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專家認為,步行簡便易行,相對安全,應成為年老體弱者預防心血管等疾病的首選保健運動。
●運動能降低心血管死亡率:多項研究表明,缺少鍛煉與心血管病發(fā)病率、死亡率關系密切。其中包括著名的芬蘭雙胞胎研究,1.5萬多對雙胞胎分為規(guī)律鍛煉和偶爾鍛煉兩組,前者心血管疾病比后者低20%。對于老年慢性病患者而言,運動能改善心臟功能,增加心肌供氧,減少冠心病的危險,包括降低血脂、血壓和血糖。更重要的是,經(jīng)常鍛煉還能調節(jié)老年人的精神狀態(tài)。
●心血管患者鍛煉首選步行:專家介紹,一項對1645名65歲以上老人的前瞻性研究發(fā)現(xiàn),每周步行4小時以上的老人比每周步行少于1小時者,心血管病住院率減少69%,病死率減少73%。如果身體條件好一些,例如有一定鍛煉基礎的糖尿病患者,則可以選擇慢跑,以行進中沒有明顯氣喘為宜。
●把握好運動強度:專家提醒,老年人鍛煉要科學而安全地進行。運動強度決定了效果,強度過低,只能起安慰作用,只有當運動強度達到最大攝氧量的50%才能改善代謝和心血管功能;強度過大,無氧代謝的比重增加會讓心血管負荷過度,還會損傷運動器官。怎樣知道自己的鍛煉強度呢?只要在運動時摸一摸自己的脈搏,看一看能不能達到最適宜的“靶心率”——170減去自己的年齡。例如,70歲的老人,運動后應能達到170-70=100次的心率。
●選好時間循序漸進:專家說,心血管疾病患者鍛煉時間有講究。早上6時~9時這段時間是心腦血管最危險的時段,因為睡眠后人體神經(jīng)系統(tǒng)處于抑制狀態(tài),而且一夜沒有喝水血液黏稠,睡眠中血流速度減慢,若晨起突然出去大幅度運動,神經(jīng)興奮性突然增高,又被清晨室內(nèi)外的溫差刺激,易發(fā)生心梗或腦梗。應等太陽出來后,或者黃昏再去鍛煉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