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某天晚上,我照例打開電子信箱,處理心理咨詢來信。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女孩的來信:
馬老師,您好!我是一名女大學生,有一件事讓我久久不能平靜,請您幫幫我。事情是這樣的:前不久我乘火車返校,一路上我和坐在旁邊的人都聊開了,特別是一個30歲左右的男子,我跟他聊了很多。
快到站了,我踮起腳拿架子上的行李。那個男子開口說,我?guī)湍隳冒伞N艺f不用。我當時用的是小孩子般不服氣的語氣,可讓人聽起來就是一種不領情的語氣,亦或是一種對熟人很不客氣的語氣??伤€是幫我把行李從架子上拿了下來,我連聲謝謝也沒說就下車了,也沒回頭看他一眼或者微笑一下表示謝意。等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不妥時,已經(jīng)來不及了。
回來后我還經(jīng)常想,他或許是一個十分脆弱的人,我對他的所作所為,會令他對這個世界產(chǎn)生消極悲觀的想法,他會厭世,會因這個無情冷淡的社會而在思想上走向極端。我甚至還想到,他會想不開自殺,會得抑郁癥什么的。一想到這些,我就很愧疚,良心倍受譴責。我很焦慮,很害怕,擔心他真的會那樣。事實上,他怎么樣我根本不知道,但我總會那么想。
我這是怎么了?我該如何對待這件令我深感愧疚的事?
女孩的故事是不是不可思議,她到底怎么了?
透過來信的字里行間,我對女孩的心態(tài)已經(jīng)有了初步掌握,但是鑒于網(wǎng)絡咨詢的局限性,我還是建議她打電話來咨詢,以便進一步診斷。周六晚上,女孩撥通了心理咨詢專線,大致重述了來信的內容。之后,我提出了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你覺得自己在人際交往方面是怎樣一個人?女孩的回答是:我是一個比較內向的人,喜歡封閉自己,周圍缺少伙伴,平時很少和同學交流,和異性同學更是很少交流。
第二個問題:在列車上,和那個男子近距離的交流是第一次嗎?女孩的回答是:是的,這是我第一次和男生進行愉快地交談,平時幾乎沒有過,我對他印象很好。
第三個問題:你還沒有談過戀愛,沒有交過男朋友,是嗎?女孩的回答是:我沒交過一個男朋友,從中學到大學,自己只是對男孩子有過好感。這事兒,您是怎么知道的?
女孩的回答印證了我的推測。她在信中提到的事,折射出她的補償心理。一個內向封閉的女孩,平時很少與人親近,更缺少兩性之間的交流,她與那個男人的親切交談,肯定感覺特別好。來信中,女孩沒有用“男人”或“男的”,而用了“男子”這個字眼,不經(jīng)意間透露的正是女孩的好感。也就是說,旅途與男人的偶遇,在女孩心理上引起的反響非常強烈,甚至還觸發(fā)了少女對異性的種種情懷。這種新異的印象必然深刻。正是這一切,使女孩與異性交往的心理需求得到了補償。兩人分手的時候,女孩對那個男子的幫助說不,表露了女孩“欲說還羞”的心態(tài)。分手后女孩的想法,與其說是擔心,是愧疚,不如說是遺憾,是留戀:為什么沒有好好話別,哪怕是回眸一笑,那種美好的感覺還能繼續(xù)嗎?
在我們溝通的過程中,女孩一再地表示,“我理解您說的意思”,“您分析得挺有道理”,“您說到了我的心里”。這說明,女孩是有所領悟的。但是,依然讓她感到疑惑的是,留戀應該是美好的感覺,為什么卻變成了擔心和愧疚?
這主要是女孩內在的心理沖突所致。與男人列車偶遇,留下了朦朧的好感,女孩自己隱約之間是有所覺察的,這是一種自然萌發(fā)、難以抑制的心態(tài),是一種向往心理。但是,當一個很少與異性交往的女孩覺察到自己對男人的好感之后,她的第一反應是:我怎么能對這樣一個男人有這樣的心態(tài)?這又演變成一種排斥心理。一面是向往,一面是排斥,形成了強烈的心理沖突。
女孩內心的好感與留戀,通過心理的“置換作用”改頭換面,以擔心與愧疚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這樣,既能滿足了留戀的心理需要,又避免了自我否定的心理壓力。
女孩最后說:“我全明白了,如果那天坐我旁邊的是一個女的,我就不會這樣了??墒?,我現(xiàn)在該怎么辦呢?”
我的建議是:首先,接受自己對一個男人的朦朧的好感,甚至包括種種的幻想。這是最重要的。一旦內心接受了,也就不用改頭換面,變成擔心、愧疚種種莫名其妙的念頭了。其次,如果還出現(xiàn)強迫觀念,最好的辦法是不要在意它,使其逐漸被淡化。最后,根本的對策是放開自己,增進人際交往,特別是與異性的交往。一旦日常的異性交往能夠滿足心理需求,這樣的心結也就自行化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