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當我收到盧子越的《老家黃檀硐》一書的時候,是驚訝,是欣喜,是驕傲,更多的是欽佩。一個13歲的小女孩,竟然有這么大的能耐出了一本書。初讀這本書,被子越對家鄉(xiāng)熱愛的激情深深感染。帶上《老家黃檀硐》,帶上全班同學(xué),去走訪這個古村落。盧子越當起了導(dǎo)游,路上她向我們說了自己習(xí)作的初衷。她說,自從她的老家黃檀硐2007年被評選為中國景觀古村落,就吸引了許多前來游玩的游客們,但是對于這座村莊,大家都只有比較片面簡單的了解,并不能很好地深入游玩。于是從那時起,她爸爸就一直想要寫一本關(guān)于黃檀硐的書,但沒有付諸行動。直到六年級暑假,她想完成爸爸的夢想,自告奮勇地接下了這個艱巨的任務(wù),這不僅可以為大家提供一本旅游指南,還可以鍛煉自己的寫作才能。
一路上,子越指指畫畫村前村后的一石一瓦、一樹一草,同學(xué)們一邊聽著子越的講解,一邊翻閱《老家黃檀硐》,嘰嘰喳喳地歡呼著,雀躍著,在田野上奔跑著,還時不時發(fā)出贊嘆。我想這既有對黃檀硐這座古村落靜謐安詳?shù)嘏P在山坳里幾百年的贊嘆,更有對子越能妙筆生花的欽羨??吹胶⒆觽儗︵l(xiāng)村的喜愛,看著孩子們自由地放飛心靈,聽著孩子們?yōu)⒃诳罩械男β?,我不由得問身邊的子越:“子越,你看到我們同學(xué)今天以你和你的書本為導(dǎo)游,你心里很高興吧?你是否覺得出這本書很有意義呢?”子越眼里閃著亮光,自豪地說:“出這本書,我最初的夢想只是想讓游客能深入了解黃檀硐,但爸爸的一些朋友說從我的這本書中讀出了一種城里孩子對老家的思念,以及被人淡忘的農(nóng)耕生活、民俗風(fēng)情,更喚醒了城里小朋友們遺失的鄉(xiāng)土文化記憶。現(xiàn)在我自己讀來也有這么一種感覺。其實這本書的出版,也是對我寫作成果的展示。我還有個小小的夢想,能讓許多小學(xué)生和老師,將我的這本書當成寫作范文,進行學(xué)習(xí)?!?/p>
《老家黃檀硐》是一本介紹家鄉(xiāng)的人文、風(fēng)情、景觀的書,我想子越在寫這本書的時候肯定遇到了很多難忘的事情吧。帶著這個問題,我又問了子越?!罢f起這本書的寫作過程,讓我忘不了的事情真的很多很多,比如去觀察大暴雨之后的龍游溪、凌晨到村里看晨霧、大冷天的時候來到山上看冰雕和雪。但讓我最難忘的還是在崗平探險的時候,我為了看到過去生產(chǎn)隊農(nóng)耕的場所——崗平,因為很久都沒有人到那里,加上山路的能見度幾乎為零,我不僅要注意腳下陡峭的石塊,還要和爸爸一起撥開柴草尋路,而且一不小心就會跌入身旁的柴坑,腳邊又是那深不見底的萬丈深淵,怪嚇人的……”子越望著崗平方向心有余悸地說。我不禁為她豎起了大拇指,這個孩子懷揣著父親的一個夢想,帶著一份執(zhí)著和勇敢,花了一年的時間,利用課余時間終于于2013年10月份完成了父親的夢想。
周圍的同學(xué)問子越:“你平時的練筆有什么方法?”子越說自己從小學(xué)一年級開始就堅持每天寫日記,到了初中之后,因為學(xué)習(xí)任務(wù)加重了,就改成兩天寫一篇日記。起先可能會覺得沒有什么好寫,但堅持的時間久了,每天都會有寫不完的內(nèi)容,寫日記讓她學(xué)會了觀察生活,善于提煉寫作的角度。她覺得寫日記不僅是對自己生活點滴的積累,更是對自己寫作的一種提高和鍛煉,而且在寫日記的過程中也會變得更加愉悅。
是啊,寫作,是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沒有大量的練筆實踐,即使有再多的積累、再多的思考、再多的技巧,也還是無法寫出真正優(yōu)秀的作文來。正如學(xué)游泳一樣,即使你對水性再了解、游泳知識積累得再多、技法背得再熟,如果只是站在岸上一直不下水實踐,那么永遠學(xué)不會游泳。
同學(xué)們問我:“老師,子越這本書的體裁大都是散文,那我們平時考場作文也可以這樣寫嗎?”我把問題拋給了子越。子越侃侃而談,她說:“能否寫好一篇考場作文,關(guān)鍵在于你平日積累和挖掘的寫作素材。其實平時接觸的每個人,無論是父母家人、老師同學(xué),還是陌生的路人,他們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喜怒哀樂;春去秋來,花開花落,葉綠葉黃……都是寫作的素材。遇到考場寫作的時候,我們還要善于構(gòu)思,學(xué)會將常見的素材熟練地穿插、銜接起來。要善于借鑒學(xué)過的課文、讀過的優(yōu)秀文章的寫作方法。這樣寫出來的作文,雖然不能保證得高分,但一定不會使自己失望?!?/p>
子越獲得溫州市的小文學(xué)家提名,也是樂清市的小文學(xué)家,她一直夢想成為溫州市,乃至浙江、全國的文學(xué)家。這個心清如水的女孩,她的單純、陽光,讓她的文章充滿著秀氣和靈性,她對文字和生活的敏感,又讓她能用獨特的視角去看世界。她是個愛看課外書的孩子,知識豐富,提筆成文,“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我想,她身上的語文素養(yǎng),好像既不是哪個人專門教出來的,也不是自己刻意學(xué)出來的,而是在一種人文味和書卷氣中“熏”出來的,是在語言文字的“陳年老窖”中浸泡出來的。如果子越能把筆觸伸得再遠一些,諸如寫寫小說、詩歌、雜感之類的文章,我想她的文學(xué)之路會越走越遠,也真心地祝福她在追夢的路上收獲快樂、幸福、成功!
(本文作者為盧子越的語文老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