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彬
(湖南工業(yè)大學期刊社,湖南株洲412007)
2007—2013年《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載文被引分析
鄧彬
(湖南工業(yè)大學期刊社,湖南株洲412007)
以中國知網的中國引文數據庫為統計源,從文獻引證的角度分析2007—2013年《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被引論文的分布規(guī)律。研究結果表明:該數據庫共收錄《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2007—2013年刊載論文1 503篇,被引文獻679篇,被引率為64%,總被引頻次為2 594,單篇最高被引頻次為105。39篇高被引論文的分析結果表明,這些論文分布的欄目較廣,且每年都有被引記錄。為了使刊物更好地發(fā)展,《學報》應優(yōu)化欄目設置,并使編輯專家化,同時培養(yǎng)核心作者群。
《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引文分析;被引頻次;高被引論文
《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以下簡稱《學報》)于1987年創(chuàng)刊,是由湖南省教育廳主管、湖南工業(yè)大學主辦、國內外公開發(fā)行的學術期刊(雙月刊)。因學校名稱的改變,刊物曾多次更改刊名,于2006年更名為《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1]。更名前,《學報》刊載的論文包括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2個方面;更名后,僅刊載自然科學方面的學術論文,而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學術論文刊載于《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學報》所設欄目較多,主要有材料與冶金工程、機械工程、土木工程、電氣與自動化等。20世紀中期,美國著名文獻學家加菲爾德[2]對上千種期刊上的“參考文獻”進行了統計分析,得出了被引文獻在期刊的分布規(guī)律,即具有布拉德福定律,并提出了對期刊進行定量評價的引文分析理論體系。自此,該體系成為國內外評價科技期刊計量評價的重要方法[2]。科技期刊計量評價指標主要有期刊被引頻次、影響因子等。該評價指標體現了期刊被讀者使用和重視的程度,以及在科學交流中的地位與作用,其也成為了評價期刊質量優(yōu)劣的重要依據和客觀標準。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報》的發(fā)展現狀,對刊物作出合理評價,本文擬對2007—2013年《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所刊載的學術論文被引情況進行統計,并分析了高被引論文的年份和欄目分布,以正確評估《學報》在學科交流體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確定組稿策略,為期刊的發(fā)展和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筆者于2014-09-20—10-03先后 5次登陸中國知網(http://www.cnki.net)的中國引文數據庫,檢索《學報》2007—2013年入庫的所有論文,剔除消息、學者風采等非論文信息后,入庫論文共計1053篇(由于2007年第1期的24篇論文未錄入數據庫,所以本研究中剔除了該數據),其中有被引記錄的論文共679篇,被引率約為64%,論文的總被引頻次為2594,單篇論文的最高被引頻次為105。雖然該數據庫實時更新,但統計過程中發(fā)現此時段《學報》的載文量和被引頻次變化較小,因此,對《學報》的分析數據影響不大。
為了從信息反饋的角度來評價《學報》,本文從期刊的載文量[1]、被引頻次[3]、篇均被引率[4]等基本指標,分析《學報》2007—2013年刊載論文被引情況,以及高被引論文的年份和欄目分布,為今后更好地辦好期刊提供參考依據。欄目分析中,將欄目進行了整合,將欄目總載文量小于等于10篇和已刪減欄目歸為其他欄目。分析排前39名的高被引論文時,由于篇幅有限,只列出了論文的第一作者。
2.1 《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被引概況
引文分析是一種統計意義的宏觀分析,是對被分析對象整體的考察[5]。其中,影響因子是學術期刊評價最重要的文獻計量學指標之一,被引頻次的多少直接決定了影響因子的大小,它們是正相關關系。為了了解《學報》的影響力,本文統計了2007—2013年《學報》刊載論文的被引情況,具體數據見表1。
分析表1中的數據可以得出,2007—2011年《學報》各年的被引文章數超過了76%,而2012年約為46%,2013年較低,約為18%,這說明處于發(fā)表初期的論文不能得到充分的引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期刊論文的被引頻次逐步達到被引用高峰期。
表12007 —2013年《學報》被引情況Table1The statistics data of cited papers in the Journal from 2007—2013
篇均被引率是指在一定時間內,論文總被引量與刊載論文數量的比值。它是一個相對值指標,與期刊影響因子正相關[4]。2007—2013年《學報》的篇均被引率見圖1。
由圖1可以看出,《學報》2007—2013年的篇均被引率逐年降低。這說明期刊論文被引高峰期的到來需要一定的時間。
2.2 欄目被引頻次分析
由于《學報》的學科屬性為自然科學,其涉及的研究領域較廣,具有論文分散性的缺點。因此,除常設欄目外,編輯部常根據每期的來稿情況,設置不同備設欄目。因此,2007—2013年《學報》的欄目設置不固定[1]。經統計,《學報》共有20多個欄目,且有些欄目不具連續(xù)性,只出現過1次或2次,如運動人體學、碳排放與低碳技術、人居環(huán)境等,還有因辦刊宗旨的變更,刪減了一些欄目,如教學研究等。筆者為了方便統計和分析數據,將7年內欄目總載文量小于等于10篇和已刪減欄目劃分為其他欄目。經合并處理后,《學報》的欄目為:材料與冶金工程、機械工程、土木工程、基礎理論、經濟與管理、信息技術、應用技術和其他欄目9類。2007—2013年《學報》欄目刊載論文分布情況見圖2,各年欄目刊載論文的被引頻次分布情況見圖3。
圖22007 —2013年《學報》刊載論文的欄目統計Fig.2The statistics data of columns of the Journal from 2007—2013
圖32007 —2013年《學報》刊載論文的欄目被引頻次統計Fig.3The citation frequency of columns of the Journal from 2007—2013
由圖2~3可以看出,2007—2013年《學報》的論文發(fā)表量最大的欄目是基礎理論,占總發(fā)文量的20%,其次是應用技術、電氣與自動化欄目,分別占總發(fā)文量的16%。而對期刊被引頻次貢獻最大的欄目是應用技術,其后依次為其他欄目、電氣與自動化、基礎理論等。這說明欄目刊載的論文數量與其總被引頻次不是正相關關系,而與欄目刊載論文的學術價值有關,即論文的使用價值越大,被引頻次越高??偟膩碚f,刊載論文數量較多的欄目,被引量也相對較多,即對期刊總被引頻次的貢獻較多。
2.3 高被引論文分析
高被引論文是指被引用頻次相對較高的學術論文[6],能準確地反映各學科領域發(fā)展的動態(tài)和研究熱點,且挖掘高被引論文有利于提高刊物的學術影響力,因此,根據單篇論文的被引頻次,將2007—2013年《學報》刊載的論文進行了排序,截取排前39名的被引論文(即被引頻次大于10的論文)為高被引論文,39篇論文約占總發(fā)文量的4%,其總被引頻次為745,約占總被引頻次的29%。39篇高被引論文的年份和欄目分布情況等基本信息見附表1。
1)高被引論文的年份分布。39篇高被引論文中,2007年刊載的論文有12篇,2008年刊載的論文有12篇,2009年刊載的論文有10篇,2010年刊載的論文有2篇,2011年刊載的論文有3篇,而2012年和2013年均沒有。以上數據表明,論文的被引次數的累積效應較為明顯,論文被引高峰期的到來需要一定的年限。
2)高被引論文的欄目分布。排前39名的高被引論文所分布的欄目為:應用技術7篇,電氣工程6篇,基礎理論4篇,經濟與管理5篇,教學研究(教學研究欄目已刪減,在此本文不詳細討論)7篇,土木工程5篇,信息技術2篇,包裝科學與技術2篇,碳排放與低碳技術1篇。除了材料與冶金、機械工程欄目無被引頻次大于10的高被引論文外,其他欄目均有高被引論文,這說明排前39名的高被引論文所分布的欄目比較廣。以上數據表明,《學報》的欄目設置無重點欄目、重點選題,缺乏特色欄目。
由于因文設欄目,有些論文可以整合為一個欄目。如與開發(fā)新能源、節(jié)約能源和環(huán)境保護有關的高被引論文有3篇,分屬于應用技術、經濟與管理、碳排放與低碳技術欄目。2007年第3期由潘藝等人撰寫的《風力發(fā)電機葉片技術發(fā)展概述》(屬于應用技術欄目),被引頻次為105。且該論文被引用的文獻類型很廣,有期刊(被引38次)、博士學位論文(被引6次)、碩士學位論文(被引51次)、會議論文(被引10次)。從該論文的被引情況可看出,風能是當前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此外,還有2篇與開發(fā)新能源、節(jié)約能源和環(huán)境保護有關的高被引論文,即2011年第1期張?zhí)招碌热俗珜懙摹吨袊鞘械吞冀ㄖ膬群c碳排放量的估算模型》(屬于經濟與管理欄目),其被引頻次為29,第4期趙先超等人撰寫的《城市低碳發(fā)展水平及關鍵領域碳排放實證研究——基于天津市的案例分析》(碳排放與低碳技術欄目),其被引頻次為11。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開發(fā)新能源、節(jié)約能源和環(huán)境保護問題,并為研究人員提供了政策和資金支持,這使得開發(fā)新能源、節(jié)約能源和環(huán)境保護問題成為當前的一大研究熱點,上述論文的高被引也折射出這一點。因此,論文若能很好地反映某學科的前沿動態(tài)和發(fā)展趨勢,則會受該學科讀者群的關注。
基礎理論、應用技術欄目范疇太寬泛,不利于讀者閱讀。如與材料有關的高被引論文有6篇,分屬于基礎理論欄目(3篇)、應用技術(1篇)、包裝科學與技術欄目(2篇)。2009年第5期李宏楊等人撰寫的《熊果酸及五環(huán)三萜同類物的研究進展》(屬于基礎理論欄目),其被引頻次為32次。該論文被引用的文獻類型也較廣,有期刊(被引20次)、博士學位論文(被引2次)、碩士學位論文(被引10次)。2007年第6期李儒劍等人撰寫的《無機粒子填充改性聚乙烯研究進展》(屬于基礎理論欄目,被引頻次為12)、2008年第1期向賢偉等人撰寫的《有機蒙脫土的制備與表征》(屬于包裝科學與技術欄目,被引頻次為13)和尹晉津等人撰寫的《生物檢測用納米金粒子還原制備方法比較》(屬于應用技術欄目,被引頻次為11)、2009年第4期陳一等人撰寫的《納米氫氧化鎂及其復合體系阻燃改性HDPE研究》(屬于基礎理論欄目,被引頻次為24,)和曹菲撰寫的《果蔬自發(fā)氣調包裝薄膜透氣性能的研究與應用》(屬于包裝科學與技術欄目,被引頻次為12)。經統計,上述論文每年都有被引記錄,且被引用的文獻類型也很廣,有期刊、博士學位論文、碩士學位論文等。由于包裝與材料工程是湖南工業(yè)大學(主辦單位)的特色專業(yè),在國內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且該專業(yè)擁有強大的科研團隊,取得的研究成果較為豐碩,因此,該學科擁有較大的作者群。主辦單位可以以此來設立特色專欄,將科研成果集中推向社會,以提高《學報》的影響力,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因此,對于上述2個選題而言,筆者建議刊物可以相應地備設2個欄目,便于作者投稿和讀者閱讀,以提高刊物的影響力。
總體而言,這39篇高被引論文每年都在被引用。這說明論文的使用價值越大,被引頻次越高,被引的生命周期較長。
期刊被引頻次反映了期刊的被引用水平,體現期刊載文的質量和學術價值。從《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2007—2013年的載文被引統計數據中可以得出,《學報》整體被引頻次不高,零被引和低被引論文較多,欄目設置無特色。在今后的工作中,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1)優(yōu)化欄目設置?!秾W報》具有學科多元性,因此,欄目設置繁多,無特色欄目,這使《學報》的發(fā)展陷入困境。《學報》要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就必須有自己的特色。由于主辦單位擁有不同研究方向的學術團隊,且與多家優(yōu)秀企業(yè)有合作關系,因此,《學報》可據此設置專題欄目或特色欄目。
2)編輯專家化?!秾W報》走專題化的發(fā)展道路,就要求配備高素質的編輯隊伍。因此,編輯應根據自己的專業(yè)方向,選擇學術團隊,以了解該專業(yè)方向最新的研究動態(tài),以便為策劃選題和開設專題欄目提供保障。如果缺乏專題研究方向的編輯人員,需要引進相關專業(yè)人才。
3)培養(yǎng)刊物的核心作者群。近幾年,《學報》的作者群大部分為在讀碩士生,他們發(fā)表論文多不具延續(xù)性。因此,《學報》的核心作者群較少,這使得刊物讀者關注度不高,期刊被引頻次較低。今后,編輯需要努力培養(yǎng)核心作者群,同時,積極發(fā)現新作者,培養(yǎng)新作者,不斷拓展作者群的單位分布,以提高《學報》的影響力。
[1]廖友媛. 2007—2011年《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的載文分析[J]. 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2012,26(6):73-77. Liao Youyuan. Analysis of Research Papers Published in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rom 2007—2011[J].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2,26(6):73-77.
[2]錢榮貴. 核心期刊與期刊評價[M].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4-15. Qian Ronggui. Core Journals and Journal Evaluation[M]. Beijing: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2006:4-15.
[3]張建合.《編輯學報》高被引論文分析[J]. 編輯學報,2010,22(6):562-564. Zhang Jianhe. Analyses of Highly Cited Papers of Acta Editologica[J]. Acta Editologica,2010,22(6):562-564.
[4]董建軍. 科技期刊文獻引用分布規(guī)律的探討[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3,24(4):688-693. Dong Jianjun. Study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ited Literature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s[J]. Chinese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s,2013,24(4):688-693.
[5]付中靜. 2002—2012年國內編輯出版類核心期刊高被引論文統計分析[J]. 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14,24(8):133-135. Fu Zhongj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Highly Cited Papers of Editing and Publishing Core Journals Published in the Period of 2002—2012[J]. 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2014,24(8):133-135.
(責任編輯:廖友媛)
Analysis of Cited Papers of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rom 2007—2013
Deng Bin
(Periodical Agency,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 Hunan 412007,China)
With the “citation database” of CNKI as statistical source,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of cited papers published in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rom 2007—2013.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679 cited papers in the total of 1 053 papers from 2007—2013, and the citation frequency is 64%. The total cited frequency is 2 594, and the highest citation of a single paper is 105 times. The analysis of 39 highly cited papers shows that the papers distribute in wide columns and are cited every year.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should optimize the Journal column setup, make the editors expertise and cultivate the core authors.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itation analysis;cited frequency;highly cited paper
附表1前39名高被引論文的基本信息表Table1The information of the first 39 highly cited papers
G255.2
A
1673-9833(2014)06-0086-05
10.3969/j.issn.1673-9833.2014.06.017
2012-10-25
鄧彬(1981-),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工業(yè)大學教師,主要從事編輯學方面的研究與工作,E-mail:dreamd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