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不再是一個禁忌話題,人們無需再談‘癌’色變。”采訪伊始,貝利沃教授先向我們亮出了他這個大膽的觀點。在這位舉世聞名的癌癥預防與治療專家看來,對于癌癥這個話題,我們不應該總是避而不談,而是要積極地了解它、面對它?!捌鋵嵨覀兠總€人都是癌細胞攜帶者,但如果我們的生活方式很健康,那么它們就不會發(fā)生病變?!边@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可以和21世紀幾大“死神”之一的癌癥說永別了呢?貝利沃教授稱,大部分癌癥的產生既不是因為偶然的基因突變,也不是由于衰老的不可抗力造成的結果,而是因為我們不良的生活習慣給了它們可乘之機。貝利沃教授坦言:“癌癥的預防一直都是我們容易忽視的一個問題。”經(jīng)過30年對癌癥的潛心研究,貝利沃教授完成了他的著作《抗癌之法》(2014年9月17日由法國弗拉馬里翁出版社出版),可以說,這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的癌癥說明書。
《觀點》記者:從書名上來看,《抗癌之法》這本書講的應該是有關抗癌的“方法”,那么是不是意味著您已經(jīng)研究出來了治療癌癥的藥劑呢?
貝利沃教授:我覺得情況要更好。如果我們提到“藥劑”二字,那么說明這時我們已經(jīng)患了癌癥。而在這本書中我想證明的是,許多良好的生活習慣的的確確能降低患癌風險。研究表明,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癌細胞攜帶者,人類從一出生開始,體內的細胞就在不斷地分裂?!叭朔鞘ベt,孰能無過”,對于細胞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隨著我們的衰老,總會有細胞在分裂時“犯錯誤”,而我們體內不斷積累的這些“錯誤”就是導致癌癥產生的原因。近20年來的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衰老很大程度上是由個體的生活方式?jīng)Q定的,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方法”。這些方法既不涉及昂貴的藥物,與復雜的科技也沒有任何關系,只需要改變一些我們平常生活中不合理的習慣。如果我們的生活方式很健康的話,那么75%的癌癥都能得以避免,也就是說,命運其實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的。
《觀點》記者:為什么您說大家一定要等到2014年,一定要看一看您的這本抗癌工具書?
貝利沃教授:在西方文化里是沒有“預防”的概念的。生活在這樣一個崇尚消費的時代,我們經(jīng)常會花錢買一些將來根本用不到的東西。但預防疾病不一樣,我們建議人們改善生活習慣是為了幫助他們降低患病風險,這些疾病也許現(xiàn)在離他們很遙遠,但20、30年后可能就會突然爆發(fā)。在這個“享樂先行”的年代,“預防疾病”這個說法總會讓人覺得有點掃興。
《觀點》記者:您在書中否定了一些現(xiàn)如今已得到大眾廣泛認可的觀點……
貝利沃教授:首先,我說我們都是癌細胞的攜帶者,但我沒有說所有人都“得”了癌癥。我們體內的正常細胞具有“叛變”的特性,即使健康的人的體內也會有許多不正常的細胞。舉個例子,50%的40多歲女性的乳腺內都有癌前病變的跡象,但真正患有乳腺癌的人的數(shù)量只有15%。所以我還是想重復我前面提到的那個觀點,我們每個人都是癌細胞攜帶者,但大多數(shù)情況下它們都處于不可見狀態(tài)。當一個人在60歲被診斷患有肺癌、乳腺癌或者結腸癌時,這些癌細胞可能已經(jīng)在他體內沉睡了50多年了。
《觀點》記者:我們通常認為,患有乳腺癌的媽媽將癌癥遺傳給她女兒的可能性很大,但您在書中卻說癌癥幾乎是不具遺傳性的!
貝利沃教授:對雙胞胎的研究已經(jīng)證明了只有10%到15%的癌癥具有遺傳性。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即使是我們認為遺傳性很強的乳腺癌幾乎也是不具遺傳性的。95%乳腺癌患者體內的BRCA1基因與BRCA2基因(兩種抑制基因)均未發(fā)生突變。舉一個被收養(yǎng)的孩子的例子:如果他的生身父母均患有癌癥,那么他得癌癥的可能性就會提高20%。但是,如果他的養(yǎng)父母中有一方也患有癌癥,那么他得癌癥的可能性將不再只是提高20%,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了500%!這就意味著,即使我們體內攜帶了最糟糕的致癌基因(與細胞癌化有直接關系的蛋白質的基因),生活方式對致癌來說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觀點》記者:對于生活中像環(huán)境污染這樣的致癌因素您是怎么看的?
貝利沃教授:環(huán)境污染致癌這個說法確實廣為流傳。當我們將癌癥的成因歸咎于環(huán)境污染和社會壓力時,卻對香煙與肥胖問題閉口不談,這是不對的。有人說他抽煙、喝酒、身材發(fā)胖,但是他并沒有得癌癥,這都是因為他沒有生活在被污染的環(huán)境里,而且沒有什么社會壓力。在我看來,這種人完全沒有責任感。我建議大家靠自己的力量化險為夷??拱┚拖褚粓鰬?zhàn)爭,癌癥并不是不可戰(zhàn)勝的魔鬼,我們要勇敢地面對它,與它斗爭到底。
《觀點》記者:我知道香煙確實是我們身邊的第一致癌物。但您把肥胖問題與香煙擺在了相同位置,這是因為……
貝利沃教授:實際上,我在我第一本與癌癥有關的書里就寫到了肥胖與癌癥的關系,我也是第一批發(fā)現(xiàn)肥胖能誘發(fā)癌癥的科學家。我們知道二類糖尿病很容易引發(fā)心臟病,但卻不知道它也會誘發(fā)癌癥。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肥胖癥患者數(shù)量急劇上升。這一現(xiàn)象的產生與當今人們攝入過多高熱量食物卻缺乏運動有直接的聯(lián)系?,F(xiàn)在有一種癌癥的發(fā)病率正在以幾何倍數(shù)增長,那就是食道癌。據(jù)統(tǒng)計,該病已經(jīng)達到了平均每年400%的增長率,在一些國家甚至達到了600%!
《觀點》記者:不吸煙、少吃肉、時刻注意保持身材、避免在太陽下暴曬……這么多條條框框豈不是讓生活變得太無聊了!
貝利沃教授:注意,我并沒有說這些都必須要遵守。如果您能完全按照我的建議生活,這當然更好,但我覺得我這本書其實更像是一個工具箱,您只需選出您需要的,或者是您認為重要的工具即可。女性每天喝1杯紅酒,男性每天喝2杯紅酒,這并不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什么影響,反而對于預防一些癌癥還能起到積極作用,所以說大家應該視情況解讀我的這些抗癌方法。如果您非常注重癌癥的預防這件事情,那么您可以完全按照我建議的方式生活,否則的話,選擇一些您感興趣的去做就可以了。不過要知道的是,癌癥這事就像是玩俄羅斯輪盤游戲,基因就是左輪手槍里的子彈。當您吸煙成癮時,相當于彈夾里多加了兩發(fā)子彈;如果您還體型過胖的話,相當于又往彈夾里加了兩發(fā)子彈。我想,沒有人愿意用一支裝了5發(fā)子彈的左輪手槍玩俄羅斯輪盤游戲!
《觀點》記者:有的人是完全按照您建議的方式生活的,但最后他們還是得了癌癥,對此您怎么解釋?
貝利沃教授:癌癥是一條高斯曲線。沒錯,是有極少數(shù)人在生活非常規(guī)律的情況下依然得了癌癥,但實際上他們得癌癥的時間點被延后了!研究表明,對于一個有患癌趨勢的人來說,如果他堅持踐行這些科學的生活習慣,那么他癌癥的病發(fā)時間將會大大延后。當我在各地做講座的時候,下面的聽眾經(jīng)常會用阿曼德叔叔的例子反駁我的觀點:阿曼德叔叔是個大煙鬼,身材肥胖,從來不運動,飲食習慣也非常不健康,但是他卻活到了97歲。我想說的是,從統(tǒng)計學的角度來說,這位阿曼德可以忽略不計。確實是有極少數(shù)的人擁有“超級基因”,連癌癥拿他們都沒辦法,可誰敢拍著胸脯說自己也有這種“超級基因”?
《觀點》記者:您用整整一個章節(jié)寫了有關癌癥患者預防癌癥的方法,這聽起來有點矛盾,已經(jīng)得了癌癥還有什么需要預防的嗎?
貝利沃教授:患癌后的預防也非常重要!我一生都在與癌癥做斗爭,如今我正在研究一種新的癌癥化療方法??墒钱斘铱吹侥切┌Y狀減輕的癌癥病人出院后不遵醫(yī)囑,飲食方面絲毫不忌口時,我感到很無奈。要知道,尖端的醫(yī)學研究與臨床應用之間存在至少10年時間差,減少兩者之間的差距能挽救很多的生命。
《抗癌之法》節(jié)選:
“生命的游戲”
塔拉烏馬拉人是美洲印地安人,生活在墨西哥馬德雷山脈周圍。幾個世紀以來,一種叫做rarajipari的球類游戲一直是他們最主要的娛樂項目。游戲的規(guī)則很簡單:每位參與者面前都會有一個小木球,游戲開始后,參與者要將小木球往前踢,然后自己跑過去追它,追到后再往前踢,再追,再踢,不停地循環(huán)……雖說規(guī)則簡單,但塔拉烏馬拉人可一點都不簡單:在玩這個游戲時,他們能夠不停地奔跑20個小時,奔跑距離長達幾百公里!之所以塔拉烏馬拉人將rarajipari比作是“生命的游戲”,是因為當他們停止奔跑時,他們覺得自己的思維沒有奔跑時那么清晰,整個人變“鈍”了許多。這些習慣奔跑的人向我們展示了人體的耐力有多么的強大,同時也說明了通過運動我們能提高身體各方面的機能。當我們的身體適應了長距離行走和奔跑(每天平均20公里)后,我們會感覺自己變得更聰明了,這是因為20公里的長距離運動會消耗我們自身大量的熱量,運動后我們要通過飲食補充熱量,此時補充的能量能促進大腦發(fā)展,并使我們的身體以最好的狀態(tài)運轉。
對紅酒說“YES”!
啤酒以及其他酒精飲料中所含的化學物質相對簡單,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這都是一些無用的化學物質。紅酒不一樣,紅酒中含有少量的酚類化合物,這些酚類化合物是紅酒釀造過程中從葡萄皮上提取得到的。這種復雜的化學物質是葡萄自身精密防御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該系統(tǒng)能有效防止紫外線的侵襲,并能阻止各種微生物侵蝕葡萄的糖分。葡萄酒中的酚類物質對人體有著積極作用,另外,酚類物質與葡萄酒的顏色、口感、氣味也有著密切關系。所以說,適量地飲用紅酒既享受了生活,又增進了健康,何樂而不為呢?
[譯自法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