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1918—1977),詩人、翻譯家。原名查良錚,曾用筆名梁真。浙江海寧人。1918年出生于天津,少年在南開中學讀書時便對文學有濃厚興趣,開始寫詩。1935年考入北平清華大學外文系,1940年在西南聯大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49年赴美國留學,入芝加哥大學英國文學系學習。195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1953年回國后,任教于南開大學外文系。1977年因心臟病突發(fā)去世。穆旦于20世紀40年代出版了《探險者》、《穆旦詩集(1939~1945)》、《旗》三部詩集,是“九葉詩派”的代表詩人。
穆旦以帶電的肉體和搏斗的靈魂來擁抱詩神,他的詩魂是由苦難與憂思鑄就的。早年在西南聯大外文系學習的穆旦,在新批評理論家燕卜蓀的精心調教下,形成了逐字推敲、語語打磨的創(chuàng)作思維,從而與古典詩歌的美學精神相通抵。穆旦的詩歌顯得精致、內斂、蘊藉,是經得起細致剖讀的。在穆旦的詩里,充滿了駁雜、含混、悖謬、反諷等修辭技巧,寫出了現代人緊張、焦慮、繁復、錯綜的心靈狀態(tài),體現出鮮明的現代主義特征。本期推出兩位學者研究穆旦的文章。史習斌《柔軟與堅硬:穆旦的身體感知》,從身體詩學的角度來解讀穆旦的詩歌創(chuàng)作,指出了穆旦詩歌中所呈現的身體感知的兩面性:一方面是面對情感與性所呈現的柔軟敏銳,另一方面是面對壓力、困境等所展示出的強勁堅硬。這樣的身體闡釋拓寬了穆旦研究的視野,而文本細讀的鮮活與靈動也是此文的一大特色。殷鑒《穆旦的詩歌創(chuàng)作觀》,從“如何才能創(chuàng)作更多的詩歌作品”、“詩歌究竟應該寫什么”、“詩歌應該怎樣創(chuàng)作和表現”等幾個層面來闡釋穆旦的詩歌創(chuàng)作觀念,該文的歸納既可為讀者更深入理解穆旦詩歌提供一些幫助,也可以讓他們從穆旦的經驗之談獲得一些創(chuàng)作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