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衛(wèi)二
《看見臺灣》是一部紀錄片,但它又不同于過往那些臺灣紀錄片,像《無米樂》《翻滾吧,男孩》或是《他們在島嶼寫作》。這是一部在天上的紀錄片,通篇采用航拍俯瞰。乍一看,形似以前大陸電視上的《神州風采》,有大山大海,有深情的男聲旁白。雖在天上,它注視的又是臺灣這片土地。有些段落,地面上的人們也會發(fā)現(xiàn)這個“近上帝視角”的存在,興奮地跟攝制組招手致意。
在自由行放寬之前,我們對臺灣的經驗印象,幾乎全部來自于看見的影視劇,從青春校園片到原生臺味片,平靜、安逸、禮貌、溫和。
在很多人設想當中,這可能是一檔《國家地理》或者《探索頻道》類的影片,會深入那些鮮為人知的地方。豈不料,《看見臺灣》在大段風光介紹完畢后,迅速切入了環(huán)境保護的主題。這簡直讓許多影迷抓狂,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些根本不是事兒。
打從當年的《不能沒有你》開始,不少人已經做出評價,這故事題材,簡直是輕得不能再輕了。放在大陸,隨便一個上訪故事,無論戲劇性還是感人程度,都遠在此之上。大陸影迷對《看見臺灣》的質疑,也并非沒有根源。當北京霧霾頻繁爆表,人們自覺戴上了口罩,興奮地在社交網絡上自嘲,編寫段子。這些習慣性的自嘲,令我們埋葬在無可救藥的犬儒精神當中,看著山脈被切開,河流被污染,老建筑被拆遷……環(huán)境保護變成了一紙空談,不斷在今時今日的大陸上演。而《看見臺灣》,它居然發(fā)出呼吁:人們在改造大自然的時候,要輕點,慢點,溫柔一點。顯然,文化語境的不同,造成了《看見臺灣》的遭遇尷尬。
如果對比赫爾佐格的《在世界盡頭相遇》,礙于技術理念和制作成本,《看見臺灣》顯然無法滿足觀眾的諸多要求,它不那么有趣,影像的故事性也沒那么強。至多,觀眾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看見更壯觀、更濃烈的藍色和綠色。即便是環(huán)保主題,它也像足了一部公益片,基本是以呼吁為主,以展露觸目驚心的破壞為輔,少有準確的建設性意見,也沒有借助其他技巧手法去深化環(huán)保主題。一方面,這可能是制作方式所限,由于無法破壞航拍的連續(xù)性和完整性,《看見臺灣》很難調轉槍口,討論起切實的綠色行動。再有,倘若真的展示太多陰暗面,那么,《看見臺灣》就很難以這種話題紀錄片的方式去呈現(xiàn)在公眾面前。畢竟,沒有人想看見臺灣的渾身傷疤,包括本土觀眾,恐怕也不太愿意。所以,《看見臺灣》欲抑先揚,玩的還是寫文章的常見筆法,煲的還是美味的雞湯。
作為主流紀錄片的拍攝手法,《看見臺灣》顯然屬于電影工業(yè)化的一種產物,有別于其他單槍匹馬或者行動小分隊。即便導演訴說著拍攝想法的從無到有,實際過程中的諸多困難,可是,它的技法確實主流到不能再主流。頗為可惜的是,《看見臺灣》沒有借得自由行的東風,及時在大陸推廣上映。當一個影迷在發(fā)亮的電腦屏幕上看過本片,也許,他們只會覺得,這不過是一組會動的風景明信片,以及,一篇不夠深入的環(huán)保論文。
可在我看來,《看見臺灣》不只是一部電影、一部紀錄片那么簡單,它深化了每個人身上的責任感——他們對臺灣的今天和未來都負有責任。而作為中國第一大島嶼,臺灣的存在,已經不僅是一個地理上的概念。如今,臺灣幾乎是一面鏡子,不斷在詮釋著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喜歡《看見臺灣》的影迷也喜歡:
《亞馬孫的眼淚》
韓國MBC電視臺制作人員冒著生命危險深入亞馬孫叢林,目睹和感受當?shù)啬吧奈拿饕约叭祟愗澙穼τ炅稚鷳B(tài)系統(tǒng)日益嚴重的破壞。該片耗資15億韓元,耗時250天,并由人氣男星金南吉擔任旁白,被譽為韓國有史以來最成功的電視紀錄片。
《逐冰之旅》
影片記錄了《國家地理》雜志攝影師詹姆斯·巴洛格長達數(shù)年的南極冰川考察之旅。他的攝像機鏡頭讓我們意識到我們的星球已經面目全非、越發(fā)虛弱。這次跨越三個大洲的旅行,為我們帶來了震撼的視覺和人心的拷問。
《海洋星球》
這部片子選取澳大利亞鯊魚灣這個地點,讓人們見證了原始生命的誕生,以及大自然對物種爆發(fā)的自控與調節(jié)。然而時至今日,我們貪得無厭地一次次伸出雙手向大地、海洋索取,埋藏千百萬年的礦藏被無情掘出,原本自由游弋于海中的魚類遭到過度捕撈。
《一首搖滾上月球》
本片記錄了一支叫“睏熊霸”的搖滾樂團,為登上海洋音樂祭的表演舞臺而作出的巨大努力。六個老爸之所以聚集在一起,是因為他們家中都有罹患罕見疾病的孩子,為了心中某種不滅的信念,老爸們付出最大的努力,周旋于工作、排練與照顧家人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