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雪
我們都知道新課程的實施不能簡單地被視為換一個大綱、換一套教材、調整一些課程內容。在語言環(huán)境的欠缺中不僅要崇尚“苦讀”、“勤教”,更要以人為本;對學生“樂學”的潛能大力的開發(fā),英語教學過程既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更要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才能使教學觀念與新課程標準要求相適應。因此,要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做到:
1 創(chuàng)新學習思想
1.1 培養(yǎng)學生自我激勵學習動機
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對學習興趣的形成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它是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形成的基本條件。學習英語的興趣越濃,學習的積極性就越高,學習的效果就越好。課堂教學是教師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行為的重要場所之一,教師應盡一切努力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的興趣。英語學習的興趣產生之后,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會逐步改善,繼而產生強烈的參與愿望。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發(fā)揮出的主體作用反過來又促進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教與學真正進入良性循環(huán)。一個有強烈學習動機的人,才可以有強大的學習動力,也才能主動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去。
1.2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學生要自覺地確立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總結學習方法,建立認知結構。從學習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某種滿足感,并以興奮活躍的思維狀態(tài)去面對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在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的同時,使基礎知識轉移為語言技能,并發(fā)展成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1.3 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觀
教學活動以學生在課堂上做事為主,教師的作用是負責組織、引導、幫助和監(jiān)控,引導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讓學生經歷獲取知識的過程,關注學生各種能力的發(fā)展,促進其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fā)展,建立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課堂模式,創(chuàng)設和諧、寬松、民主的課堂環(huán)境。追求學習結果轉向追求學習過程,真正把學生當成獲取知識發(fā)展自我的主人?!耙磺袨榱藢W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切實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主體觀。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在學習中的作用。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認為 English can not be taught. It must be learned. 學生們必須認識到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方可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1.4 建立“以能力為中心”的教育質量觀
傳統(tǒng)教學是由老師單向灌輸知識,以考試分數作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標準,教師注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接受現成的知識和結論。這種“守成性”教育嚴重影響了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為了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更好地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高素質人才,要求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不斷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過程,教師所講授的知識應該成為培養(yǎng)學生英語能力的“火種”。也就是說,課堂教學是一個在老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發(fā)現、不斷創(chuàng)新和培養(yǎng)實踐能力的過程,讓學生由“學會”轉變到“會學”。
2 交流教學
語言是一種交流的工具,不是一套死的規(guī)則,在平時教學中,我們過分注重語法規(guī)則的講解而忽視它的交際功能,不注意培養(yǎng)學生正確、得體、靈活地運用所學語言的能力,課堂教學大體上就是教師講,學生聽,記筆記,課下做永遠也做不完的作業(yè)。為了改革傳統(tǒng)教法弊端,適應這種全新的“任務型”教學,教者要做到:
2.1 課堂要有互動交往的教學設計
教育活動,教學活動實際上是一種典型的交際 ( 交往 ) 活動,課堂教學是一個有目的的教學過程,它是師生之間或是學生之間為了協(xié)調溝通,達成共識,聯合力量去達到教學目的而進行的互動。在教學中存在著師生之間的交往和學生之間的交往。在教學中要圍繞教學內容,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創(chuàng)造各種交往情境,設法使靜態(tài)的文字變成生動活潑的交際活動,使學生在語言運用中學習語言。在真實與互動的情境中,教材是腳本,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師生雙方共同參與,頻繁交流,形成主動參與,探究合作的課堂氣氛。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了知識。同時,活化了教學內容也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他們主動學習、樂意學習,讓他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從而越學越愛學。
2.2 要有可行的教學任務
英語新課程倡導任務型教學模式。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應給予學生明確的任務,同時強調完成任務是值得珍惜的學習機會,是對他們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同時,教師要從任務的真實性、實用性、功能性三個方面保證任務的可行性,并且確保學生明確領會并全面執(zhí)行教師布置的任務。在教學新知識時,教師應以大多數學生的語言知識技能為基點,設計難度適中,切實可行的活動或任務,使學生敢于去嘗試用不同難度的任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一堂課中都能被關注到,并都能解決問題。
3 教學活動要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在我們的平時課堂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把職責主要定位在知識的講授和傳遞上,就像是把知識從一個倉庫搬到另一個倉庫,我們好像是一個知識的“搬運工”,在這種單調乏味,簡單重復的機械“操作”中,我們成了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的“教書匠”。而新教材理念是,課堂教學是一個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發(fā)現和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而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教師和教材提供的現成的觀點與結論。我們教者要探索和構建創(chuàng)新學習的模式,加強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研究,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所以我們要在新教學理念的引領下,進行不斷反思、實踐、探索和構建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新的教學模式。
學習語言離不開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學語言離不開反思研究。我們只有不斷反思,才能有所創(chuàng)新。在反思中繼承和吸納傳統(tǒng)教學中的寶貴經驗,摒棄傳統(tǒng)教學中陳舊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等不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的東西,如“填鴨灌輸、題海訓練”等。通過英語教學反思,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地認識自己、發(fā)展并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培養(yǎng)出更多的符合時代要求的,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合格的新型人才,完成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