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年齡段,有自己獨特的任務。小孩成長為一個成年人的正常過程,是一個由“小動物”向“人”進化的歷程,即“自然人”向“社會人”過渡的歷程。初生嬰兒和一頭剛出生的小牛犢一樣無知,體力上比小牛犢更柔弱,從童年走向成年的時間也比小牛要長得多。這是大自然的精心安排,它要為每一種有巨大潛能的生命,留出足夠的積蓄能量的時間。就像麥苗長大結(jié)出麥穗,必須需要時間和陽光雨露一樣,其間有較為漫長的歲月,以及嚴格的、不可逾越的順序。
童年的主要任務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內(nèi)積累。一個人內(nèi)在力量強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來才有可能處理好自己和外部世界的關(guān)系,在人生事務中獲得主動權(quán)——這才是培養(yǎng)競爭力的正常順序和邏輯。
成年人的責任則是不打擾孩子的自我發(fā)展,有條件的情況下給孩子一些助推力——即我們常說的要給孩子良好的啟蒙教育,呵護好兒童的好奇心,發(fā)展孩子的自由意志,讓孩子有幸福感——這些教育學上恒定的真理,正是發(fā)掘兒童內(nèi)在潛力、成全他未來競爭力的最簡單卻最重要的手段。
可惜的是,現(xiàn)在,很多人看不到這些簡單教育要素中深藏的力量,卻更愿意把精力花在一些眼前的競爭事務上。其理由是,社會需要競爭,應該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競爭意識。不能不說,這看似長遠的想法,實際上是短視。
有這樣心理的家長,往往自己的攀比心比較重,喜歡給孩子灌輸一些弱肉強食的道理,喜歡計較一些可量化的外部得失,如會背的唐詩比別人多幾首,是否上了重點校,成績排名如何,獲得了多少種證書……等等,不僅引導孩子和他人比,更推動孩子和自己較勁,較少關(guān)心孩子內(nèi)在的感受。表面看來這些家長站得高,其實不過是揠苗助長而已。
早早地把孩子推入競爭的洪流,除了上面提及的削弱孩子內(nèi)在的力量,讓他變得羸弱無力,還有以下幾方面損害。
會破壞孩子的合作能力
我們知道,一個人的合作能力正是他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合作能力的內(nèi)涵是友善、誠實、寬容等,所以培養(yǎng)孩子的競爭力,首先要培養(yǎng)好品行,打下合作的基礎??涩F(xiàn)在的情況是,當孩子開始上學時,他們對競爭的準備遠比對合作的準備充足。有位家長憂心忡忡地對我講了這樣一件事。他兒子所在班級的班主任每天給作業(yè)、考試、紀律等方面“表現(xiàn)好”的學生發(fā)放小紅花,定期評比誰的小紅花多,多的人受表揚,少的人挨批評。最近老師找他告狀,說他兒子居然偷同學的小紅花,還數(shù)次向老師打同學的小報告,尤其是小紅花比他多的同學,明顯嫉妒這些同學。
各種各樣的評價一會兒把孩子抬到天上,一會兒把他貶到地下。在這樣的評價中,孩子的內(nèi)心能不亂嗎,他的道德能不被損壞嗎?有的孩子學會了表演,有的自我認知被搞亂,有的變得滿不在乎……如果孩子在童年時代沒有機會發(fā)展誠實、友善和寬容,成年后,如何能要求他具有合作的品行?沒有合作能力的人,競爭力又有幾何呢?
會培養(yǎng)出病態(tài)的奮斗者
有些孩子確實能被訓練得很有“競爭意識”,從小表現(xiàn)出極度的爭強好勝,但它的副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這樣的孩子被訓練得在生活的各種選項中,會不假思索地放棄內(nèi)在的愿望,只以社會評價作為價值判斷標準。例如有位小學生,他每節(jié)課都坐得筆挺,蚊子落到胳膊上,都不肯去打一下,生怕給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寧可讓蚊子叮一個大包。這個孩子可能會得到老師的賞識,但這種反天性的行為肯定會在生命中留下硬傷,病灶不一定在什么地方暴露出來。社會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人的自我活動能力是有限的,努力自我控制的人(強迫或壓抑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隨后在遇到無解的難題時,會更快放棄。有意的自我控制會耗盡我們有限的意志力儲備。
哲學家弗洛姆認為,懶惰與過度的勤奮并不對立,它們是人的全面功能受到干擾的兩種癥狀。的確,過度勤奮不是懶惰的對立面,而是它的補充,它們都是人內(nèi)在的和諧遭到破壞的后果。
會損害身體健康
長久的、超過承受力的壓力首先會在情緒上積淀毒素,影響做事效率和生活品質(zhì)。而情緒上的毒素太多了,又會影響到生理健康。兒童正處于生理和心理雙重發(fā)育當中,太大的精神壓力不僅影響到他們的心理,也會影響到生理發(fā)育。研究發(fā)現(xiàn),壓力或睡眠不足會影響兒童腦垂體生長激素的分泌,影響孩子身高,也有可能表現(xiàn)在機體其它方面,比如皮膚病。
事實上現(xiàn)在很多人已察覺到社會競爭心理對孩子的傷害,希望還孩子一個童年,希望孩子愉快輕松地成長。但不少人只能在孩子尚小,尤其還沒上學時會這樣想。一旦孩子上了學,面對學校各種各樣的獎勵及排名,尤其是老師經(jīng)常通過手機短信群發(fā)給家長們的信息——幾乎都是各種評價的通報——很多人開始無法淡定了,不知不覺地提高了對孩子的要求,開始一邊抱怨孩子的壓力太大,一邊又配合學校給孩子施壓。理由是,現(xiàn)在教育就這樣,不能不競爭,我們也沒辦法。
其實,我們不要一味地去抱怨大環(huán)境,我們可以先解決小環(huán)境的問題。成人自己要反思競爭的尺度和意義,成人淡定了,孩子才能淡定。
設想一個孩子體質(zhì)好,心理健康,有求知欲,開朗友善,自信平和,那么即使他從未聽說過“競爭”這回事,在未來的人生中,有什么樣的競爭會打敗他呢?
放下競爭意識,才是拿起競爭能力。這正是老子說的“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尹建莉 家庭教育研究專家,著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