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鶯
本屆亞運會上有一個項目,有時它的火爆程度超過“孫樸大戰(zhàn)”;有時它冷清到看臺只有幾名觀眾。這就是藤球,一項獨自綻放精彩的小眾項目。因為藤球跟排球比賽有些類似,所不同的是以腳代手,又被叫做“腳踢的排球”。
9月28日是亞運會藤球男子三人組項目的首日預賽。作為非奧項目的藤球,在之前幾天的團體決賽中觀者眾多,現(xiàn)場的火爆程度一點也不輸于泳池里“孫樸大戰(zhàn)”的喧囂。等到媒體和觀眾嘗過新鮮后,觀眾席上冷清得如同秋雨一般,就連媒體班車上也只有兩名記者奔赴賽場。即使遭遇如此“冰火兩重天”,并沒有影響藤球比賽的精彩程度。
一個項目 三種精彩
藤球運動源于15世紀蘇丹國統(tǒng)治下的馬六甲一帶,由馬來西亞的“sepak raga”運動發(fā)展而來。它是一個黃色空心圓球,看上去更像是一件編制精巧的工藝品。球體由若干根細藤條編織,球面上有多個五角形孔,分量很輕,彈性十足。不過,現(xiàn)在的比賽用球已改為特殊的塑料制成。
藤球比賽的發(fā)球用手,進攻和防守則要靠腳、肩和頭。比賽雙方隔著網(wǎng)對抗,既像足球又像排球,隊員在傳接時還有些像踢毽子,但它的技術難度卻遠高于這些項目。對于藤球隊員們來說,武俠小說中的鷂子翻身和足球比賽中的倒掛金鉤太尋常不過了,還有那些倒勾、魚躍、凌空臥射、飛身攔網(wǎng)等看上去幾乎難以想象的動作,藤球隊員們都可以完成得輕松自如。
“藤球比賽中,球員進攻時踢球的位置至少要達到肩以上,所以高難度的騰空動作屢見不鮮”,中國藤球隊教練毛俊生表示。藤球被稱為“世界上難度最高”的球類項目,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要求很高,柔韌性和爆發(fā)力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是能吃得起苦。
談及這兩天藤球觀眾席遭遇的“冰火兩重天”,毛俊生笑言:“可能團體賽更刺激一點吧,其實藤球的上座率一直不錯,廣州亞運會時就是最賣座的比賽之一?!?/p>
一所學校 多名國手
中國隊在藤球三人組項目中上場的葛雨升、金杰、李歡歡從初中起就是同學,直到高中畢業(yè)各自考上大學才分開。畢業(yè)后,他們都回到了培養(yǎng)自己的浙江臨海桃渚中學任教,一邊教學一邊比賽。在今年8月份舉行的2014年第二十九屆泰王杯世界藤球錦標賽上,他們還代表中國隊獲得男子B組團體冠軍和雙人賽季軍。
桃渚中學是國家藤球協(xié)會訓練基地所在地,參加本屆亞運會男子項目的隊員中有6人來自這里。桃渚中學早在1998年就成立了自己的藤球隊,柳日祥一直是這支隊伍的教練。建隊之初,面臨沒有場地、沒有教練、沒有經(jīng)費起步的窘境,柳日祥親自上陣,因陋就簡地在校園的水泥地上畫了幾道白色粗線,架上球網(wǎng)就當作場地。每逢星期天,他都帶領學生到外地學習訓練,也請外地教練和運動員來臨海輔導培訓,切磋技藝。
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桃渚藤球隊慢慢地走上了正軌,涌現(xiàn)出十幾位國家隊隊員。在上屆廣州亞運會上,葛雨升就和隊友一起獲得男子單組循環(huán)賽銅牌,這也是中國男子藤球隊自1990年獲得團體第四名,時隔20年后重回亞運賽場,并取得歷史最好成績。
中國藤球隊領隊黃凱表示:“桃渚中學藤球隊的隊員們多次參加過各類國際大賽,都取得了好成績,為國家爭得了榮譽。集訓期間,他們非常刻苦,在本屆亞運會比賽中的表現(xiàn)也表明他們頂?shù)米毫?,拼得出水平?!?/p>
小眾項目 大有裨益
“藤球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進入中國,這項運動是東南亞的特色項目,主要在東南亞國家開展,水平也較高”,黃凱介紹說,“東南亞國家很重視藤球項目的普及,那里的孩子從小就會玩藤球。在我國,藤球并不是熱門運動,有的地方基本上要到初中才開始有藤球教學。可以說,我們在起跑線上就有了差距?!?/p>
黃凱表示,雖然藤球觀賞性強,對場地和器材的要求也不高,但仍屬一個小眾項目。目前,開展的方式仍然是在個別學校內設立特色體育課程?!伴_展藤球運動的省市也不多,基本就是內蒙古、河北、山西、浙江、山東這幾個地方的一些學校”,黃凱說。
黃凱坦言,和東南亞的藤球強國相比,隊員們缺少大型賽事作為歷練的平臺,“除了大型賽事外,國內每年只有全國藤球青少年錦標賽和全國藤球錦標賽兩項賽事。如果在國內的大學生運動會、少數(shù)民族運動會中增加藤球項目,會引起更多人的重視和關注。其實,藤球是一項充滿趣味性的活動,也很適合成為一項全民健身的運動”,黃凱說,“在緬甸等國家,藤球運動的形式多樣,更多的是注重大眾參與性和娛樂性,從而強身健體。在東南亞國家,藤球是一項年輕人的運動,年輕人都喜歡玩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