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古代武術標準化思想與實踐的研究

      2014-04-29 00:44:03唐芒果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 2014年4期

      唐芒果

      摘 要:武術標準化現(xiàn)象古已有之,它伴隨著古代武術的發(fā)展與演變。當代的武術標準化建設不僅是國內武術推廣的重要條件,而且是武術國際傳播的必由之路,研究武術標準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采用文獻資料法與邏輯分析法等,從古代武術的標準化現(xiàn)象切入,透析古代標準化思想的文化淵源,探討古代武術標準化實踐的社會動因與歷史經(jīng)驗。分析認為:“天圓地方,道在中央”是古代標準化思想的淵源;“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是古代的標準化理念;“圓中寓方,方中寓圓”是古代武術的標準化萌芽思想;國家需要、社會需要、社會分工與合作需要是古代武術標準化實踐的主要動因。針對當代武術標準化建設初期出現(xiàn)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分析認為:國家驅動為主導是武術標準化的前提條件;框架標準與細化標準相結合是武術標準化的必需條件;理論研究與實踐總結并重是武術標準化的必要條件。

      關鍵詞: 古代武術;武術標準化;標準化思想;方與圓

      中圖分類號: G 852 文章編號:1009-783X(2014)04-0301-05 文獻標志碼: A

      Abstract:The phenomenon of ancient Wushu standardization has appeared,It is accompanied by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ancient Wushu.Wushu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condition of domestic Wushu promotion,and it is the necessary way of Wushu international spread in the contemporary,So study of Wushu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The author studied the phenomenon of ancient Wushu standardization,and dialysed cultural origin of ancient standardization thought,then explored the social practice motivation and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Wushu standardization.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sky is round and the earth is square,the truth is in the centre of the universe." was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of ancient standardization thought;"square and round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the rules" was the concept of ancient standardization;"square is in the round,round is in the square." was budding mind of ancient wushu standardization.National needs,social needs,the need of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peration were the main motivations of practice of the ancient Wushu standardization.In the end,aim at some early problems in contemporary Wushu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further thought was anlyzed:National drive for the leading is the precondition of the martial arts standardization;the combination of Frame standard and refining standard is the essential condition;and 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theory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e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of martial arts standardization.

      Keywords:ancient Wushu;Wushu standardization;standardization thought;square and round

      武術標準化是當前武術發(fā)展中備受關注的話題,武術標準化建設既是學術問題,又是實踐問題。標準化是指“對社會生產(chǎn)和服務活動所規(guī)定的統(tǒng)一的技術要求”[1]。標準化,在當代是個國際通用的語匯,主要歸屬于經(jīng)濟生產(chǎn)與服務領域,側重于技術的規(guī)范與統(tǒng)一。自1989年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以來,國家鼓勵包括體育行業(yè)在內的各個行業(yè)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即主動采用產(chǎn)品與服務的國際統(tǒng)一標準。中國古代沒有“標準化”這個語匯,但是,中國的標準化思想與實踐古已有之,古代武術的標準化現(xiàn)象也早已出現(xiàn)。研究古代武術標準化,發(fā)掘古代標準化思想的文化淵源,分析古代武術標準化實踐的社會動因,可為當代武術標準化建設提供歷史的經(jīng)驗與借鑒。

      1 命題的提出——中國古代武術標準化

      古代武術標準化——這個命題真?zhèn)蔚呐袛嘁罁?jù)是中國古代武術是否出現(xiàn)過標準化現(xiàn)象。本研究試從古代武術標準化實踐與古代標準化思想2個層次的研究進行論證古代武術的標準化現(xiàn)象。實際上,古代武術在軍事和生產(chǎn)等領域都曾出現(xiàn)過統(tǒng)一技術與規(guī)格的標準化現(xiàn)象,盡管古代整體模糊的思維方式與現(xiàn)代科學實證研究的思維方式明顯不同,古代武術標準化與現(xiàn)代武術標準化有較大差異;但是,這不能成為否認古代武術標準化思想與實踐的歷史存在的理由。中國古代武術的標準化實踐與古代武術的演進形影相伴,不同歷史時期表現(xiàn)出不同的形式與內容。

      1.1 古代武術的準化考試現(xiàn)象

      武舉制度是中國古代武術發(fā)展史上重要的內容之一,它的興衰浮沉對古代武術的發(fā)展影響深遠,古代武術標準化現(xiàn)象在武舉制度的推行伊始就已出現(xiàn)。武舉制是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一個分科,作為官方正式考試制度則是始于武則天長安二年 (公元702年)。《通典·選舉三》中記載,唐代武舉制的考試項目和量化標準有:“射長垛”即帛制的箭靶畫為“五規(guī)”,距離為“百有五步”;“騎射”即在低矮的土墻上,并列釘上2只鹿形的皮制箭靶,計算每次騎馬跑過射中的“靶數(shù)”;“馬槍”即每次持槍騎馬跑過,對場上設置的木板左右分刺,根據(jù)刺掉的木板數(shù)量計算成績,且所持長槍的長度、徑粗、重量及木板厚度都有統(tǒng)一的要求與標準;還有“步射”“言語”“身材”“翹關”和“負重”等考試項目?!短茣x舉制》對翹關有記載,城門的門閂長一丈七,直徑3寸半,質量約150 kg,計算應試者雙手舉起的次數(shù)和手提翹關走出的距離?!柏撝亍眲t是背負的重量為“五斛”,計算行走的距離。宋代,武舉制增加了軍事理論考核內容,弓馬武藝考核包括:弓步射、馬步射、弩踏、掄使刀槍器械等,以步馬射為重點考核項目。明清時期,武舉制又恢復了馬上項目與身體素質項目的量化考核,如清代增加了開弓、舞刀、掇石等項目。《清史稿·選舉志》記載開弓分為“八力”“十力”和“十二力”;舞刀分為“八十斤”“百斤”和“百二十斤”;石分為“二百斤”“二百五十斤”和“三百斤”等量化指標。

      1.2 古代武術的標準化訓練現(xiàn)象

      商周時期,武士教育中就已出現(xiàn)類似于標準化訓練的現(xiàn)象。在“六藝”中“射”和“御”均有武藝技能的規(guī)范要求和技術標準,如《周禮》記載著“五射”和“五御”。 兩晉南北朝時期,武藝訓練出現(xiàn)兵械技術訓練標準化與程式化現(xiàn)象,有配以圖譜的技術專著,如《馬槊譜》《馬射譜》和《騎馬都格》等。宋代,武藝訓練規(guī)范化和標準化現(xiàn)象更為突出,官方頒布類似標準化的 “教法格”,如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頒布《教法格并圖像》,對訓練內容、方法、器械均有明確規(guī)定和要求,在訓練考核方面也作了詳盡的量化規(guī)定,如弓分“九斗”“八斗”和“七斗”等;弩分“二石七斗”“二石四斗”和“二石一斗”等;還有評價射箭準確性的“射親”,慶歷四年(1044年)軍中還推行《射親格》,就連傳授武藝技能的人員也有明確的職業(yè)資格要求,均由官方派遣“教頭”推廣教法格[2]187-188,這些現(xiàn)象有點類似于今天的職業(yè)認證與準入制度。明代的何良臣在《陣紀·卷二》中記載槍法訓練的總結中明確提到,“高五尺”“闊八寸”、有“五孔”的木靶、“二十步”的距離和“遍五孔止”等技術標準與訓練要求。實際上,明清時期,民間武術得到較快發(fā)展,傳統(tǒng)武術套路中也出現(xiàn)較多的頗具標準化意義和實踐的現(xiàn)象,如清初陳王庭所創(chuàng)的陳氏太極拳老架,原有5個套路,另有108式的長拳1套,炮錘2套,均有動作名稱、動作規(guī)格和動作數(shù)量等方面的具體要求。當然,動作技術標準與現(xiàn)代科學意義上的標準化有很大不同,但其中至少蘊涵了古代樸素的標準化思想。后來,又有了楊澄甫著的《太極拳體用全書》,該書于1934年由上海大東書局出版,其中展示的拳架動作照稱為“楊澄甫定型架”, 在武壇其拳式規(guī)格被約定為動作標準[3]。當然,這是民國時期的后話,本研究不作深入討論。

      1.3 古代武術器具的標準化生產(chǎn)現(xiàn)象

      古代武術標準化思想與實踐還充分表現(xiàn)在武術器具的制作和使用方面,其中,冷兵器的標準化生產(chǎn)最具典型代表意義。春秋時期的《考工記》中記載了古兵器的制作工藝和生產(chǎn)流程——選材、制作和檢驗的標準,如《周禮·冬官·考工記》中對弓的制作進行了詳細說明,“干”“ 角”“ 筋”“ 膠”“ 絲”“ 漆”等“六材”應“既聚,巧者合之”。 《莊子·刻意》和《戰(zhàn)國策·趙策》均有吳越擅長制作寶劍的記載,后經(jīng)考古得到實物證實,如湖北省江陵縣出土的越王勾踐寶劍,銅、錫和鉛等不同配比進行合金鍛造,劍刃異常鋒利,且利于磨銳[4]。秦朝時期也有兵器標準化生產(chǎn)的現(xiàn)象,如弩的生產(chǎn)與制作,后經(jīng)考古證明,秦朝弩機的機身、鉤心、懸刀、望山和矢道等主要配件的尺寸和比例標準一致,且質量穩(wěn)定。宋代《武經(jīng)總要》記載有批量生產(chǎn)兵器的尺寸與規(guī)格,如峨眉斧,長九寸、刃寬五寸、柄長三尺,還有守城使用的挫王斧,刃寬三尺和柄長三尺五寸等[2]196。清代,兵器出現(xiàn)典章制度化的特點。以清宮兵器的冷兵器為例,在《欽定大清會典》《皇朝通典》《皇朝文獻通考》《皇朝禮器圖式》等典籍中均有詳細文字與圖形描述,對各種兵器(包括長兵、短兵和拋射兵器等)的用料、制式和使用等均有嚴格的規(guī)定與統(tǒng)一的標準。

      2 中國古代標準化思想的淵源與理念

      2.1 “天圓地方,道在中央”——古代標準化思想的淵源

      “天圓地方”是中國古代人們的一種樸素宇宙觀,也是傳統(tǒng)哲學觀中的重要內容。幾千年來,“天圓地方”的觀念影響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各個領域。西漢《周髀算經(jīng)》記載“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是天圓地方宇宙學說的經(jīng)典論述?!痘茨献印ぬ煳挠枴分杏涊d:“天圓地方,道在中央。”中國人“天圓地方”思想觀念根深蒂固,綿延千年。它是“中國古人‘觀物取象的直觀經(jīng)驗和概括,是‘天人合一哲學觀和陰陽學說的體現(xiàn)”[5]。方,有靜態(tài)、規(guī)則和局部等特點;圓,有動態(tài)、靈活和整體的特點。方與圓,“它既可指客觀世界,又可指主觀世界”及“既可指形而上的道,又可指形而下的器” [6],人們憑借視覺與知覺去認識與挖掘方圓中的潛在意蘊。方可感知,圓超越具象,由方入圓,即由表入深,方可領悟道。《老子》二十五章表述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知,“天圓地方”是方與圓、陰與陽等矛盾雙方對立統(tǒng)一的古代哲學觀的重要體現(xiàn)和直觀表述。

      2.2 “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古代的標準化理念

      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孟子曾說,“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是中國古代較早出現(xiàn)的標準化萌芽思想?!耙?guī)矩”,是指分別校正圓形與方形的2種工具,有規(guī)則、禮法和成規(guī)等含義,多用來比喻標準或法度。還有相似的詞,如“準繩”, 是指測定物體平直的器具,有準則、衡量、法制和裁督等含義,多喻指原則或標準。經(jīng)過孟子的思想引申,“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的標準化理念開始滲透到各個場域,并在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和軍隊等行業(yè)開始了標準化的實踐活動。秦朝有“秦律”,包括工律、田律、倉律和金幣律等,還有“車同軌”和“書同文”等。古代典籍中論述標準化實踐經(jīng)驗與智慧結晶的著作有漢代的《鹽鐵論》、宋代的《營造法式》和《夢溪筆談》、明代的《天工開物》《農(nóng)政全書》和《本草綱目》等。還有,東漢時制定了中國古代第一部系統(tǒng)的字形與字源的標準文本《說文解字》;宋代時因全國推行軍工標準《軍器法式》,所以兵器產(chǎn)量大幅增長,在當時滿足了朝廷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軍事戰(zhàn)爭的需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封建禮制與等級制度也受到“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思想的影響,從使用的器具規(guī)格,到社會等級的規(guī)范與約束均能看到古代的社會習俗與社會心理。盡管以上論述的與現(xiàn)代科學意義上的標準化不盡相同,但是,古代標準化思想與實踐的歷史烙印是不會被磨滅的。

      2.3 “圓中寓方,方中寓圓”——古代武術的標準化萌芽思想

      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武術身上銘刻著中華民族樸素的哲學觀,“方與圓”“內與外”“陰與陽”“剛與柔”等概念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哲學思想在武術上的體現(xiàn)。其中“圓中寓方,方中寓圓”的觀念是古代武術標準化思想代表之一。研究依據(jù)分類的方法,借用“文化四層次法”[7],即物態(tài)文化層、制度文化層、行為文化層和心態(tài)文化層,分別論述古代武術的標準化萌芽思想:1)物態(tài)文化層的標準化思想,主要指古代加工創(chuàng)制的武術器物上標準化的體現(xiàn),前面已有論述。在冷兵器時代,古人已在長兵、短兵和拋射兵器等兵器制作工藝、生產(chǎn)流程、規(guī)格尺寸、圖文描述及管理使用等方面有著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能夠根據(jù)戰(zhàn)爭的環(huán)境、氣候和入侵敵人兵器特點等,采取“圓”的策略,主動和靈活應對,打造相克的兵器形制來御敵。在確定兵器形制方案后,運用“方”的策略,按照標準,批量統(tǒng)一生產(chǎn)。2)制度文化層的標準化思想,主要指各種社會制度規(guī)范層面的標準化現(xiàn)象。始于唐代的武舉制、宋代的教法格、兩晉南北朝時的《馬槊譜》《馬射譜》和《騎馬都格》、明代的《陣紀》中的槍法訓練等,既有“方”的特點——嚴格統(tǒng)一的考核與訓練,又有“圓”的特點——實際運用的靈活與變通,這些也能從制度層面上反映出古代武術標準化萌芽思想的踐行。3)行為文化層的標準化思想,主要指約定俗成行為模式標準化的體現(xiàn)。《周禮》記載有“大閱”,即古代軍禮中的“講武”。唐代有了制度化的“講武禮”,并對禮儀舉行的時間和程序等制定了標準與要求[8]。其實,從古代武術演變歷程中不難看出,自古以來武術就講求禮儀與程式,禮中有武,武中有禮,有武舞、射禮和拳禮等,甚至還有“未曾學藝先學禮”的拳諺傳承。4)心態(tài)文化層的標準化萌芽思想。古代武術文化擁有自己民族的精神價值體系,在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和民族性格等方面有自己的評價標準,如天人合一的觀念實際上就是“方與圓”“虛與實”和“動與靜”等對立與統(tǒng)一的直觀經(jīng)驗的概括,也是古代武術標準化思想總體特征的體現(xiàn)。

      3 古代武術標準化實踐的動因與邏輯

      回顧中國古代武術標準化的實踐歷程,可以看出古代武術標準化實踐與國家需要、社會需要和社會分工等之間存在內部驅動的邏輯關系。

      3.1 國家需要

      國家需要是古代武術標準化實踐的主導動因,它主要表現(xiàn)為中央集權制在政治統(tǒng)治和軍事統(tǒng)治2方面的需要。首先,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對封建國家政權的鞏固起到重要作用,武舉制反映出的人才選拔制度在歷史上影響深遠。從積極意義上看,武舉制一方面有利于選拔軍事人才,加強中央集權統(tǒng)治;另一方面,有利于籠絡人心,緩和矛盾,促進社會穩(wěn)定,推動政治、經(jīng)濟與教育的發(fā)展。其次,軍事戰(zhàn)爭需要也是古代武術標準化實踐的重要內部驅動力之一。冷兵器時代,古代戰(zhàn)爭以短兵格斗為主要方式,軍事技能訓練水平與兵器生產(chǎn)制作水平是戰(zhàn)爭勝負的重要因素,“兵器的改進和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有關,士卒的軍事技能又往往和兵器的進步和訓練水平有關”[9];因此,各朝代統(tǒng)治階級高度重視古代軍隊武藝標準化訓練與標準化器具生產(chǎn)。冷兵器時代短兵相接的集體作戰(zhàn)方式需要簡潔實用的軍事技能和大批量的精良武器作為保障,在國家需要的驅動下,為適應軍事戰(zhàn)爭的需要,武術標準化實踐在國家機器的推動下得到推廣和發(fā)展。同時,就戰(zhàn)爭與政治權力影響而言,戰(zhàn)爭有利于政治權力的鞏固,不僅加強中央政權的物質基礎,而且能夠擴大其政治權力的影響。

      3.2 社會需要

      古代統(tǒng)治者政權的壟斷對不同時期的社會需要影響至深,符合統(tǒng)治者意愿的社會發(fā)展是合理合法的,古代統(tǒng)治者的需要能夠用合乎情理的方式映射到社會的需要。有“亞圣”之稱的孟子,把“規(guī)矩”的思想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這句名言,不僅具有物質層面的標準化思想,而且滲透著社會倫理與價值取向的標準化意義。盡管這種古代樸素的標準化思想呈現(xiàn)出的是一種整體模糊的思想特征,但在當時卻具有先進的理念導向作用,這種萌芽狀態(tài)的“規(guī)矩”式的標準化思想對古代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并對后來社會諸多層面的標準化實踐奠定了理論基礎。古代“車同軌”“書同文”和“度量衡”等標準化現(xiàn)象對古代武術標準化實踐起到催發(fā)作用,具體體現(xiàn)在人才選拔考核的統(tǒng)一標準尺度、軍事訓練的標準規(guī)范及武術器具的標準化生產(chǎn)等方面。對于古代武術而言,還有一種標準化思想具體反映在練武之人的尚武崇德方面,可稱之為古代武術的“隱性”標準化現(xiàn)象,這也符合孟子“規(guī)矩”思想所倡導的社會需要——建立和諧融洽的人倫秩序的理想社會,當然,其“規(guī)矩”思想,也透露出維護統(tǒng)治階層和宣稱統(tǒng)治合理性的政治思想意圖。

      3.3 社會分工與合作需要

      孟子在提出“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思想的同時,還倡導社會分工思想?!峨墓ど稀酚涊d,孟子與人辯論時說“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和“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論及到勞心和勞力的區(qū)分,“但此區(qū)分乃完全以分工互助為目的”[10]。盡管他對社會分工的認知較為粗淺,但在當時還是屬于有見地的社會分工思想。社會越進步,生產(chǎn)社會化程度越高,生產(chǎn)規(guī)模越大,社會分工越明顯,生產(chǎn)合作越廣泛。冷兵器時代的武術與戰(zhàn)爭關系緊密,戰(zhàn)爭與生產(chǎn)方式關系緊密,戰(zhàn)爭規(guī)模與武器的生產(chǎn)水平直接相關。某種程度上說,古代戰(zhàn)爭頻發(fā)催生了社會分工與合作,也促進了古代冷兵器的標準化生產(chǎn)。古代冷兵器的用料、形制和使用等方面的統(tǒng)一要求,決定了古代冷兵器標準化生產(chǎn)實踐應體現(xiàn)出互換性和通用性的特點,也決定了其生產(chǎn)需要社會分工與合作。社會分工與合作有利于提高生產(chǎn)效率、提高產(chǎn)品工藝水平,便于鑒定武器質量優(yōu)劣,能夠最大程度地滿足軍事戰(zhàn)爭所需要的規(guī)模生產(chǎn)。

      4 古代武術標準化實踐的當代啟示

      古代武術標準化思想與實踐伴隨著古代武術的發(fā)展,對此,有必要用反思的眼光,結合當代武術標準化建設起步階段中出現(xiàn)的問題,對古代武術標準化的思想與實踐進行現(xiàn)實觀照。有研究指出,新中國成立后,以長拳為核心內容的“樣板拳”等“國家規(guī)定”套路,曾起到過積極的引領作用,但后來競技武術主導發(fā)展模式的作用每況愈下,暗指了武術標準化建設中的得失與成敗[11]。還有研究指出,武術標準化只能在競技武術范疇內的硬件與軟件建設中實施與推廣,而在面對大眾的社會武術與傳統(tǒng)武術體系內不能也無法實施標準化,并且進一步指出競技武術中實施的“標準”存在諸多遺憾,例如武術套路標準化評分指標體系的設計尚存在問題等[12]。還有研究論及,當前競技武術國際化與標準化發(fā)展中,在器械、服飾和項目設置等方面存在一定問題,應更加簡化和獨立才有利于武術的傳播與推廣[13]。當然,也有研究對非競技武術的標準化建設的初步實施給予了肯定,如武術段位制推廣,段位制評定從定性正走向定量,從無序正走向有序,初步建立了段位制的國際規(guī)范與標準[14]。盡管,古代武術標準化與當代武術標準化有較大的區(qū)別,但是,中國武術發(fā)展自有它過去集體的記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與傳統(tǒng)武術文化識別的印跡無不深深地影響著當代武術的發(fā)展;因此,針對以上提出的一些問題,本研究試圖從古代武術標準化的實踐中提煉出可供參考的歷史經(jīng)驗,以期獲得啟示。

      4.1 國家驅動為主導是武術標準化的前提條件

      古代武術標準化的實踐主要集中在官方管理范疇內的軍事人才考核與選拔、軍事訓練和軍工生產(chǎn)等方面,充分體現(xiàn)出國家行為與國家驅動為主導的特點。在古代中國漫長的奴隸制和封建制社會里,高度集權的國家為了維護階級統(tǒng)治和國家統(tǒng)一,直接控制與管理著社會生活,在行使政治統(tǒng)治與社會管理過程中,以國家行為和國家驅動為主導的管理活動滲透到各個領域。武舉制度,是歷代王朝為維護階級統(tǒng)治,選拔軍事人才的一種考試制度,自覺與不自覺地運用標準化手段進行軍事人才考核,對于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和教育管理等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古代軍事訓練中的標準化實踐源于古代國防軍事需要,并貫穿于武裝力量體制、軍事管理體制和兵役制度的具體實踐活動中,尤以宋代軍事訓練的標準化特點為突出。古代武術器具標準化生產(chǎn)主要體現(xiàn)在冷兵器時代的軍工生產(chǎn)技術方面,一方面是社會分工與合作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抵御外侵,滿足軍事戰(zhàn)爭的需要。反觀當代武術發(fā)展,武術標準化建設已成為武術國際化傳播和武術文化產(chǎn)業(yè)的重要戰(zhàn)略之一。自1988年以來,我國體育標準化建設已取得初步成效,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的國家標準目錄中,體育行業(yè)標準代號為TY,體育類標準化項目已達51項,其中,武術標準化建設以競技武術和段位制為著手點,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以段位制為例,《中國武術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問世與推廣,就是彰顯傳統(tǒng)武術的發(fā)展,“以標準化帶動多元化的視角審視了武術發(fā)展的道路”[15]。面對域外武技,諸如跆拳道、空手道等項目的競爭,武術標準化建設已不僅停留在器具、制度等層面上,其意義已提升到國家軟實力建設的高度。借鑒歷史的經(jīng)驗,當代武術標準化建設依然需要國家層面的驅動,才能更有效地推動武術的國內普及與國際推廣。 換句話說,國家驅動為主導仍然是當代武術標準化建設的重要前提條件。

      4.2 框架標準與細化標準相結合是武術標準化的必需條件

      古代武術標準化實踐中的“標準”制定以框架式標準為主,以精細化標準為輔。古代武術考核標準與訓練標準均是在實踐總結基礎上形成的,其“標準”呈現(xiàn)框架式、條塊式等特點,標準的制定呈現(xiàn)出中國古代整體和模糊的思維特點,缺少現(xiàn)代科學實證式的理論支撐,但就武術技術的訓練與考核而言,框架式標準制定對當代武術標準化建設仍具有一定的操作借鑒意義。古代武術器具生產(chǎn)技術的“標準”呈現(xiàn)精細、嚴謹?shù)忍攸c,充分顯示出古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與成就。在古代武術標準化實踐中,精細化的“標準”體系雖然不占有主體地位,但這些“標準”凝聚了古代先人的智慧,對當代武術標準化建設仍具有科學的理論研究意義。當前武術標準化建設中,硬件與軟件的標準化建設還存在著不平衡現(xiàn)象,在實踐中還存在一定的困惑和問題。當代武術標準化就是在競賽、訓練、活動、服務和裝備管理等方面制定通用和統(tǒng)一的技術標準,只有硬件與軟件的標準化并重發(fā)展,武術才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標準化。借鑒古代武術標準化實踐的歷史經(jīng)驗,在標準制定上應考慮到框架式標準與精細化標準的有機結合,在軟件和硬件上實現(xiàn)質量、規(guī)格、結構和操作4個方面統(tǒng)一與通用的技術標準,才能制定合理的標準化體系。競技體育標準化其實質是公平競技價值觀的外在表現(xiàn)[16]。以當前武術標準化體系建設為例,至少應包括訓練體系的標準化、競賽體系的標準化、組織系統(tǒng)的標準化、管理系統(tǒng)的標準化、場地器材設施服裝的標準化、培訓推廣系統(tǒng)的標準化、評比統(tǒng)計系統(tǒng)的標準化、段位制體系的標準化、會員制體制體系的標準化和申辦承辦程序的標準化等10個方面的內容,其中,框架標準與細化標準的有機結合,是解決部分標準制定與編制的依據(jù),也是完成武術標準化建設的必需條件。

      4.3 理論研究與實踐總結并重是武術標準化的必要條件

      古代武術標準化實踐時期的生產(chǎn)方式是以手工操作方式為主,盡管古代武術器具的標準化生產(chǎn)帶有社會分工與合作的烙印,但從整體上看,手工操作技術工藝的限制使古代武術標準化實踐還不能夠上升到科學層面。古代武術標準化的標準制定大多來源于實踐總結,缺少科學理論依據(jù)。當代武術標準化的實質就是在武術發(fā)展過程中制定、發(fā)布與實施統(tǒng)一的標準,以期達到最佳秩序和最佳社會效益。武術標準化是當代武術發(fā)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戰(zhàn)略目標,武術標準化不僅是規(guī)范武術產(chǎn)業(yè)市場秩序的依據(jù),而且還是武術國際傳播的重要舉措。面對全球化的國際競爭,武術標準化建設水平關系到民族傳統(tǒng)體育發(fā)展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因為“得標準者,得天下”已成為當今世界經(jīng)濟競爭乃至其他領域競爭的法則,武術——源于中國,屬于世界,武術在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武術標準化建設在實踐總結的基礎上,還應注重科學理論研究,以保證武術國際化傳播過程中的科學化發(fā)展,“樹立大武術觀,注重標準化研究,為武術傳播提供持久動力”[17]。健康與科學是武術標準化工作的重要目標,武術推廣中技術標準需要科學論證,標準化基礎性研究是標準化建設的必需環(huán)節(jié),技術學習與訓練標準的制定也需要運動生理和運動心理等學科的科學理論支撐。除古代武術標準化實踐經(jīng)驗的借鑒以外,還需積極學習跆拳道和空手道等域外武技國際推廣的成功模式,做到理論研究與實踐總結并重,科學論證與國際借鑒并行。

      5 結束語

      古代武術標準化思想與實踐相伴而生,并在武舉制考試、軍事訓練和兵器生產(chǎn)等方面取得一定成就。盡管古今武術標準化現(xiàn)象存在較大差異,但是,研究古代武術標準化現(xiàn)象對當代武術標準化建設仍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當代武術標準化研究是一個復雜的課題,首先,武術標準化建設是當前武術國際傳播和國內武術推廣的必由之路;其次,武術標準化建設是武術職業(yè)認證、武術健身與養(yǎng)生市場開發(fā)和學校武術教育等方面的基礎,它涉及范圍廣泛,與當代武術發(fā)展的諸多方面休戚相關;最后,武術標準化思想與實踐古已有之,不能因為古今思維方式的差異性斷然否定古代曾經(jīng)出現(xiàn)的武術標準化現(xiàn)象,武術的標準化建設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到武術標準化研究中來。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經(jīng)濟研究所.現(xiàn)代經(jīng)濟詞典[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40.

      [2]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中國武術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

      [3]康戈武.楊澄甫定型架的意義和啟示[J].體育文化導刊,2007(4):17-19.

      [4]寒冰.古代金屬兵器制作技術:上[J].金屬世界,1995(1):24.

      [5]葉勁松.論中國古代方圓造物觀[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5(5):27-28.

      [6]王明居.周易方圓論[J].周易研究,1997(4):46-54.

      [7]馮天瑜.中國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5-18.

      [8]王瑜.關于中國古代“講武禮”的幾個問題:以唐代為中心[J].求索,2009(4):217-220.

      [9]溫力.中國古代軍事對武術發(fā)展的作用[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9,33(4):97-99.

      [10]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91.

      [11]馬廉禎.論中國武術的現(xiàn)代轉型與競技武術的得失[J].體育學刊,2012,19(3):1-7.

      [12]陳蓓.中國武術“標準化”發(fā)展探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45(8):96-100.

      [13]王國凡.“標準化”視角下的競技武術(套路)國際化發(fā)展的幾點探討[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2):35-38.

      [14]郭玉成,康戈武.中國武術的“標準化”戰(zhàn)略[J].搏擊·武術科學,2009(12):1-2.

      [15]張瑞潔.從《武術段位制系列教程》看武術文化傳統(tǒng)回歸[J].體育文化導刊,2012(3):130-132.

      [16]何英.后奧運時代武術發(fā)展再探[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23(4):300-304.

      [17]郭玉成,李守培.武術傳播研究歷程與進展述評[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04):301-304.

      桦南县| 石楼县| 大足县| 鹰潭市| 衡阳市| 青铜峡市| 澄城县| 怀来县| 韶关市| 扶风县| 依安县| 南乐县| 霍州市| 改则县| 固原市| 漾濞| 南平市| 蓬溪县| 乃东县| 镇康县| 鸡西市| 英超| 从化市| 建宁县| 米泉市| 蒙阴县| 葵青区| 连江县| 大洼县| 富锦市| 平昌县| 临猗县| 平乐县| 闽清县| 乌鲁木齐县| 湾仔区| 泰州市| 进贤县| 昌平区| 汕尾市| 定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