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特特
一日,我購置了一套50本的叢書。
打開箱子,欣喜片刻,我就開始發(fā)愁:書架滿了。這意味著我必須辭舊迎新。于是,我拿來梯子,從書架的最高層開始整理,翻開書皮,看看內(nèi)容,覺得不需要、不會再讀的,就往地上扔。
起先,我扔不出去一本。
我翻開它們,唯一熟悉的是看到書名的感覺,“這本值得買”“這本是我該擁有的”——完全出于占有欲。
陌生、恐慌、懊惱、自責。
接著,我靠著梯子慢慢審視它們,發(fā)現(xiàn)其中大部分都該扔。
有些書,事后證明只是暢銷卻毫無內(nèi)涵;有些書,我根本不會用到,除非我把家當圖書館——比如那幾本青銅器讀物,從入門、辨?zhèn)蔚叫迯?fù)、鑒定,還有一冊圖典……我記得當初的想法:我如果懂這些該多好!但事實上,買書并不附帶自動輸入功能,于是,瘋狂地買,匆匆地讀,或留到日后讀。
一邊是閱讀強迫癥,生怕被淘汰,生怕和周圍人沒有共同語言,持續(xù)焦慮,趕緊進入下一本;一邊是忘得干干凈凈,讓更多的書在書架上、腦海中蒙塵。
人為物累,物也被辜負。剎那間,我作出決定:以后,一周只讀一本書。
忽然,就輕松了。
此后,因為一周只讀一本,我對書的選擇更精心,閱讀壓力也陡然變輕,用讀好幾本書的時間精讀一本,思考更多,感受也更深,甚至有空做書摘,寫讀書筆記。
又一日,我整理衣帽間。
環(huán)顧左右,竟生出些羞恥感:即便用了疊衣板,把每件衣服都疊得像一塊豆腐干,碼成堆,還是沒有什么多余的空間。
有的衣服純屬紀念性質(zhì),不能扔;有的衣服雖然與此刻的體形不符,但我總覺得自己還會瘦回去,留著就是勵志;還有的已經(jīng)過時,但料子很好,舍不得扔;更多的是,在商場看著好,買回家就覺得不好,干脆放到一邊或沒穿幾次就膩了,從此遭到閑置如皇上的大多數(shù)嬪妃。
除了衣帽間,鞋柜亦是如此,退休的和在職的數(shù)目相當。
我不想放縱自己成為購物狂,也不想戒掉商場、淘寶,我再次瞬間作出決定:以后,一周只給自己買一樣東西。
先花一天工夫清理出再也不會穿的,扔的扔,捐的捐,送的送。然后,拿出筆在紙上列出最近想買的非生活必需的東西,按渴望度重新排序。這張單子,我照著買了好幾個月——過去,想到什么買什么,卡隨時會刷爆,人長久地活在悔意中。
再一日,我和閨蜜聊天,談到各自的精神和物質(zhì)生活。
“一周只讀一本”的安排得到了她的充分肯定,她眼中放光,竟做起年度規(guī)劃:“一年精讀50本,就可以弄一個讀書計劃——關(guān)于某類問題,5本或10本其實就能基本搞清楚。一年搞清楚幾個大問題,這一年就算沒白過。”我不住點頭。
但一周只買一樣東西讓她疑惑:“能忍住嗎?有金額上限嗎?”
我解釋:“起初,每周用完配額后,我百爪撓心,但沒多久,便因此收獲了對即將到來的日子的熱情——我從每周三開始,就盼著下周一快來?!?/p>
至于金額,我心里當然有個預(yù)算,預(yù)算用完,只能克制。倘若連著幾周什么也沒買,我就在月末買個大件?!拔业脑瓌t是,哪方面都不虧待自己,哪方面都不逼迫或放縱自己,要學會自我管理?!?/p>
“好日子應(yīng)該是清明有序、規(guī)律又不斷有興奮點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