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和我說了一件教育孩子的小事:
一次,她孩子在吃飯時,“啪”地拍死了一只飛蛾。孩子歡快地拍起小手說:“壞蟲蟲,死了!”朋友見狀,皺起了眉頭,問孩子:“你怎么知道它是壞的?”孩子天真地說:“蚊子,壞蟲蟲。”朋友明白了,在孩子稚嫩的心靈世界里,還無法分辨飛蟲之間的區(qū)別,天上飛的小蟲都和蚊子一樣,會去叮咬她,所以都是“壞”的。朋友覺得,有必要給她說一說什么是好和壞,就對孩子說:“這個小飛蛾和你一樣,也是有家人的,你把它打死了,那它家人該有多傷心?既然小飛蛾沒有傷害到你,你就不能叫它‘壞蟲蟲,明白了嗎?”孩子聽了這話,足足愣了有十幾秒,忽然哭了起來,一邊哭一邊說:“媽媽,我錯了……”
朋友對孩子說:“錯了就要彌補(bǔ),我們一起把小飛蛾埋掉吧?!闭f著,朋友帶孩子來到后院,她挖了一個小坑,讓孩子把飛蛾放了進(jìn)去,隨后說:“如果小飛蛾安息后能變成一朵花,就證明它是個‘好蟲蟲???,去拿小水壺過來?!背煤⒆语w奔進(jìn)屋拿水壺,朋友從旁邊的草叢里挖了朵小野花,迅速地插進(jìn)了土壤中。孩子回來了,她眼前一亮,驚奇地說:“媽媽,小花?!迸笥延H了孩子一口,順勢說:“小飛蛾已經(jīng)變成小花了,它是個‘好蟲蟲!”
三歲的孩童經(jīng)過母親的教育,我相信在她幼小的心靈里,已經(jīng)有了最基本的是非觀,萌發(fā)了“向善”的種子。聽完她的故事,我不由得想到咱們《故事會》,想到我們的故事所傳遞出的價值觀。在我們的故事里,有一個價值底線便是“與人為善”,但這并不表明“媚善”,沒了是非原則。誤入歧途,也許能通過“勸人向善”把他拉回來;但無可救藥者,和他談“善良”,無疑白費(fèi)口舌,這時候,應(yīng)該通過“懲惡”來“揚(yáng)善”?!皠袢讼蛏啤焙汀皯蛺簱P(yáng)善”,從形式上來看,一個平和,一個暴力,但他們傳遞的核心,是同一個價值觀。
希望這一期精心挑選的好故事能傳到千里之外,讓更多人分享故事的精彩,分享我們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