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鳴鐸
當前,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全面深化改革到底靠什么來推進?是靠威權,還是靠制度?關于這個問題,學界一直有很多爭論。贊同威權的人認為,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2000多年封建歷史的大國,威權比制度管用,改革的推進歸根結底還是要靠威權,制度只是擺設;贊同制度的人認為,威權是專制與集權的產物,權力都掌握在少數社會高層和精英手中,難以代表真實的民意,要想深化改革必須對威權開刀,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體系,走向真正意義上的民主。
上述兩種觀點看起來都有道理,但卻各執(zhí)一端,有失偏頗。事實上,中國改革的艱巨性、復雜性前所未有,絕不是單一的模式或方式就能解決的。因此,筆者認為,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體系是第一位的,而為確保制度的有效實施,也要借助威權的力量。
全面深化改革——制度建設是根本
對中國改革而言,沒有比建章立制更重要的事。中國的改革開放史,就是一部不斷進行制度建設與制度創(chuàng)新的歷史。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整整35年間,正是由于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銳意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tài)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真正激發(fā)了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活力,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fā)展成就。當前,我們之所以強調要繼續(xù)全面深化改革,也是因為制度問題。雖然我國的各項制度已經基本確立,但還不夠完善,還存在著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fā)展要求、上層建筑不適應經濟基礎的現象。例如,宏觀調控不完善,政府越位和缺位并存;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分配不公問題沒有從根本上得到緩解;行政壟斷、地區(qū)封鎖依然存在,破壞了市場機制,窒息了市場活力;等等。因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宗明義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會公報的內文更是44次提到“制度”,從“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到如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新的提法,都體現了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必要性和極端重要性。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證呢?
首先,深化改革必然要求不斷完善相關制度,確保改革步伐始終與時代同步。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時代的新變化,人民的新期待,都會對改革提出新的課題、新的要求。與改革相關的制度,必須作出同步調整,才能確保改革舉措適應時代要求、符合人民愿望。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向深化改革要動力,要在2014年推動重要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在13個方面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和改革。由此可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相關制度的建設和完善,依然是頭等大事。
其次,深化改革必須堅持按制度辦事,確保改革措施落到實處。停在書面和口頭上的制度再好,也只是一紙空文。制度的價值在于執(zhí)行、在于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全黨:“不能讓制度成為紙老虎、稻草人?!备骷夘I導干部必須切實增強制度觀念,強化責任意識,堅持按制度辦事、按制度管人,保證黨和政府的每項改革政策都得到不折不扣的貫徹落實,保證我們的每項改革工作都取得實效。
第三,深化改革要不斷加大對制度執(zhí)行的監(jiān)督、檢查力度,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方向進行。改革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和困難,總會有人試圖褻瀆國家法律尊嚴、挑戰(zhàn)全國人民的道德底線,公然蔑視和挑戰(zhàn)國家制度的權威,做出一些損害黨和國家以及人民群眾利益的惡劣行為。對于此種行為,必須強化監(jiān)督檢查,加大查處力度,建立健全制度執(zhí)行落實的監(jiān)督檢查機制,對違反制度的行為給予應有的懲戒,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方向進行。
全面深化改革——威權力量是手段
那么,是不是強調制度的重要性,就代表完全否認威權的作用呢?也不是,至少在中國并不現實。那么,威權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到底發(fā)揮著或者應該發(fā)揮什么樣的作用?學界有一種說法,就是將中國的政治模式戴上威權主義的帽子。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就曾有過關于 “新威權主義”的討論,近幾年,又有學者提出,“中國模式”中“政治模式的核心”是“英才主義民主”,即“威權主義政治”。這樣一種說法,并不符合中國實際。因為所謂的“威權主義”“威權政治”,一般是指一種相對集權的、在政治上實施強控制而經濟上放任自由的國家所實施的高壓性政治統(tǒng)治。東亞、東南亞的一些國家諸如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都曾在一定時期實施過這種政治模式。特別是在新加坡,“政治強人”李光耀一手塑造的“軟威權主義”的獨特政治模式,確實曾有力地推動了新加坡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但是,照搬或模仿新加坡等國實施過的“威權政治”,并不符合中國國情。因為我國要建設和發(fā)展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的政權體制是人民民主專政,執(zhí)政黨代表的是絕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而非少數權貴的利益。“威權主義”倡導者認為中國正在推行或應當推行的是“半民主、半集權”的“威權政治”這一說法,在理論和實際兩方面都是站不住腳的。
因此,必須明確一點,關注威權的作用并不等于倡導“威權主義”或“威權政治”。我們強調在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發(fā)揮威權的作用,目的在于將威權作為一種手段,一種能夠確保制度真正實施的有效助力。如果威權帶來的是正效應、正能量,例如“中國模式”中最為人稱道的幾點——高效率的國家決策能力、強大的政治動員能力、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行政效力等,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巨大能動力。在推進改革異常艱難,不改革又沒有出路的情況下,威權就可以成為必要手段,其作用就是借助政治或行政的強制力來推進改革,矯正現有制度體系中的弊端與缺漏。鄧小平同志自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強力推進的改革,某種程度而言,也借助了其個人“克里斯瑪型”的威權,因為在當時的中國,如果沒有這樣一位人民普遍信賴的強有力的領導者,改革將很難啟動。在當前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離不開威權的作用,更重要的原因還在于改革涉及利益的重新分配和體制慣性的破除,這些都是硬骨頭。要啃硬骨頭,必須有硬實力。面對利益集團的阻撓、體制慣性的束縛,一味地征求意見、擴大民主,只會把改革的步伐拖垮,借助威權力量、強勢推進才更有效。同時,對于強調威權所帶來的一些負效應,諸如威權導致的自利化與腐敗傾向,權力尋租帶來的貧富兩極分化、國富民窮的民生困境、創(chuàng)新能力弱化的發(fā)展瓶頸等,必須以刮骨療毒的勇氣去面對和破除,才能確保改革的順利推進。
作者:中共河北省委黨校校刊編輯部主任,本刊主編、編審
(責編/朱艷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