雋爽不群,深知策勵,嗜讀書,尤勤經(jīng)營,富而好施”。陳讜曾孫陳天從,字君弼,生于宋紹定戊子(1228年),卒于宋德}右乙亥(1275年),“警敏恢廓有大度,相父拓業(yè),富埒萬戶,置田莊一十五所……”陳天從第三子陳德,宋元之際人,家素殷饒,饑年出倉廩以賑貧乏,臺官以聞于朝,授官長泰縣尹;陳天從第四子陳能,“歲租盈余數(shù)萬,兇年倡義平糶,不令米價騰踴,鄉(xiāng)里存活者千計。以儒望薦授潭州路教授,未幾賦歸”。陳天從孫陳聲孫,“嗜文學,仕為嚴州路學掌儀”;陳華孫,“博綜經(jīng)史,旁通曾揚之學,編輯圖譜以傳后世,歲旱澇發(fā)儲栗以周匱乏,仕為宣撫司副使”。歙南石門陳氏自陳福公至其裔孫天從公之孫共歷十代均富而好義,樂善好施,很值得研究。
禧公后裔陳村派陳學、陳其祥,藍渡派陳一新,尖山派陳元春,環(huán)珠派陳祖卿,古城派陳天寵等,均亦儒亦商,家業(yè)興旺。
休西橫江畔藍渡陳氏派出藤溪陳村派。禧公8世孫陳實始遷王師堂之源越,陳實6世孫嘉謨始遷藍渡。嘉謨之孫陳仕璋于宋乾道八年(1172年)舉進士;仕章堂弟大圭于宋淳熙二年(1175年)舉進士;嘉謨曾孫師由為宋端平乙未(1235年)鄉(xiāng)薦解元;師文為宋紹定壬辰(1232年)貢授將士郎;師夔于宋嘉熙二年(1238年)舉進士;師秀為淳熙進士;嘉謨8世孫德新于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舉武進士;嘉謨12世孫國祝(字如南,號鶴?。┯谇蹇滴趿辏?667年)舉進士,官兵馬司指揮。遷居藍渡的陳氏曾倡建和幾度修繕藍渡石橋。明弘治十年(1497年),藍渡陳氏景曦、巖義、巖興偕族人鉅、佛興、齊、天祥、信、淮得等捐資倡建藍渡石橋。為褒獎他們的功德,時任休寧知縣李燁在橋頭建了碑亭。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藍渡陳碧出資修繕。130余年后,橋被洪水沖塌,又一代陳氏族人陳永吉、陳正耀在徽州知府何達善的支持下,于乾隆十五年主持修繕事宜,四年后竣工。
祁西竹源也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村落。潁川陳氏軼公之后淵公自浮梁回遷新安最古老最原始的聚落,他們在此生息繁衍和由此播遷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一首竹源詩寫道:“竹溪山水最奇新,陳氏安居幾百春。先代名人登顯宦,后昆千載沐余恩。趨庭詩禮家聲舊,比屋笙歌里俗淳。木本水源知久遠,猶存譜牒篤人倫?!陛W公8世孫淵公生政、立、從,陳立曾仕宋,官至金吾將軍。軼公12世孫陳邦俊,特奏名進士,授廬州司戶。陳享龍北宋元豐間登第,官南昌司戶,與王安石交契。淵公11世孫陳樾為南宋紹定五年(1232年)進士,官安慶府司戶參軍,樾子士宏舉明經(jīng),為歸州學正。士宏子龍為清湘縣簿。軼公18世孫陳鼎新,宋淳祜庚戌(1250年)舉進士,咸寧知縣。軼公20世孫陳宗源明永樂間任福建建陽縣典史,因有政聲,升為建陽知縣,后改上元縣。清代陳振璜以捐修工程善事,職任四川威遠知縣、直隸州知州。清乾隆間諸生陳士球為官不忘故里,捐資為坑口修建永濟橋。祁門石墅,也是一個古村落,始遷祖陳貴傳8世日陳宏仕宋任龍溪縣尹;陳元于宋紹興辛未(1151年)中進士,官至宣教郎,10世孫名松、竹、梅、芝、蘭,并有時望。
最早入遷績溪的陳伯國之后、軒公派遷徙婺源之后、其他各派遷徙婺源支派以及軼、輊二公裔孫入遷徽州其他各邑和域外者之后,還有青陽陳氏入遷徽州之后,均人才輩出,風流各領(lǐng),因限于篇幅不再贅言。
作者單位:黃山市社科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