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眼罩之后
不知道的存在,才是最好的支撐
哲理的故事:
在北美印第安的徹羅基族人中,一直保留著獨特的成人儀式。在成人禮的前一天,父親會給兒子蒙上眼睛,將他帶到森林深處,兒子坐在一截樹樁上,整夜不能摘下眼罩,也不能哭喊呼救。一旦熬過這艱難恐怖的夜晚,當?shù)谝豢|陽光照在他身上時,他就成為族人眼中真正的男子漢。此外,他不可以將這一經(jīng)驗告訴其他男孩,因為每一個男孩只有自己經(jīng)歷過,才能步入成年。
村子里又有一個男孩面臨考驗,他跟著父親走入密林,然后父親在他的臉上輕吻,告訴他黎明十分來接他回家,家人已經(jīng)準備了成人儀式,從明天開始,他就可以盡情喝酒、擁有馬匹,并且可以和其他成年男子一起參加狩獵。
隨著父親遠去的腳步聲,森林里的溫度慢慢降下來,男孩心中的恐懼逐漸增加。他拼命用耳朵搜索周邊的聲響,拳頭握得緊緊的,因為父親告訴他,即使有野狼或惡熊來襲擊,也千萬不能摘下眼罩,否則會被族人看作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半夜時分,狂風掠過森林,不久下起了大雨,雨水流進了他的嘴里,男孩依然沒有摘下眼罩,他還在等待黎明到來。不知過了多長時間,風停雨住,恐怖的一夜過去了,太陽照常升起,森林里一片鳥語花香。他舒了口氣,驕傲地摘下了眼罩。
可就在摘下眼罩的一霎那,他驚呆了,原來父親正坐在不遠處的樹樁上,守望了他整整一夜。(王巖?編譯)
故事的哲理:
培育新人時,比起耳提面命或任其自生自滅,優(yōu)秀領(lǐng)導者更應該做的是什么?是讓部下敢于獨自承受鍛煉,同時自己又了無痕跡地無處不在。讓部下不知道的存在,才是最好的支撐。
一根手指與一座大橋
你放棄之前,足夠癡狂嗎?
哲理的故事:
橫跨曼哈頓和布魯克林之間河流的布魯克林大橋堪稱機械工程奇跡。
1883年,工程師約翰·羅布林雄心勃勃地著手這座雄偉大橋的設計。然而橋梁專家們卻勸他趁早放棄這個天方夜譚般的計劃。但羅布林的兒子華盛頓·羅布林,一個很有前途的工程師,確信大橋可以建成。于是父子倆構(gòu)思建橋的方案,琢磨著如何克服種種困難。
他們設法說服銀行家投資該項目,然后他們懷著不可遏止的激情和無比旺盛的精力,組織工程隊,開始建造他們夢想的大橋。然而大橋開工僅幾個月,施工現(xiàn)場就發(fā)生了災難性事故。約翰·羅布林在事故中不幸身亡,華盛頓·羅布林的大腦嚴重受損,無法講話也不能走路了。
誰都以為這個工程會因此泡湯,因為只有羅布林父子才知道如何把這座大橋建成。然而,盡管華盛頓·羅布林喪失了活動和說話的能力,他的思維還同以往一樣敏銳。
一天,他躺在病床上,忽然一閃念想出一種能和別人交流的密碼。他唯一能動的是一根手指,于是他就用那根手指敲擊他妻子的手臂,通過這種密碼交流的方式由妻子把他的設計意圖轉(zhuǎn)達給仍在建橋的工程師們。整整十來年,華盛頓·羅布林就這樣用一根手指發(fā)號施令,直到雄偉壯觀的布魯克林大橋最終落成。(楊喜文)
故事的哲理:
正如稻盛和夫所說,當你對自己的夢想癡狂到無以復加時,你就一定會找出解決克服困難的方法。問題是,你真的足夠投入和癡狂嗎?
猜猜誰來吃晚餐
創(chuàng)新就是敢于“試錯”
哲理的故事:
幾年前,在美國肯塔基州的一個小鎮(zhèn)上,有一家格調(diào)高雅的餐廳。店老板發(fā)現(xiàn)每到星期二,生意總是格外冷清。
又到了一個星期二,店里照樣客人寥寥無幾。老板閑來無事,隨便翻閱起當?shù)氐碾娫捥柌尽Kl(fā)現(xiàn)當?shù)鼐褂幸幻屑s翰·韋恩的人,與美國當時的大明星同名同姓,這個偶然的發(fā)現(xiàn),使他的心為之一動。他立即打電話給這位約翰·韋恩說:他的名字是在電話號碼簿中隨便抽樣選出來的,他可以免費獲得該餐廳的雙份晚餐,時間是下星期二晚上8點,歡迎他偕夫人一起來。約翰·韋恩欣然應邀。
第二天,這家餐廳門口貼出了一幅海報,上面寫著:“歡迎約翰·韋恩下星期二光臨本餐廳”,“大明星”即將到來,引起了當?shù)鼐用竦牟毮俊?/p>
到了星期二,來客大增,創(chuàng)下了餐廳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晚上還不到6點鐘就有人排隊。大家都想一睹約翰·韋恩這位巨星的風采。過一會兒,店里的擴音器廣播道:“約翰·韋恩光臨本店,讓我們一起歡迎他和他的夫人?!?/p>
霎時,餐廳里鴉雀無聲,眾人的目光一齊投向大門口,誰知那兒竟站著一位典型的肯塔基州老農(nóng)民,身旁站著一位和他一樣不起眼的夫人。原來這位仁兄也叫約翰·韋恩。
即使這個策劃是店老板做的,但看到這樣的約翰·韋恩,也覺得有些尷尬。人們剛開始一愣,隨即明白了這是怎么回事,在寂靜了一刻之后,突然爆發(fā)出掌聲和歡笑聲,客人們簇擁著約翰夫婦上座,并要求與他們合影留念。
此后,店老板又繼續(xù)從電話號碼簿上尋找一些與名人同名的人,請他們星期二來吃晚餐,并貼出海報。于是,將有什么“名人”來吃晚餐,成為當?shù)厝嗣總€星期二的熱點話題。(楊喜文)
故事的哲理:
創(chuàng)新就是試錯,就是一次冒險,總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結(jié)局。反復論證、集體討論,還要經(jīng)過不停打磨獲得大多數(shù)人認可的,也許是正確的點子,但往往是普羅大眾都熟知甚至毫無新奇感的舊瓶舊酒。這也是亞馬遜創(chuàng)始人貝索斯討厭過度內(nèi)部溝通的核心原因。要想創(chuàng)新,首先必須給試錯打開綠燈。
貸款的境界
誠信是一種行為藝術(shù)
哲理的故事:
瓊斯是美國馬里蘭州的一位報刊記者。30歲時,瓊斯開始從當?shù)匾患毅y行貸款,從幾百到幾千,數(shù)目越來越大。每次貸款到期,他都會準時歸還,從不拖欠。
對于瓊斯的做法,妻子很不理解。家里雖不富裕,但維持生計沒問題。瓊斯從銀行借來的錢,并沒有借給別人也沒拿去投資,只是躺在家里睡大覺?!澳切╁X一點用處都沒有,為什么還要白白付利息?”面對抱怨,瓊斯只是微微一笑:“等著瞧吧,會有用的。”
五年后,瓊斯決定創(chuàng)辦一份報紙,需要1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可他只有三萬。于是瓊斯找到那家銀行,希望能貸款七萬美元。業(yè)務員跟瓊斯早就是老熟人了,很想幫忙,但他的情況只能貸款兩萬元,不過對方還是去向經(jīng)理求情了。
很快,經(jīng)理約見了瓊斯,他說:“我跟你不熟,你的抵押也不能申請這筆貸款,但我查了你的還貸記錄。五年了,你一直非常誠信,沒拖延過一筆借款,我同意特批你的貸款?!庇辛诉@筆錢,瓊斯成功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報社。此時,妻子才明白了瓊斯以前貸款的用意。(張秀芝)
故事的哲理:
誠信,可以為你開啟無窮的機遇。但獲得信任的基礎,絕不是為了避免“污點”寧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斷去積累那些你能掌控的小事。誠信是一種行為藝術(shù)。
點評編輯:鄧純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