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玲
(浙江省三門縣海游鎮(zhèn)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浙江 三門 317100)
滌痰瀉肺湯聯(lián)合莫西沙星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臨床觀察
吳玉玲
(浙江省三門縣海游鎮(zhèn)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浙江 三門 317100)
目的觀察并分析滌痰瀉肺湯聯(lián)合莫西沙星對慢性阻塞性肺疾?。–OPD)急性加重期的臨床療效。方法將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50例采用莫西沙星治療,觀察組50例患者采取滌痰瀉肺湯聯(lián)合莫西沙星治療,測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氣指標情況,并測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白細胞計數(WBC)、中性粒細胞(NBC)及C反應蛋白(CRP)水平。結果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血氣指標較治療前明顯改善,與治療前比較,PaO2明顯升高、PaCO2明顯降低,觀察組治療后PaO2較對照組升高,而PaCO2較對照組降低;兩組患者治療后WBC、NBC、CRP與治療前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WBC、NBC、CRP指標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之38.0%(均P< 0.05)。結論滌痰瀉肺湯聯(lián)合莫西沙星對COPD急性加重期的臨床療效較好,感染情況明顯得以控制,血氧含量明顯升高。
慢性阻塞性肺病 急性加重期 滌痰瀉肺湯 莫西沙星
慢性阻塞性肺疾?。–OPD)是各種原因引起的氣道炎癥,在炎癥基礎上產生氣道阻塞、氣流受限而引起呼吸困難等一系列癥狀[1]。本院對COPD患者采取滌痰瀉肺湯聯(lián)合莫西沙星治療,收效較好。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自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100例。其中對照組50例,男性 30例,女性 20例;年齡 43~77歲,平均(61.40±5.30)歲;平均病程(11.20±3.40)年。觀察組50例,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齡44~78歲,平均(63.30±4.40)歲;平均病程(11.60±4.10)年。以上患者均經確診為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均表現為痰熱郁肺證。患者以及家屬均事先知情并同意接受研究。兩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以下基礎治療。(1)每日12 h的控制流量吸氧(氧流量為2 L/min);(2)應用異丙托溴銨霧化吸入液急性霧化吸入,用量為500 μg,每日1次;(3)每日 1次靜脈滴注多索茶堿注射液100 mL及鹽酸氨溴索30 mg;(4)靜滴甲基強的松龍40 mg,每日1次。在基礎治療上對照組患者靜脈滴注400 mg的莫西沙星注射液,每日1次;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再口服自擬滌痰瀉肺湯,方藥為生地黃、黃苓、南沙參、北沙參、當歸、紫蘇子、天竺黃、麥冬各 10 g,紫菀、海浮石各 15 g,鵝管石、葶藶子各30 g,甘草5 g。將藥物放入800 mL水中浸泡并煮沸,大約經30 min,藥草可反復煎煮熬湯2次,湯劑混合后分次在早晚服用,共服用3個療程,1個療程為1周。
1.3 觀察指標 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WBC、NBC、CRP及血氣分析情況(PaO2、PaCO2),并進行比較分析。同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組間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取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氣分析指標比較 見表1。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PaO2明顯升高、PaCO2明顯降低(P<0.05);觀察組血氣指標變化幅度較對照組大,治療后PaO2較對照組高,而PaCO2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指標比較(mmHg,±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指標比較(mmHg,±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下同。
組 別 PaO2 PaCO2觀察組 治療前 68.37±5.47 65.65±3.79(n=50) 治療后 81.48±5.43*△ 47.27±2.53*△對照組 治療前 68.21±4.88 65.53±3.48(n=50) 治療后 74.72±4.78* 55.45±3.34*
2.2 兩組治療前后的WBC、NBC、CRP指標比較 見表2。兩組患者治療后WBC、NBC、CRP均明顯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WBC、NBC、CRP指標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 (P< 0.05)。
2.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見表3。治療后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WBC、NBC、CRP指標比較(±s)
組 別 CRP(mg/L)WBC(109/L) NBC(%)觀察組 治療前 74.88±47.95(n=50) 治療后 6.82±4.81*△對照組 治療前 73.68±42.56 10.24±3.47 78.55±17.79 6.18±1.49*△ 58.45±5.98*△10.18±3.38 77.39±16.98(n=50) 治療后 16.76±8.06*7.92±2.68* 66.27±9.69*
導致COPD病情急性加重的原因較為復雜,據多數文獻報道,氣管-支氣管感染是引起COPD急性加重的常見病因,病原體以細菌、病毒最為常見[2-4]。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會出現氣促加重、劇烈咳嗽、大量膿痰等癥狀,呼吸困難加重,危及患者的生命[5]。因此治療COPD關鍵是預防急性加重期的發(fā)生或者在急性加重期對患者進行及時治療,使其恢復到緩解期。COPD急性加重多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抗生素對于由細菌感染引起的COPD急性加重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是治療的關鍵。莫西沙星是一種抗菌譜較廣的新喹諾酮藥物,能抑制多種革蘭氏陽性和陰性菌,抗菌活性很好。Miravitlles等人的研究報道顯示莫西沙星在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短期應用中具有很好的殺菌效果,不僅細菌清除率較高,且不良反應也較少[6]?,F代醫(yī)學對COPD急性期細菌感染的發(fā)生進行研究,發(fā)現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慢性氣道菌落定植現象十分明顯,細菌定植是感染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而氣道痰液是細菌定植的主要部位,多數細菌、病毒在黏液中大量繁殖,從而引起嚴重的炎癥反應,并產生臨床癥狀[7-8]。因此,避免細菌感染的主要預防措施是盡早清除患者氣道的黏液,而滌痰瀉肺湯能有效清除患者氣管、支氣管黏液。中醫(yī)學上COPD急性加重期屬于“痰熱郁肺證”的范疇,認為治療的關鍵在于清除患者氣道的濁痰,以為痰邪伏肺、痰阻于肺,以致患者痰氣交阻、呼吸不利[9]。本研究采用滌痰瀉肺方清除患者氣道痰液,滌痰瀉肺方主要是將痰祛濁后以達到瀉肺降氣的目的。滌痰瀉肺湯配方中的南沙參、北沙參、生地黃、麥冬等藥材有生津增液的功效,可滌痰祛濁,而黃芩、天竺黃、海浮石、海蛤殼有化痰別濁知曉;這些藥材制成的湯劑共有滌痰、瀉肺、定喘之效。本研究的結果顯示,中西醫(yī)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的并發(fā)癥較少,PaO2、PaCO2血氣指標明顯較單獨西藥治療改善,PaO2升高、PaCO2下降;實驗室指標WBC、NBC、CRP也明顯較治療前改善,均較對照組低。上述結果表明滌痰瀉肺湯及莫西沙星兩者合用的抗感染效果較單獨莫西沙星的抗菌效果更強,滌痰瀉肺湯可祛濁痰,抑制細菌在痰液中的繁殖定居,這與劉素艷的研究報道結果較一致[10]。綜上所述,滌痰瀉肺湯聯(lián)合莫西沙星治療COPD急性加重期效果顯著,能夠較有效地控制肺部感染,改善病情。
[1]樊亞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機及治法再認識[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2,21(4):548-550.
[2]楊慶宇,梁冰,周海艷,等.莫西沙星治療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fā)作的療效[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3,38(6):663-665.
[3]陸徐峰,王靜,胡志雄,等.莫西沙星短程療法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療效分析[J].復旦學報,2011,38(6):534-537.
[4]周鳳麗,黃靜,李洪濤,等.莫西沙星與左氧氟沙星治療AECOPD的對比研究[J].中國抗生素雜志,2011,36(7):553-556.
[5]王小虎,劉曉菊.莫西沙星與左氧氟沙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療效及安全性比較的系統(tǒng)評價[J].中國循證醫(yī)學雜志,2012,12(6):694-699.
[6]Miravitlles M,Anzueto A.Moxifloxacin:a respirato ry fluoroquinolone[J].Expert Opin Pharmacother,2008,9(10):1755-1772.
[7]陸鷹,郭小芙.莫西沙星序貫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感染發(fā)作期的臨床分析-附68例報告[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11,21(4):622-623.
[8]王靜,潘春峰,儲德節(jié).莫西沙星短程療法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醫(yī)學,2011,18(3):332-334.
[9]李蔚,陳果,吳海燕,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fā)作短程抗菌治療可行性研究[J].四川醫(yī)學,2012,33(12):2029-2031.
[10]劉素艷.莫西沙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療效觀察[J].河北醫(yī)藥,2010,32(23):3337-3338.
R563.9
B
1004-745X(2014)04-0741-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4.088
2013-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