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的對話》,(英)以賽亞·伯林等著,楊德友譯,譯林出版社2014年3月
本書是以賽亞·伯林與波蘭女學者阿貝塔長達15年思想交流的成果。1981年波蘭宣布軍管,伯林的著作無法公開借閱,阿貝塔克服困難讀到《兩種自由概念》,并以此為起點,開始與伯林的書信往來。討論內(nèi)容涉及伯林思想的諸多重大問題,如自由觀和文化多元論,兼及他對童年和青年時代的回憶。
蘇東劇變以來,世界面貌已發(fā)生深刻變化,但伯林關于個人自由的論述并沒有失去其指導意義。同時,伯林關于價值多元論的見解也日益發(fā)出更加強有力的聲音,成為多樣性與相互碰撞、互不相同的生活方式在這個世界上的路標。伯林對于來自東歐的學者有一種特別的親近感,他和年輕對話者之間獨特的互動氣氛引發(fā)出許多以前未曾發(fā)表的內(nèi)容,對理解伯林思想極有幫助。
《德國的歷史觀》,(美)格奧爾格·G.伊格爾斯著,彭剛等譯,譯林出版社2014年2月
作者是美籍德裔歷史學家、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名譽教授,著有《德國的歷史觀》《歐洲史學的新方向》。
現(xiàn)代歷史研究首先在德國被職業(yè)化,但當作者著手研究主宰德國思想氣候的歷史研究傳統(tǒng)時,卻認識到德國歷史研究并不完全如德國歷史學家所聲稱的那樣科學和客觀,而是高度意識形態(tài)化的。19世紀時的德國對于歷史的濃厚興趣,與正在上升的民族主義聯(lián)系在一起,而這個歷史運動在其早期階段宣揚自由主義,在一定程度上甚而是民主和世界主義的,但在19世紀的進程中,卻越來越被賦予權威主義和侵略性的沙文主義形式。
《1491》,(美)查爾斯·曼恩著,胡亦南譯,中信出版社2014年3月
1492年哥倫布登上美洲大陸是現(xiàn)代世界標志性的事件之一,而本書是對哥倫布抵達以前美洲人類生活的描述,呈現(xiàn)出西半球在進入全球貿(mào)易和移民浪潮前的場景。曼恩提出了新穎的觀點,即美洲原住民在被征服之前已積累起驚人的知識量,其本土創(chuàng)新引發(fā)經(jīng)濟富礦效應,拉開了今天所謂“全球化”的序幕。
曼恩探索了三個主要焦點:印第安人的統(tǒng)計學、印第安人的起源、印第安人的生態(tài)學。他認為,歐洲和美洲的相遇,對雙方都有啟示性;在很多情況下,接觸雙方的緊張突出了這些社群可能無法清楚辨識出的一些領域。
《胡若望的疑問》,(美)史景遷著,陳信宏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3月
胡若望是一位18世紀的廣州人,也是天主教徒,他既不是政治人物,也不是學者、思想家或詩人,卻在中西交流史上留下一個獨特的足印。他追隨神父傅圣澤前往法國,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使其法蘭西之旅充滿艱辛曲折,最終他被關進精神病院,度過兩年半。
胡若望最終于1726年從法國返回中國,但關于傅圣澤惡劣對待他的流言卻在擴散,傅為維護自己的聲譽,將兩人的交往寫成一份詳細的記述,交給友人和教會高階人士傳閱。后來連同原本和兩個抄本,形成三份關于此事的文件,也構成作者撰述這個故事的主要資料。本書以日志形式記述了胡若望在法國波折的生活經(jīng)歷,試圖對他“為何將我囚禁”之疑惑予以歷史和文化的解釋。
《公共輿論的力量》,(英)戴雪著,戴鵬飛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
戴雪,19世紀英國著名的法學家與史學家,著有《英憲精義》《論沖突法》等。其中,《英憲精義》是戴雪獲得學術盛名的著作,被公認為是了解英國憲法精髓的啟蒙讀物。
本書亦為戴雪研究英國法的著名作品。他選取獨特角度,試圖澄清19世紀英國立法以及與之相繼的輿論思潮,將過去百年間英國的法律發(fā)展與思想進程聯(lián)系起來。前三講論述了法律與輿論之間的關系,第四至九講論述從1800年到1900年間三種主導的輿論潮流對立法的影響,它們分別是舊托利主義、邊沁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最后三講分別論述了輿論的逆流與支流對立法的影響、法官造法對英國立法的影響以及立法公共輿論與一般的輿論思潮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