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伊莎貝爾·博尼東·庫朗/文 孟珂/譯
風雨即將來臨:天空中布滿陰霾,巨浪滔天,人們將遭遇寒冷!
畫家向我們展示了一群迷失在大海之中痛苦潦倒的人。他們乘坐的船只“梅杜莎”號已經(jīng)觸礁沉沒了。幸存的人們擠在一條用船只殘骸扎成的木筏上,身上沒有攜帶任何東西。他們的衣服很可能是在船只觸礁時被扯爛了。
為什么不用救生船?
救生船數(shù)量不足以讓所有人都獲救,這就是為什么要扎這條木筏的原因。
這是個真實的故事嗎?
是的,當時的人們都在談?wù)撨@個事件。在這只臨時扎起的木筏上最初有149人,但是由于長時間缺乏食物和飲用水,最終只有15名幸存者獲救。根據(jù)幸存者的描述,從遇難的第二天開始,暴動就在絕望的人們中間蔓延。在第三天,那些最為饑餓所折磨的人開始啃食前一晚上死去的同伴的尸體。傷痛和虛弱已經(jīng)讓一部分人失去了理智。事后,作為15名幸存者中的兩名,科雷亞爾和薩維尼共同出版了一份關(guān)于這個事件的報告。
畫家當時在這條木筏上嗎?
沒有。和其他所有人一樣,畫家也是通過報紙得知了這場引起輿論巨大反響的悲劇事件。由于對此次事件非常關(guān)注,席里柯花費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搜集創(chuàng)作素材。據(jù)說,他曾獨處很長一段時間來構(gòu)思這幅作品。他還走訪過幸存的船員,甚至建造了一條木筏的復制品,以求更真實地重現(xiàn)幸存者們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恐怖環(huán)境。
這并不是個讓人愉快的主題!
在近景中,全身蒼白的人是已經(jīng)死去之人。為了做到盡可能的真實,席里柯之前研究過真正的尸體。
即便畫的主題是悲劇性的,席里柯選擇的這一幕還是給人以希望的,因為就在這一刻,幸存的人們看到了遠處一艘船上的風帆,他們即將獲救。
畫家是如何表現(xiàn)“希望”這一含義的?
這幅畫將人內(nèi)心燃起的希望具象地表達了出來,畫面中的人物沿著從左下角到右上角延伸的對角線布局。在第一層的近景里,先是死去的人,然后是絕望的人;在木筏的中間,跪著的人們在努力試圖向遠方發(fā)出信號;在畫面的第三層布景中,一個男人爬上了酒桶,用力揮舞著一塊布,向遠處的人示意這條木筏的位置。
拯救他們的船在哪里?
在遙遠的水平面上,我們可以看見一個三角形的微小側(cè)影,這就是將要改道來拯救他們的“阿古斯”號(L'Argus)。
所有的因素都對他們不利。
確實如此,一道巨浪似乎馬上就要吞沒這條木筏。如果注意到已經(jīng)鼓起來的船帆,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風向也對他們不利,在把他們吹向另外一個方向。畫家展示了人們與惡劣而充滿敵意的自然環(huán)境作斗爭的情景,這就更加加強了畫中的緊張氣氛。
在近景中,死去的那個男人只穿了短襪!
人物的姿勢和一些小物件的安排顯得有些刻意,但這些都是和當時藝術(shù)家們的繪畫研究相符合的。這樣一來,盡管這幅畫并非刻板的學院式主題,畫家仍展示了他對當時繪畫規(guī)則的熟知。
為什么畫家沒有將人物完整地畫出來?
畫家想通過這樣的做法來拉近參觀者和這幅畫的距離,因為這樣的取景方法給人的視覺效果就是自己置身于這些幸存者之中,隨時會從木筏上滑下去。對于席里柯來說,讓觀眾與畫面中的事件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十分重要。
這幅畫在當時受歡迎嗎?
并不受歡迎。在這樣巨大的畫布上用如此殘酷的顏色來描繪尸體、表現(xiàn)一個事件,這是極其不尋常的。因為一般來說,巨幅畫作通常是用來表現(xiàn)理想化的歷史人物的,即便是已經(jīng)去世的歷史人物。
這是一幅報道的圖片?
注意!這幅畫的主題講述了一則社會事件或者社會新聞,但并不是說它本身就是一篇報道。通過這幅畫,席里柯只是向我們展示了他自己對于這場悲劇的解讀,但并沒有試圖再現(xiàn)當時真實的情況,這與電視臺在油船事故或者車禍現(xiàn)場的直播報道并不相同。畫家更多是借著這個主題來展現(xiàn)人類的痛苦和自然的殘酷。
為什么要畫一幅主題備受爭議的作品?
在席里柯看來,所謂的英雄并不僅僅是那些可以影響后世的歷史人物(比如國王或者皇帝拿破侖)或者神話人物(例如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女神維納斯),那些經(jīng)歷過不同尋常的事件的普通人們也同樣是英雄,他們的經(jīng)歷和歷史事件一樣發(fā)人深省。今天,如果沒有這幅油畫,可能所有的人都不會再記得“梅杜莎”號的故事。這件作品讓這次悲劇性的海難被更多人所熟知。
畫家打算把這幅畫賣給誰?
考慮到尺寸的因素,這幅畫可能很難出售給私人收藏家。此外,整天面對著這樣一幅主題悲慘的作品并不是一件讓人舒服的事。這幅畫應(yīng)該是為博物館或者其他的公共場所而作的。在1824年11月,也就是畫家去世后的幾個月,盧浮宮博物館收藏了這幅畫。
那他并不知道這幅畫有朝一日會進入盧浮宮?
其實,席里柯在世的時候,這幅畫曾在盧浮宮舉辦的“沙龍”展覽上展出過。當時博物館方面并沒有收購它,但畫家仍為得到了一枚金質(zhì)獎?wù)露械礁吲d,認為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應(yīng)有的回報。他英年早逝,32歲時便死于疾病。他永遠也無法知道自己的畫會成為盧浮宮里最著名的杰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