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桑德琳娜·菲利佩蒂
她在微笑,但神情憂郁。
生活中,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該怎樣形容一個人的情緒。列奧納多·達·芬奇作為一位人性的深度觀察者,試圖盡可能地接近現(xiàn)實。這便是《蒙娜麗莎》的魅力所在,我們并不清楚年輕女子的真正情感,作品孕育著一種神秘感。
是她自己要畫肖像畫的嗎?
這幅畫是畫家于1502年或1503年,受蒙娜麗莎的丈夫、佛羅倫薩的布匹和絲綢商人弗朗西斯科·戴爾·喬孔達的邀請而創(chuàng)作的。1503年,這對夫婦住到了新房子里,二人第一次離開了弗朗西斯科的家人,這幅畫也許正是為慶祝喬遷之喜而訂購的。但是當畫作完成后,達·芬奇沒有交出這幅畫,一直自己保管,直到他逝世。很有可能蒙娜麗莎從未看到過這幅畫。
為什么她叫“喬孔達夫人”?
喬孔達是她丈夫姓氏的陰性詞“吉奧孔達”的昵稱。蒙娜麗莎是馬東納·麗莎,即麗莎夫人的簡稱。
她的衣著并不艷麗。
確實,她的穿著很嚴肅。她衣服的顏色很深,有些人認為是黑色,也有些人認為是深褐色或深綠色,而且她沒有戴首飾。至于她的上衣沒有繡上像在《美麗的費蓉妮葉》里一樣的金縷線,而是繡了絲線,也許是在暗示她丈夫絲綢商人的職業(yè)。只有一些形狀不一的花紋,給她的著裝帶來了一點兒與眾不同。仔細觀察的話,我們發(fā)現(xiàn)圖案是菱形和十字形輪流交替。
當我們靠近,畫面的某些地方會變得模糊起來。
事實上,某些輪廓不很清晰。尤其是人物的嘴唇和眼皮的連接若隱若現(xiàn):這便是為什么我們看到蒙娜麗莎的表情好像一會兒憂郁、一會兒輕蔑。這種模糊輪廓而使人物形象更栩栩如生的技巧被稱為“暈涂法”。列奧納多·達·芬奇完善了這種技法。
衣服的褶皺很清晰。
列奧納多·達·芬奇的畫最主要的特點之一便是畫面平衡。這正是因為某些影像處于模糊之中,而另一些影像的線條清晰,布料的褶皺和渲染效果形成鮮明對比,加強了畫像迷人的一面。達·芬奇在此真正花費心思,采用了一些繪畫技巧。
她好像要動起來了。
蒙娜麗莎坐在涼廊傾斜的座椅上,但是她沒有靠著椅背,而是挺直腰背,臉部微側。雖然我們無法看見她的腿,但能想象得到它們應該幾乎是側著的。她的手輕柔地握著,全身放松。遮著她的薄面紗似乎在輕微飄動。她的整個身體好像都要動起來,只有眼睛直直地盯著她所凝視的目標。當我們來到畫前,我們仿佛覺得她的眼睛在看著我們,只是她不能說話。
背后的景色并不對稱。
與人物截然相反,背景尤其缺乏現(xiàn)實感,好像根本不是托斯卡納!而且背景沒有遵守傳統(tǒng)的透視法原則。這里沒有滅點。左邊和右邊的地平線并不在一個平面上,好像右邊的地平線偏高一點。景色由多個景觀按一定層次組成,正是色彩的漸弱加強了空間的景深。列奧納多·達·芬奇曾在《論油畫》中,談到處理多個景觀合成的景色時,說:“除了被我稱為空氣透視的透視法之外,還有另外一種透視法,因為雖然建筑物的基線都從同一條基線穿過,但是空中明暗不同的色彩能讓我們區(qū)分出各建筑物與我們的距離,就像我們看墻外的建筑一樣?!豹毺氐牟季笆沟媚抗獠粩嘁苿?,這是畫家讓圖畫產(chǎn)生動感的另一種方式。
是什么使得《蒙娜麗莎》如此聞名于世?
顯然不是畫中的人物。她并不是佛羅倫薩的貴婦,她的出身很卑微,在歷史上也沒有留下任何記載。答案是肖像畫卓越的畫工,達·芬奇獨特的畫法使得肖像的血肉、皮膚躍然紙上,流芳百世。再者,即使這幅畫變舊,畫的材質變質,譬如已出現(xiàn)的大量裂紋,對畫也幾乎沒有什么影響,對于許多人來說,這幅畫象征著永恒的生命。
這幅畫經(jīng)常被修復嗎?
是的,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蒙娜麗莎》是畫在一塊楊木板上的。由于這種木材的特性是隨著氣候變化而變形,所以要修補出現(xiàn)的裂縫,修復裂紋時,留意并防止可能會出現(xiàn)的蛀蟲的侵蝕。再者,油畫涂層也很容易受到損壞。顏料變黃,顏色改變,有些顏色完全剝落了,有的地方會有隆起。還不算上這些可能會損壞這幅畫的難以預料的意外事故。1911年8月,這幅畫被偷走;1956年12月,有一個游客對著畫的保護玻璃扔了一塊石頭。隨著時光流逝,保護措施不斷完善,修復也從未中斷。從1974年開始,《蒙娜麗莎》在配有防盜系統(tǒng)和空氣調(diào)節(jié)系統(tǒng)的玻璃罩內(nèi)展出。這幅畫受到了悉心照料,每年,《蒙娜麗莎》會走出玻璃罩,接受專家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