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桉樹人工林間作豆科牧草適應性評價

      2014-04-29 00:44:03白昌軍虞道耿陳志權劉國道
      熱帶作物學報 2014年1期
      關鍵詞:適應性

      白昌軍 虞道耿 陳志權 劉國道

      摘 要 桉樹人工林單一種植引起植被多樣性減少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間作成為恢復與重建桉樹林下植被多樣性的重要途徑。桉樹人工林下間作豆科牧草綜合評價結果表明GC1581、GC1517、熱研10號和熱研2號柱花草牧草產草量達296.54~852.08 kg/hm2,耐干旱,旱季牧草產量占年產草量的18.42%~23.95%,在極端干旱條件下仍保持一定的生長和生物量的積累,植株存活率達50.2%~61.9%,間作牧草在桉樹行間形成良好的覆蓋層,覆蓋度達47.083%~79.252%,適應性強。間作可促進林下植被的恢復,進而促進植被多樣性的形成,這對增加桉樹人工林的群落組成、形成多層次片層結構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 剛果12號桉;牧草間作;豆科牧草;適應性

      中圖分類號 S792.39 文獻標識碼 A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Adaptability for

      Legumes under Silvopastoral Systems

      BAI Changjun, YU Daogeng, CHEN Zhiquan, LIU Guodao

      Tropical Crops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 CATAS/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 Resources and Germplasm

      Enhancement in Southern China,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Danzhou, Hainan 571737, China

      Abstract The biodiversity of vegetation reduction now are becoming the popular problem in Eucalyptus plantation and intercropping is the important way to restore and reconstruct the biodiversity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showed that Stylosanthes guianensis GC1581, Stylosanthes guianensis GC1517, 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 Reyan No.10 and 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 Reyan No. 2 had the best suitability among legumes intercropped in Eucalyptus plantation and there was higher dry matter yield, from 296.54 kg/hm2 to 852.08 kg/hm2, much more drought resistance also, their survival rate was 50.2% to 61.9%, and the coverage was 47.083% to 79.252%. Intercropping is a good cover layer under Eucalyptus plantation and good adaptability.

      Key words Eucalyputus ABL12; Silvopastoral systems; Legumes; Adaptability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4.01.007

      桉樹屬(Eucalyptus L'Her.)為桃金娘科(Myrtaceae)的一個大屬,有945個種和變種,自然分布于澳大利亞及其周圍島嶼,世界各國于18~19世紀開始引種桉樹,隨著世界環(huán)境問題的加劇和木材資源的短缺,速生的桉樹受到人們的重視,普遍將它作為一種多用樹種來栽培,現有120個國家商業(yè)性栽培桉樹,桉樹人工林面積接近1 500萬hm2,占世界人工林面積的10%[1-2]。桉樹于1890年引入中國,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3-4],已廣泛栽植于中國南方的16個省、自治區(qū)的約600多個縣,人工林面積達154.7萬hm2,桉樹適應性強、成材快、木材密度大,是造紙工業(yè)的好原料,桉木漿已成為世界上增長率最高的商品木漿,以桉樹為代表的速生豐產紙漿林正在中國南方迅速發(fā)展,中國已成為僅次于巴西的第2個植桉大國[5-7]。

      海南島自20世紀80年代起開始引種和營造桉樹人工林,主要分布在海南東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面積約20萬hm2。但桉樹的大量種植,尤其是單一種植,造成一系列的生態(tài)問題,包括土地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以及人工林地生產力下降等[8-9],因此,國內外都十分重視桉樹人工林的生態(tài)問題,開展多項研究以解決桉樹林的生態(tài)問題,其中混作、間作和輪作是恢復林下植被的主要措施。楊國清等[10]曾在年降水1 900 mm的桉樹人工林間作山毛豆(Tephrosia candida DC.)、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糖蜜草(Melinis minutiflora)等幾種復合經營模式,試驗證明間作有利于桉樹生長,防止地力衰退,其中桉樹人工林間作山毛豆的作用尤為明顯。隨著人口增加、農用地減少和環(huán)境保護意識增強,多層次利用幼林實現間作經營,可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同時促進林地生態(tài)系統的健康、有序發(fā)展[11-12]。

      因此,本研究針對海南桉樹人工林下土壤肥力下降、植被多樣性降低等問題,在海南西北部淺海沉積物發(fā)育的磚紅壤土、年降水低于900 mm的剛果12號桉人工林下開展間作豆科牧草的適應性研究,選擇適合桉樹人工林下間作的優(yōu)良牧草,為桉樹人工林生態(tài)系統植被恢復與重建提供可操作性,促進人工林生態(tài)系統的健康、有序發(fā)展,以期恢復桉樹人工林下植被多樣性和提高土壤地持續(xù)生產力。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海南省國營儋州林場新州工業(yè)區(qū),位于海南島西部地區(qū),北緯19°71′~19°88′,東經109°39′~109°53′27″。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23.20 ℃,極端最高溫度39.50 ℃,極端最低溫度4 ℃,年降水量一般在900 mm,且多集中在7~10月,旱季明顯,11月至翌年5月為雨季,蒸發(fā)量1 700~2 400 mm,蒸發(fā)量大于降水量,干旱少雨,旱季長達6個月。

      試驗地內桉樹人工林林齡6 a,人工林為剛果12號桉樹(Eucalyptus 12 ABL),林分密度為1.5~2 m×4 m,株高在18~22 m之間,胸徑28.98 cm。由于地處西部干旱區(qū),當地農民有收刮桉樹枝葉作為燃料的習慣,林間無枯枝落葉覆蓋層,基本無灌木生長,只有少量草本植物如畫眉草[Eragrostis pilosa(L.)Beauv.]、纖毛畫眉草[Eragrostis ciliata(Roxb.)Nees.]、弓果黍[Cyrtococcum patens(L.)A. Camus]、華三芒草(Aristida chinensis Munro.)、莠狗尾草[Setaria glauca(Linn.)Beauv.]、圓果雀稗(Paspalum orbiculare Forst.)、兩耳草(Paspalum conjugatum Berg.)、鼠尾黍(Sporobolus indicus R.Br.)竹節(jié)草[Chrysopogon aciculatus(Retz.)Trin.]、假地豆[Desmodium heterocarpon(L.)DC.]、四生臂形草[Brachiaria subquadripara(Trin.)Hitchc.]、含羞草(Mimosa pudica L)和坡柳[Dodonaea viscose(L.)Jacq.]、豬屎豆(Crotalaria mucronata Desv.)等零星分布。

      1.1.2 試驗地土壤養(yǎng)分狀況 試驗地土壤為淺海沉積物發(fā)育的濱海砂土,試驗前采樣分析測定土壤養(yǎng)分。在種植6 a的桉樹林分,土壤肥力很差(表1)。

      1.1.3 林草復合系統間作牧草品種 林草復合系統間作牧草品種13個,見表2。

      1.2 方法

      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設置13個間作類型與對照(不種草)共14個處理,3次重復,小區(qū)隨機排列。小區(qū)為8×6=48 m2,重復距離為1.5 m,小區(qū)間距為1.0 m,每小區(qū)中間有成行桉樹4~6株。無性繁殖裝袋育苗移栽,株行距50 cm×50 cm,每區(qū)192株。

      1.2.1 試驗研究方法 參考任繼周編著的《草業(yè)科學研究方法》,測定牧草干物質產量、覆蓋度、植株存活率、長勢、分蘗數等指標[13]。

      1.2.2 全年產草量及旱季產草量 按表2的刈割高度全區(qū)刈割測產,并取樣測定其干草產量。種植當年測定1次,其后的第2、3年的2、6、8、10月各測產1次。

      本研究以6~11月為雨季,而12月~翌年5月為旱季,試驗第2年和第3年旱季測定的牧草產量即為旱季草產量。

      1.2.3 牧草覆蓋度 采取樣線法,隨機選取不同方向(平行、垂直、對角線等)重復3次以上測定試驗小區(qū)牧草在林間的覆蓋度。

      1.2.4 存活率 在每次測產前或規(guī)定時間統計小區(qū)植株存活株數。每年調查8次,即2、4、6、7、8、9、10、12各月1次。

      1.2.5 長勢 根據牧草生長狀況,牧草長勢按優(yōu)、良、中、一般、差5個等級分別表示為5、4、3、2、1分,死亡小區(qū)長勢為0,并用+、-表示0.5的變幅,牧草長勢每年調查8次,即2、4、6、7、8、9、10、12各月1次。

      1.2.6 分枝數 每次測產前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存活植株15株,統計各株的分枝數。

      1.2.7 抗旱性 采用目測法觀察小區(qū)內牧草的抗旱程度,牧草抗旱等級分為不抗、一般、中等、抗旱和極抗5個等級分別用1、2、3、4、5分,死亡小區(qū)抗旱性為0,并用+、-表示0.5的變幅,牧草長勢每年調查8次,即2、4、6、7、8、9、10、12各月1次。

      1.2.8 牧草生長速度 牧草在生長季節(jié)生物量的積累量,用絕對生長速度(AGR)和相對生長速度(RGR)來表示。絕對生長速度為單位時間內單位面積的凈積累量,用g/m2.d表示;相對生長速度為單位生物量單位時間內的凈積累量,用g/g.d表示,計算公式分別為:

      聚類分析采用歐氏距離、類平均法(UPGMA)聚類,進行適應性綜合評價。

      1.3 數據的處理與統計分析

      原始數據處理、圖表的產生等均由Office 2003-Excel 軟件處理,用SAS9.2軟件進行統計分析[16]。

      2 結果與分析

      2.1 豆科牧草生物產量

      本試驗于2002~2004年間共計測產9次,結果表明,桉樹人工林間作的豆科牧草的產草量差異極顯著(p<0.01)(表2)。在參試的13個豆科牧草品種中,GC1581柱花草產草量最高,其干草產量達852.08 kg/hm2·a,其次為GC1517柱花草和熱研10號柱花草,其產草量分別為607.85和588.52 kg/hm2,極顯著高于除GC1581柱花草之外的間作草種,GC1579柱花草和熱研2號柱花草,其干物質產量分別為339.68和296.54 kg/hm2·a。而光葉落花生、CPI93483落花生、有鉤柱花草和熱研16號卵葉山螞蝗表現較差,熱研12號平托落花生和色拉特羅大翼豆僅表現微弱的存活,甚至死亡。

      叢林草間作系統牧草年生長量來看,間作牧草的年產草量在不同年份表現出很大差異(p<0.01),其中種植第2年的牧草產草量最高,平均為432.11 kg/hm2,比第1年高8.50倍,比第3年高74.84%。間作第1年牧草產草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移栽后牧草的恢復生長情況,從表2可看出,在種植75 d后刈割測產牧草產量較低,其中以GC1517、GC1581、熱研10號、有鉤、熱研2號和GC1579柱花草的產草量最高,極顯著高于其它間作草種(F第1年=21.47,p>F<=0.000 1),而其它間作牧草生長緩慢,產草量極低,甚至死亡。種植第2年牧草產量極顯著提高,其中GC1581柱花草的產草量最高,為1 506.94 kg/hm2·a,極顯著高于其它間作牧草(F第2年=34.90,p>F<0.000 1),其次熱研10號、GC1517、GC1579和熱研2號柱花草的產草量分別為1 135.66、839.79、687.12、620.28 kg/hm2·a,顯著高于其它間作草種,而色拉特羅大翼豆和熱研12號平托落花生產草量最差,無法測產。種植第3年由于刈割測產后連續(xù)6個月干旱(氣象自動記錄儀記錄試驗期年降水量為238.6 mm),植株生長緩慢甚至死亡,但GC1581、GC1517和熱研10號柱花草的產草量顯著高于其它間作牧草(F第3年=3.38,p>F=0.005 4),其產草量分別為956.34、878.34、537.10 kg/hm2·a,GC1579、Mineirao和熱研2號柱花草產草量次之,且在極端干旱條件下開花結籽,自我繁殖更新能力強。

      2.2 牧草旱季產草量

      表2表明,試驗第2和第3年干旱季節(jié)牧草產草量差異極顯著(F=22.04,p>F<0.000 1),其中以GC1581柱花草最高,其旱季產草量達242.88 kg/hm2·a,極顯著高于其它間作牧草,其次熱研10號柱花草的旱季產草量達154.04 kg/hm2·a,顯著高于除GC1581之外的其它間作草種,GC1517、熱研2號、Mineirao和GC1579柱花草次之,其旱季產草量分別為98.57、96.52、65.17、60.91 kg/hm2·a。

      參試豆科牧草在干旱季節(jié)牧草產量占年產量的比例以熱研2號柱花草最高,達23.95%,其次為Mineirao和西卡柱花草,其干旱季節(jié)形成的產草量為年產草量的22.52%和22.15%,GC1581和熱研10號柱花草分別占年產草量的19.72%和18.42%,而色拉特羅大翼豆、熱研12號平托落花生、光葉落花生、CPI93483光葉落花生和熱研16號卵葉山螞蝗在干旱季節(jié)僅維持存活,甚至死亡。說明GC1581、熱研10號、GC1517和熱研2號柱花草適宜在極端干旱的桉樹林進行林草間作。

      2.3 林間覆蓋度

      林草間作系統中牧草覆蓋度反映了間作牧草對桉樹人工林覆蓋地面的程度。各間作草種在林間的覆蓋度差異極顯著(表3,F=26.75,p>F<0.000 1),GC1581柱花草的林間覆蓋度達79.252%,是所有參試豆科牧草中覆蓋度最高的草種,熱研10號柱花草、光葉落花生(廣西種)和GC1517柱花草的林間覆蓋度次之,其覆蓋度在50.625%~68.917%之間,再次有熱研2號柱花草、CPI93483光葉落花生、GC1579、西卡、Mineirao柱花草的林間覆蓋度分別為47.083%、44.500%、41.875%、35.708%、33.626%,而有鉤柱花草、熱研16號卵葉山螞蝗、色拉特羅大翼豆和熱研12號平托落花生的覆蓋度最低,在5.000%~14.958%之間,林間基本無覆蓋。由此說明GC1581、熱研10號、GC1517柱花草在林間生長旺盛,其匍匐枝伸展行間擴展能力較強。

      2.4 植株存活率

      植株存活率不僅反映牧草品種本身繁殖特性的差異,也是牧草對外部環(huán)境適應性的體現,同時,植株存活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牧草的產草量。桉樹林間作牧草的存活率受干旱和遮蔭等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較大,林草間作3 a后,各間作草種植株存活率表現極顯著差異(表3,F=17.58,p>F≤0.000 1)。所有參試牧草中,光葉落花生、GC1517、熱研10號和熱研2號柱花草、CPI93483落花生、GC1579、GC1581和西卡柱花草具有較高的存活率,表現出較好的生存能力,其植株存活率在50.2%~61.9%之間,而熱研12號平托落花生和有鉤柱花草的植株存活率僅18.3%~19.9%,是所有間作豆科牧草中存活率最低的草種,主要由于有鉤柱花草為一年生牧草,在極端干旱條件下林間種植自我繁殖能力弱。雖然本試驗在種植時采取移栽灌水,但由于試驗地在種植后連續(xù)干旱,造成種植材料死亡,特別是種植第3年長達6個月干旱,是植株成活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2.5 間作牧草長勢

      牧草長勢評價是在相應環(huán)境下對各種牧草生長的較為客觀的反映。經對比評價,各草種間存在極顯著差異(表3,F=17.01,p>F≤0.000 1)。光葉落花生、熱研10號、GC1517、GC1581和熱研2號柱花草表現最優(yōu),其長勢分別為3.40、3.38、3.36、3.28和3.13,極顯著優(yōu)于其它間作草種,而色拉特羅大翼豆、有鉤柱花草和熱研12號平托落花生的長勢最差,幾近死亡。

      2.6 間作牧草的分枝數

      分枝數是在相應環(huán)境下牧草適應性及牧草生殖生長的客觀反映。在桉樹人工林林草間作系統中豆科牧草分枝數較低,雖然各草種之間存在極顯著差異(表3,F=7.35,p>F≤0.000 1),但在連續(xù)干旱情況下,植株生長緩慢,其中熱研10號柱花草、光葉落花生、熱研2號、GC1579、GC1517和GC1581柱花草的分枝數較高,為13.86~19.60枝/株,上述草種之間差異不顯著,但高于熱研16號卵葉山螞蝗、有鉤和Mineirao柱花草、CPI93483落花生、色拉特羅大翼豆、熱研12號平托落花生和西卡柱花草,其中西卡柱花草的分枝數最少,僅7.89枝/株,這與其生長特性和在桉樹人工林下的干旱、蔭蔽等環(huán)境有關。

      2.7 抗旱性評價

      就相對生長速度而言,間作牧草間也存在極顯著差異(F=218.39,p>F≤0.000 1),其中GC1581、熱研10號、GC1517、GC1579、熱研2號、西卡和Mineirao柱花草的相對生長速度較高,其相對生長速度在0.015~0.017 g/g·d之間,極顯著高于光葉落花生、CPI93483光葉落花生、有鉤柱花草和熱研16號卵葉山螞蝗,后者的相對生長速度分別在0.011~0.013 g/g·d之間。特別是GC1581、熱研10號、GC1517、熱研2號、Mineirao、GC1579和西卡柱花草在干旱季節(jié)的相對生長速度極顯著高于間作草種(F=18.97,p>F<0.000 1),說明上述草種相對抗旱,且在極端干旱條件下仍可保持一定的生長,適宜在桉樹人工林干旱條件下間作,而色拉特羅大翼豆、熱研12號平托落花生、有鉤柱花草、和熱研16號卵葉山螞蝗因產草量太低,無法測產,直至最后死亡,不適宜桉樹林間作。

      2.9 灰色關聯局勢決策分析方法綜合評價牧草適應性

      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對桉樹人工林林草間作系統的豆科牧草種質進行綜合評價,選取牧草干物質產量(X1)、旱季干物質產量(X2)、覆蓋度(X3)、植株存活率(X4)、長勢(X5)、分枝數(X6)、抗旱性(X7)、絕對生長速度(X8)、相對生長速度(X9)9項指標作為灰色局勢決策分析的指標,進行綜合評價和排序,研究牧草的適應性,數值越大說明其適應性越強,結果見表5。

      灰色關聯分析表明,各草種間存在極顯著差異(F=16.16,p>F≤0.000 1),GC1581柱花草和熱研10號柱花草的適應性最強,其綜合測度值達0.964 5和0.819 7,極顯著優(yōu)于其它間作草種,其次GC1517、熱研2號和GC1579柱花草的適應性次之,其綜合測度值分別達0.724 4、0.619 4和0.596 8,極顯著優(yōu)于除GC1581和熱研10號柱花草之外的其它間作草種,光葉落花生、Mineirao、西卡柱花草和CPI93483落花生的適應性一般,而熱研16號卵葉山螞蝗、有鉤柱花草、色拉特羅大翼豆和熱研12號平托落花生的適應性最差,完全不適應干旱地區(qū)桉樹人工林下間作。

      采用類平均法對上述豆科牧草的9項指標進行聚類分析,表明將Distance=0.820 0時,上述13種豆科牧草聚為4類,第1類只有GC1581柱花草(L7)一種,它最適合在桉樹人工林草系統作為間作牧草,其次第2類為熱研10號柱花草(L9)、GC1517柱花草(L6)、熱研2號柱花草(L4)和GC1579柱花草(L5),這4種牧草在桉樹人工林草間作系統中的適應性良好,第3類牧草為西卡柱花草(L1)、Mineirao柱花草(L8)、光葉落花生(L11)和CPI93483光葉落花生(L12),這4種牧草的適應性一般,而第4類為有鉤柱花草(L2)、大翼豆(L3)、熱研12號平托落花生(L10)和熱研16號卵葉山螞蝗(L13),這4個草種均表現出不適應桉樹林草間作系(圖1)。這與灰色關聯綜合評價的結果基本類似。

      3 討論

      桉樹人工林群落生物多樣性往往較其它樹種的人工群落低,即使是其混交林的生物群落也較其它樹種混交林或純林的低。桉樹人工林消耗了林地土壤養(yǎng)分和水分,影響了地被植物的繁殖和生長,減小和減弱了林下植被的種數和數量[17]。特別是中國在年降水量小于700 mm的地區(qū),林地枯落物被扒走,林地地表裸露,基本沒有形成植被和植被種類極少,桉樹人工林的物種豐富度、Shannon-wiener指數、Simpson指數均隨著連栽代數的增加而減少[18]。因此桉樹人工林生態(tài)系統的恢復首先是植被的恢復,植被恢復是充分利用土壤--植物復合系統的功能改善局部環(huán)境,促進植被多樣性的形成。本研究結果證明桉樹林下選擇耐干旱、耐瘠薄的豆科牧草開展林草間作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植被恢復技術,其林下間作GC1581、熱研10號、GC1517和熱研2號柱花草的適應性強,在桉樹人工林形成良好的覆蓋層,對地表的覆蓋度達47.08%~79.25%,有利于植被多樣性的形成。

      單一栽培的樹種通常都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如人工橡膠林(Hevea brasiliensis)、杉木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甚至農作物如甘蔗(Saccharum sinensis)等也是如此。桉樹尤其是這樣,首先,大面積的桉樹人工林群落或人工生態(tài)系統取代了其他各種生態(tài)系統,使生態(tài)系統的類型減少。人工林下物種多樣性減少,通常歸因于桉樹與林下植被在光、養(yǎng)分、水分等方面。陳秋波等[5]研究表明,桉樹人工林連栽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替代效應、競爭效應、化感效應和繼發(fā)性人為干擾效應。Beehera等[19]發(fā)現,桉樹人工林土壤孔隙度小、容積密度增加不利于根和種苗的生長,進而影響生產能力,這也是桉樹林下草本植物生長受限的因素之一。其次,桉樹人工林取代自然或半自然植被,蔭蔽、養(yǎng)分和水分的競爭、立地干擾等,特別是干旱缺水地區(qū)水分的脅迫抑制了地面植被的生存和生長,植物競爭力減弱[20]。第三,桉樹化感作用引起林下植被再生困難,自然更新能力弱。很多研究結果表明桉樹的某些樹種具有化感作用,其分泌特殊物質對其它植物,包括間作作物以及林下植被甚至土壤生物有抑制作用,難以和諧共生[21-23]。同時適應桉樹化感作用脅迫的能力主要不是豆科或禾本科的差別,而是基因型的差異造成的,因此建議在退化的桉樹人工林林下植被重建時首先就應選擇耐干旱、耐瘠薄和對化感作用不敏感的柱花草(Stylosanthes spp.)[24-25]。本研究在干旱條件下間作豆科牧草結果表明,GC1581、熱研10號、GC1517和熱研2號柱花草耐干旱、耐瘠薄,表現出良好的適應性和自然更新能力。

      中國大部分地區(qū)桉樹人工林的建立常常經過地面清理、全墾等方式,不僅破壞了植被,而且桉樹人工林群落態(tài)系統結構單調。本研究地處海南西北部干旱地區(qū),當地農民有收刮桉樹枝葉作為燃料的習慣,試驗前林間無枯枝落葉覆蓋層,基本無灌木生長,罕有少量草本植物零星分布,這種繼發(fā)性人為干擾也是造成桉樹人工林下植被多樣性降低的主要原因,直接阻礙了土壤養(yǎng)分的積累和土壤微生物的發(fā)展,進而對林下植被結構多樣性發(fā)生逆向反應[26]。引入牧草開展林草復合系統的建立3 a后,林間植被覆蓋度顯著增加,其中GC1581柱花草的林間覆蓋度達79.252%,是所有參試豆科牧草中覆蓋度最高的草種,熱研10號柱花草和GC1517柱花草的林間覆蓋度在50.625%~68.917%之間,由此說明,GC1581、熱研10號、GC1517柱花草在林間生長旺盛,其匍匐枝伸展行間擴展能力較強,在桉樹行間形成良好的覆蓋層,提高了林地的植被覆蓋度,植株存活率在50.2%~61.9%之間,這對增加了桉樹人工林的群落組成、形成多層次片層結構有積極意義。這些多層次的群落結構有利于增加地表對降水等的緩沖性能。另外由于增加了林地地表的覆蓋度,林間枯枝落葉很難從地表扒走,枯枝落葉層的積累也增加了地表的覆蓋度,對桉樹人工林地土壤養(yǎng)分的歸還有積極作用,促進桉樹人工林群落和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交換,反過來進一步促進林下植被的恢復和生物多樣性提高。

      4 結論

      綜合評價結果表明GC1581柱花草、GC1517、熱研10號和熱研2號柱花草在桉樹人工林間作表現出良好的適應性,其牧草產草量達296.54~852.08 kg/hm2,耐干旱,旱季產草量占年產草量的18.42%~23.95%,適合在桉樹人工林草間作。

      在海南西部極端干旱條件下(氣象自動記錄儀記錄降水量為238.6~645.9 mm),GC1581柱花草、熱研10號柱花草、GC1517柱花草和熱研2號柱花草的林間覆蓋度達47.083%~79.252%,在桉樹行間形成良好的覆蓋層,提高了林地的植被覆蓋度,植株存活率在50.2%~61.9%之間,相對較高,抗旱性等級2.81~3.54,耐干旱,這對增加了桉樹人工林的群落組成、形成多層次片層結構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 溫遠光, 劉世榮, 陳 放, 等. 桉樹工業(yè)人工林植物物種多樣性及其動態(tài)研究[J]. 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 2005, 27(4): 17-22.

      [2] 謝直興, 嚴代碧. 桉樹人工林現狀及其可持續(xù)發(fā)展[J]. 四川林業(yè)科技, 2006(1): 75-81.

      [3] 祁述雄. 中國桉樹[M]. 北京: 中國林業(yè)出版社, 1989.

      [4] 王豁然.澳大利亞的森林資源與林業(yè)政策[J]. 世界林業(yè)研究, 2001, 14(1): 64-71.

      [5] 陳秋波. 桉樹人工林生物多樣性研究進展[J]. 熱帶作物學報, 2001, 22(4): 82-90.

      [6] 陳秋波. 桉樹人工林土壤生物多樣性問題研究[J]. 熱帶農業(yè)科學, 2002,22(1): 66-76.

      [7] 鄧常俊, 卜明生, 謝樹祿. 桉樹造林與林地生態(tài)保護[J]. 江西林業(yè)科技, 2005(6): 54-56.

      [8] 吳 鈿, 劉新田, 楊新華. 雷州半島桉樹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樣性研究[J]. 林業(yè)科技, 2003, 28(4): 10-13.

      [9] 楊再鴻, 楊小波, 余雪標. 人工林林下植被及桉樹林生態(tài)問題研究進展[J]. 海南大學自然科學版, 2003, 21(3): 277-282.

      [10] 楊國清, 趙 貴, 鄭日紅, 等. 農林復合經營研究-桉樹間種山毛豆對林木和土壤的影響[J]. 熱帶亞熱帶土壤科學, 1997, 6(2): 71-75.

      [11] Chapin F S.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nutrition and nutrient cycling by evergreen and deciduous understory shrubs in an Alaskan black spruce forest[J]. Can J For Res, 1983, 13(5): 773-781.

      [12] Chen C F, Teng C Y. Results of adaptability test of twenty Eucalyptus species growth in Tainan[J]. Bulletin of Taiwan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1996, 10(3): 283-292.

      [13] 任繼周. 草業(yè)科學研究方法[M]. 北京: 中國農業(yè)出版社, 1998.

      [14] 牟新待. 草原系統工程[M]. 北京: 中國農業(yè)出版社, 1997.

      [15] 白昌軍, 劉國道. 高產抗病圭亞那柱花草綜合性狀評價[J]. 熱帶作物學報, 2004, 25(2): 87-94.

      [16] 唐燕瓊. SAS統計分析教程[M]. 北京: 中國農業(yè)出版社, 1997: 65-69.

      [17] 項東云.華南地區(qū)桉樹人工林生態(tài)問題的評價[J]. 廣西林業(yè)科學, 2000, 29(2): 57-65.

      [18] 余雪標, 陳秋波, 王尚明, 等. 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與防治對策[J]. 熱帶作物學報, 1998, 19(3): 81-88.

      [19] Beehera N, Sahani U.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cativity in response to Eucalyptus plantation and natural regeneration on tropical soil[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3, 174(1-3): 1-11.

      [20] 梁啟英.對桉樹人工林生態(tài)問題爭論的思考[J]. 桉樹科技, 2005, 22(1): 23-28.

      [21] Moline A. Release of Allelo-chemical agents from litter through fall and topsoil in plantation of globules[J].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1991, 17(1): 147-159 .

      [22] 陳秋波, 彭黎旭, 賀利民, 等. 剛果12號桉樹根及根際土壤中化感物質的成分分析[J]. 熱帶農業(yè)科學, 2002, 22(4): 28-34.

      [23] 陳秋波, 賀利民, 袁洪球, 等. 剛果12號桉葉片化感物質的初步分離分析[J]. 熱帶作物學報, 2004, 25(4): 84-91.

      [24] 陳秋波, 王真輝, 劉國道, 等. 剛果12號桉葉片水抽提物對4種植物幼苗生長的影響[J]. 熱帶作物學報, 2002, 23(4): 47-51.

      [25] 劉小香, 謝龍蓮, 陳秋波, 等. 桉樹化感作用研究進展[J]. 熱帶農業(yè)科學, 2004, 24(2): 54-61.

      [26] 王震洪, 段昌群, 起聯春, 等. 我國桉樹林發(fā)展中的生態(tài)問題探討[J]. 生態(tài)學雜志, 1998, 17(6): 64-68.

      猜你喜歡
      適應性
      谷子引種適應性鑒定與篩選初報
      下諾夫哥羅德倉庫適應性改造項目
      現代裝飾(2022年6期)2022-12-17 01:09:24
      三種防氣抽油泵適應性模擬評價
      健全現代金融體系的適應性之“點論”
      中國外匯(2019年23期)2019-05-25 07:06:20
      開放在線課程教法的適應性變革:從OCW到MOOC
      大型飛機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適應性研究
      既定PSS在不同運行狀態(tài)下的適應性分析
      臺灣嘉寶果引種適應性研究
      浙江柑橘(2016年3期)2016-03-11 20:12:52
      五個草莓品種在拉薩的適應性初探
      西藏科技(2015年1期)2015-09-26 12:09:36
      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與慢性丙肝的研究進展
      衡东县| 巧家县| 诸城市| 平安县| 隆昌县| 塔河县| 鹿泉市| 金湖县| 泾阳县| 陇南市| 资中县| 宁化县| 衢州市| 南开区| 宁城县| 新乐市| 东丰县| 伊春市| 嘉善县| 沧州市| 遂溪县| 高唐县| 泰州市| 福清市| 普陀区| 工布江达县| 滨海县| 平远县| 丽水市| 潜江市| 张家川| 阳西县| 余江县| 高青县| 马边| 绍兴市| 禄劝| 绩溪县| 庆云县| 泽州县| 临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