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
視錯覺作品數(shù)不勝數(shù),有些是本身存在被發(fā)現(xiàn)的,有些則是那些細心的藝術家和心理學家創(chuàng)作的,絕非心血來潮之作。小讀者們,你們也可以創(chuàng)作。
1988年,著名的科學雜志《Omni》刊登了一幅美國書法家斯科特的作品。他的英文全名是Scott Kim,他用了一種不穩(wěn)定圖像的形式設計出了他的名字。小讀者們,你們發(fā)現(xiàn)沒有,畫家的姓和名都能從這張圖里讀出來,而且是交替出現(xiàn)。
當代著名的漫畫家希施菲爾德為音樂劇《從希拉茲來的小伙子們》也設計了一幅有名的兩可圖像,最初刊登在《紐約時報》戲劇版(1936年9月29日)上。畫家畫了重合在一起的兩張臉,各朝相對的方向。只要盯著畫面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小伙子在另一個小伙子前面,另一個小伙子又不時地在這個小伙子的前面。
請注視著這幅圖,是不是都動起來了?據(jù)說心情越不穩(wěn)定,動得越快!
左圖(藝術家Fisby創(chuàng)作于1980年)中圓圈中的直線與雜志的底邊是垂直的。由于圓的四周是向左或向右傾斜的直線,因而給人造成這些垂線都是偏向周圍斜線相反的方向的錯覺。
想讓這些直線產生立在紙面的效果嗎?只需要將書微微前傾,閉上一只眼觀察,這些線就會顯得直立于紙面。這一圖形是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1908年繪制的。
人們總是習慣把相似的物品集中到一起,因此大多數(shù)人會認為在上圖中,十個圓圈組成一個三角形,而三顆星則組成另一個三角形。如果你能把它們當成一個整體看成一個六角形,那么,你真的很與眾不同!
哪個圓大一些?雖然答案我們心里早就知道,但在我們看來兩個圓似乎就是有大小區(qū)別。
矛盾空間
不可能圖形不光只有角度才能畫出來,同樣曲線平滑的物體也不可能在三維空間實現(xiàn)。(設計師霍夫曼1971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