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紅
自我的兩種形式
自我有兩種:真自我,假自我。
有真自我的人,他的心理與行為是從自己的感覺出發(fā);有假自我者,他的一切是圍繞著別人的評價而構建。
有真自我的人,他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即便他沒要到什么,他仍然有一種內(nèi)在的自我價值感。有假自我的人,不管他的欲望看起來有多強,其實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他要的,是別人都要的,只是,他希望自己要得更多更好。若實現(xiàn)了,他就覺得自己有高自我價值感;若不能實現(xiàn),他的自我價值感就崩塌了。
一個社會中,若無數(shù)人有真自我,他們的行為都是從自己的感覺出發(fā),而每個人的感覺千差萬別,他們的行為也就千差萬別。于是,就有了哲學家羅素所說的那種境界——“須知參差多差,乃是幸福的本源”。
中國文化大批量地生產(chǎn)假自我,所以,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心理行為,都不是從自己的感覺出發(fā)。相反,他們要大家都要的,并期待自己要到最好的。由此,就形成了高考獨木橋上將分數(shù)的重要無比夸大的心理狀態(tài)。
高考,表面上是嚴重影響著考生的未來,但更根本上,是決定著一個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和一個家庭的“面子”。“面子”,即“我們”在別人眼中的價值感。后者是更為深刻的存在。
考生的分數(shù),家長的“面子”
我聽了成千上萬的故事,很驚訝地發(fā)現(xiàn),在中國,無論是什么樣的家庭,都對孩子的考試成績特別在意。即便做父母的,自己是高考的失敗者,但通過其他的路取得了極大成就,他們?nèi)匀惶貏e在意孩子的考試成績。
并且,哪怕是父母以新意識自居,頭腦上說,自己不在意孩子學習成績,但事到臨頭,他們還是會發(fā)現(xiàn)自己嚴重地被孩子的學習成績牽扯。
前年四月底,參加高中同學畢業(yè)二十周年聚會,期間和兩個同學深聊。我們高中是省重點高中,而我們?nèi)齻€都是重點大學畢業(yè)。他們兩個對我說,自己意識上,真的是希望孩子快樂就好了,但是,就是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很在乎。一看到孩子的好成績,就開心,一看到壞成績,就難受。孩子的學習成績帶來的開心與難受的程度,勝過了其他一切事情。
為什么會這樣?他們也不解。但聊著聊著,事情便逐漸清晰了。他們的事業(yè)都發(fā)展得不錯,家庭也和睦?!白约旱娜松矝]什么好追求的了,就這樣了?!钡⒆拥某砷L,卻有著無限的空間。所以,將目光盯到了孩子的學習上,而學習成績是對“追求”與“成長”的最佳評價標準。孩子的成績不可避免地成了自己人生遲滯的最在乎的點。
那一刻,我想,天啊!孩子的成績,竟然成了父母的信仰。
家長其實也擁有虛假自我
去年四五月的時候,和一個來訪者做咨詢時,更進一步地明白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她是一位媽媽,孩子上小學。她同樣意識上覺得,孩子是否快樂才是最重要的,成績不重要。但是,孩子的成績就是嚴重地牽扯她的心。
現(xiàn)在的老師們都懂得這一點。于是,每天給家長們發(fā)短信,告訴家長們你們的孩子表現(xiàn)如何成績?nèi)绾?,成了全國范圍?nèi)的普遍做法。一次,她收到孩子老師的短信,說,“你的孩子這次考了95分,而全班平均成績是97點幾分,你的孩子是倒數(shù)多少名?!?/p>
看到短信的那一剎那,她第一時間產(chǎn)生的是羞恥感,這份羞恥感只是一閃現(xiàn),便轉化成對孩子的生氣。她問孩子這是怎么回事,孩子說,“哦,我有點馬虎?!瘪R虎這個詞,讓她更生氣。于是,她對孩子發(fā)了一通脾氣。
“分數(shù),對你來講意味著什么,會讓你想到什么?”我問她。
她脫口而出說:“成績好,一切都好?!?/p>
“這是什么意思?”我再問她。
她想了想說:“成績好,老師會喜歡你,同學羨慕你,家長高興,一切都變得順利而簡單;但成績不好,你會失去這一切。”
“如果失去這一切又會如何?”我繼續(xù)問。
她說:“那太可怕了。我一次數(shù)學考了三十幾分,我立即想到死,不僅僅是想到死,而是有了生不如死的感覺。”
這段對話讓我明白,她的自我也是經(jīng)典的假自我,她的自我價值感,構建在外界評價之上。學習時,成績就是評價她的自我價值的標準;工作后,這個標準就變成了成就、收入與社會地位。
并且,工作后的標準,雖然也就那么幾個,但不容易簡單量化,而且多少是參差多差的。但學習時,盡管我們也說德智體美勞,實際上,只有成績才是可量化的指標,才是最顯而易見的評價標準。所以,它成了絕對的、壓倒性的標桿。
世上必然有無數(shù)條道路可走,但我們的應試教育體系,弄成了只有高考獨木橋一條路可走,這并非是客觀事實的呈現(xiàn),而是普遍的假自我的集體之心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
后 記
2014年的高考已過去,孩子們,成績?nèi)缭傅模8D銈?,愿你們在這條路上找到自己的真自我;成績不如愿復讀的,正在高考路上拼搏的,同樣祝福你們,愿你們能找到自己的路。作為高考失敗者,你可能正處于痛苦中,你對這樣的說法會說:狗屁!但請仔細覺知你的痛苦,看看這份痛苦是什么。
我的新浪郵箱收到了幾萬封信,其中約三分之一是中學生,咨詢中也遇到不少考生。我發(fā)現(xiàn),他們的痛苦中列第一位的絕不是高考成績,而是高考失敗后不知道如何面對父母、家人、老師、同學和朋友。他們覺得,自己已無臉見人。最嚴重的,高考失敗直接撕裂了他們的自我,他們干脆從此閉門不出,躲在家里,而且一定是一個小房間的世界里。
這根本不是客觀事實上的失敗,而是他們以成績或別人評價為核心的假自我破碎了。
若家有失敗考生,希望做父母的意識到這一點。相信你們也會覺得面子上過不去,但請不要再將你們的挫敗感傳遞給孩子。這個時候要理解與接納孩子,并告訴孩子,真是抱歉,過去我們讓你形成了考試成績就是一切的心理,現(xiàn)在我們看看,怎樣可以破了這種心理。
我們真心希望,和你一起去看到,成長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