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政華
武漢是一座充滿了遺憾的城市。
它號稱百湖之市,長江、漢江穿城而過,卻因市容長期臟亂差,被網民譏諷為“全國最大的縣城”;它是民國時僅次于上海的內陸繁華都會,新中國第四大經濟中心,卻在最近二十多年里,在全國城市經濟總量排名被擠到十名開外;每年有二十多萬大學生從這里畢業(yè),但只有三分之一勉強留了下來,至今它仍然是中國第三大科教中心,卻也最大的人才漏斗。
這種歷史與現實的反差,時常讓人唏噓不已,也讓土生土長的中共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fā)屢出感嘆,“不把武漢建設好,就對不住這個城市?!比欢?,風水輪流轉,最近幾年,隨著武漢城市圈、國家中部中心城市獲批,特別是近期,高層關于建設長江經濟帶的設想逐漸清晰起來,這個一度沒落的老工業(yè)基地、為人忽視的內陸省會,正逐漸被決策層和商界所注意。
被廣州、深圳、蘇州、成都等后起之秀一一超越后,就連同處于中部的長沙、鄭州也躍躍欲試地想要爭奪中部老大的座次,這讓武漢的主政者承受著比以往更大的壓力,更急于“復興大武漢”,成為中國中部名副其實的發(fā)動機。這一點,阮成發(fā)2013年底在武漢遠景發(fā)展戰(zhàn)略專題研討會上的發(fā)言袒露無遺:“到2049年,武漢將成為中國中部中心,成為具有重要影響的國家中心城市,在更大范圍、更多領域發(fā)揮輻射引領作用,實現大武漢的全面復興。”
主政者的雄心壯志固然鼓舞人心,但僅憑一句口號、一篇長文,還是難以打消外界對于這個城市的疑慮,也不足以重建人們對這個城市的信心。這是縈繞在每一個關心武漢未來的人內心揮之不去的疑問:在錯失了諸多機遇之后,在沒落了二十多年之后,這一次,武漢如何能夠革新內陸意識,如何提升政府效率,如何發(fā)揮市場作用,真正抓住長江經濟帶的國家戰(zhàn)略借勢復興、再造長江奇跡?
偌大的賣場,一眼看過去,顧客的人數,用十個手指頭就能數得過來。
6月底一個周四的下午,開業(yè)大半年后,武漢漢街萬達廣場還是有點冷清。這倒與建筑設計方荷蘭UNStudio要想追求的“高科技冷感”多少有些不謀而合。
在電子商務的沖擊下,傳統(tǒng)的百貨公司無一例外地都淪為了網店的試衣間,萬達的商業(yè)地產和百貨業(yè)也遭遇了發(fā)展的瓶頸:上海寶山萬達廣場2013年開業(yè)半年后,仍然有近半商鋪沒有找到租客;成都錦華路萬達廣場的客流量在2013年也出現了歷史上首次客流下滑;萬達2013年年報披露,當年萬達百貨歷史上第一次沒有完成利潤計劃。
但是,無論百貨業(yè)的前景如何黯淡,也無法撲滅萬達在武漢的投資熱情,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依然決定要在武漢興建一座“史上最奢華的萬達廣場”。
驅車駛上沙湖大橋時,遠遠就能看到漢街萬達廣場,其外立面安裝有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LED亮化幕墻,安裝了共計318萬個LED燈珠,超過北京水立方游泳館的用燈量。
漢街萬達廣場的造價是普通萬達廣場的3倍,集購物、觀影、娛樂為一體。但如果與該廣場所在的中央文化區(qū)高達500億元的總投資相比,也實在算不了什么。
漢街萬達廣場坐落在漢街西頭,比鄰楚河。2009年,國務院批準《武漢市大東湖生態(tài)水網總體方案》,武漢市呼吁多年的“六湖連通”工程終于拿到了“準生證”。次年,作為首個工程,連通東湖和沙湖的連通渠開挖。
“六湖連通”工程的初衷,是把武漢市內多個湖泊與長江串聯起來,還原過去的江湖連通格局,達到凈化內湖水質、美化環(huán)境的目的。與此同時,武漢市也希望借機進一步提升城市地產價值,在武昌打造又一個新的頂級商圈。
2009年,湖北省、武漢市的領導找到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向他推介東湖沙湖連通項目(以下簡稱東沙項目)。王健林后來回憶,“當時湖北省表示這是一個大手筆的投資,當然也必須是一個高水準的項目”。
自2008年萬達總部從大連遷到北京之后,幾乎每天都有地方官員來訪,想請王健林去投資。有一次,王健林去河南參加當地一家萬達廣場的開業(yè)典禮時頗為自得地說,萬達所有的項目都是來自地方政府的邀請。
在網購尚未盛行的2004年,武漢江漢路萬達廣場開業(yè)時,配置了當時武漢市硬件設施最好的萬達影院,一時成為了當地人觀影首選之地。當時,江漢路萬達廣場里的店鋪租金,每平方米月租高達數千元,抬高了整個江漢路商圈的租金水平,周邊房價、地價也開始飆升。
五年后,武漢決定啟動東沙項目時,萬達集團為了尋找商業(yè)地產之外新的增長點,正式把文化旅游產業(yè)定為企業(yè)新的重點發(fā)展方向。當湖北省把東沙項目所在的1.8平方公里的地段推介給王健林時,萬達正缺一個打造文化旅游的樣本。
后來,王健林透露,投資武漢其實帶有一定的偶然性,最終讓他下定決心開發(fā)東沙項目的,還是整整1.8平方公里的連片土地。從地理上看,東沙板塊位于整個武漢三鎮(zhèn)主城區(qū)的中心?!氨本?、上海、廣州沒有這么好這么大的地塊,沒有這么好的城市資源,同時還有政府的大力支持?!?/p>
經過數輪考察后,王健林決定在東沙板塊上,打造一個現代版的清明上河圖,并給這個項目起了一個有別此前所有萬達項目的名字:中央文化區(qū)。據萬達方面的規(guī)劃,整個中央文化項目總投資將達到500億元,其中僅土地成本一項就超過100億元。
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數據,2013年,武漢市社會消費總額達3878億元,僅次于4個直轄市和廣州、深圳,在全國排第七位,顯示出旺盛的消費能力。據戴德梁行發(fā)布報告稱,2013年,武漢商鋪投資回報率在5%到6%,高于北京上海的3%到4%。
如今,萬達模式被越來越多的開發(fā)商所復制,“購物中心+商業(yè)街+酒店+寫字樓+公寓”的城市綜合體項目在武漢三鎮(zhèn)遍地開花,主城區(qū)內已經形成了十大商圈,百貨公司數量超過百家,僅2011年,武漢獲批的奧特萊斯項目就達6個之多,整個零售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熟悉萬達武漢項目的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考慮到巨大的設計體量,中央文化區(qū)項目最終能否成功,還取決于能否吸納武漢、湖北乃至整個中部地區(qū)的人流,最根本的也就是武漢整個城市的競爭力和吸引力。
從漢口眺望長江南岸的武昌,滿眼都是萬達的標志性建筑:萬達中心、萬達威斯汀酒店、萬達公館,十余棟高層建筑沿著江岸一字排開,壟斷了整個武昌天際線的制高點。
2011年,“摩天城市”網站發(fā)布了中國首份以摩天大樓數量來衡量城市競爭力的研究報告中,武漢以擁有13座152米以上高樓排名第八,這比武漢在中國城市經濟總量排名位置還要稍微靠前。
武漢市從未停止過對摩天大樓的追求,近期,英國的切特伍德建筑設計所對外公布了為武漢市設計的高達1000米的鳳凰雙塔,設計所稱“這對武漢而言,將是規(guī)模宏大的環(huán)境總體規(guī)劃中的一座里程碑。”
城市規(guī)劃專家劉昕曾批評,武漢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城市建設缺乏規(guī)劃,龜山電視塔的修建破壞了“龜蛇鎖江、樓閣對峙、三鎮(zhèn)鼎立”的歷史格局,漢口武漢客運港的修建更是剝奪了象征漢口近代半殖民地歷史的江漢關在天際線的統(tǒng)治地位。而高層建筑的無序布局和缺乏組織協調也造成了城市天際線混亂的局面,更致使“有山不見山,臨水不親水”局面發(fā)生。
武漢新一輪城市建設的中心任務之一,就是“顯山露水”,城市格局中要顯現“兩江四山”,即長江、漢江和龜山、蛇山、洪山、九峰山,為此展開了一輪規(guī)??涨暗呐f城改造。而引入品牌開發(fā)商,則有助于提升整個城市的建設品位。
如今,楚河漢街不僅成為武昌的新商圈,更成為整個武漢市的一張城市名片。
相對于北京、上海、廣州等發(fā)達城市,武漢市經營城市意識可謂“后知后覺”。
從2008年起,武漢才開始推動大規(guī)模的城市建設,隨后五年,政府累計投入3500億元,推動13條快速路、20條城市主干道、6條軌道線同時興建,最多時,整個城市同時有6000多個工地在施工,中共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fā)被人起了一個外號叫“滿城挖”。阮成發(fā)倒也不怎么忌諱這個綽號,幾次對媒體說,“不大搞建設,就對不住武漢。”
2012年前后,隨著快速路通車、二環(huán)路成型、地鐵開通,房地產開始成為該市重要經濟支柱,土地財政機器轟然啟動。從2011年開始,武漢市僅新增住宅供應量連續(xù)三年每年超過1200萬平方米,比北京還高,而武漢常住人口還不到北京一半。2012年,武漢土地出讓收入突破900億元,位居全國第二,這也為武漢市城市改造提供了強大財力支持。
大規(guī)模的城市建設,不僅洗刷了“中國最大縣城”的惡名,而且還極大刺激了經濟的發(fā)展。國際知名不動產咨詢機構仲量聯行在2014年初發(fā)布的全球城市活力榜中,武漢被評為第五,其入選理由是:“借助大規(guī)模城市建設項目這一契機而崛起,成為快速城市化的城市?!?/p>
幾乎沒有人希望“摩天大樓定律”會在武漢重演:摩天大樓建成之際,即是經濟衰退爆發(fā)之時。但大興基礎設施建設的負面影響也隨之而來——城市負債率急劇增加。
根據國家審計署2012年的審計顯示,武漢市本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率將近180%。根據武漢市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的最新統(tǒng)計數據,2014年,武漢市需要還本付息的債務達311.76億元,相當每天需還債約1億元。
審計署的報告公布之后,國內外輿論隨即又給武漢貼了一條標簽:“中國負債率最高的城市”。面對這一質疑,武漢市采取不回應的態(tài)度,城市形象危機再次遭受重創(chuàng)。
武漢市政府的一位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當時,面對輿論質疑,一位市領導在一次內部會議上拍著胸脯說,黨中央國務院知道武漢市真實負債情況,我們絕不是負債率最高的城市。
2014年初,武漢市長唐良智破例接受了英國廣播公司的專訪,他和記者談了三個多小時。幾個月后,他在一家視頻網站上,看到英國廣播公司制作的那則新聞專題片——“中國是如何愚弄世界”。與他之前接受采訪設想的完全不同,他的采訪只使用了不到3分鐘,而武漢則被作為中國經濟模式不可持續(xù)的一個代表,被塑造成一個即將破產的城市反面典型。
英國廣播公司的這部新聞專題片播出后,很多之前打算來武漢投資的外商,也臨時改變主意,退了機票,取消酒店預訂,決定轉投其他城市。
此時,武漢的大規(guī)?;A設施建設仍需海量資金支持。武漢市建委主任王立認為,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要求相比,與中部中心城市的定位相比,與國內先進城市的水平相比,武漢城市建設仍然處于加速發(fā)展期。
屋漏偏逢連夜雨,城市形象被國內外媒體抹黑之際,武漢的房地產市場也進入了一個調整期,土地市場火爆不再。
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統(tǒng)計,2014年上半年,武漢土地成交金額213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三分之一,其中4月份的土地成交金額竟不足1億元,上半年招拍掛中,三分之二的地塊均以底價成交。中國指數研究院預計,三季度,在政策與市場雙重積壓下,武漢地價、房價拉鋸戰(zhàn)的爆發(fā)不可避免。
中國指數研究院華中分院研究副總監(jiān)李國政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經歷了2012、2013年的連續(xù)銷售新高之后,目前的調整是政策與市場疊加的效果。武漢的城市基建與重大招商成果不斷,交通配套、經濟增長、就業(yè)提升有目共睹,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不斷增強,而這些都是樓市乃至整個武漢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的最根本要素。
看好武漢前景的,不僅只有王健林,一些外資也試圖在中國內地尋找新的商業(yè)機會。
5月20日,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省長王國生、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fā)、市長唐良智等湖北省、武漢市黨政一把手,齊聚武漢萬達瑞華酒店,參加了湖北長江國際商會成立儀式。
這家商會得到了全球諸多跨國金融財團、國際著名社團和海內外眾多知名企業(yè)家的支持,亦被海外媒體解讀為中部崛起和長江經濟帶崛起的標志性事件。
當天焦點人物,是出席會議的一位85歲的老人——長江實業(yè)(集團)公司及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嘉誠,他同時擔任長江國際商會名譽會長。步入會場時,李嘉誠只是拱手作揖,整個會議期間,除了道幾聲謝謝外,沒有正式講話。
2013年下半年開始,李嘉誠旗下公司多次拋售大陸地產項目,包括上海陸家嘴東方匯經中心OFC寫字樓、廣州西城都薈廣場和停車場、南京國際金融中心大廈,套現數百億元,此后,有關李嘉誠從大陸撤資的傳聞甚囂塵上。
按原定計劃,李嘉誠將在大會上發(fā)表演講。但是臨到會議舉辦前一天晚上,負責會議籌備的長江國際商會執(zhí)行會長兼秘書長劉萌,收到來自李嘉誠秘書的消息稱,李嘉誠臨時決定取消演講,改為請人代讀。
2004年6月,和記黃埔與武漢市簽訂協議,進入武漢房地產市場。當時,李嘉誠就表示,武漢四通八達,得“中”獨厚,現在到武漢發(fā)展的時機正好。
一年后,和記黃埔地產集團旗下的志力有限公司拍得江漢區(qū)花樓街的花樓片和京漢大道于江漢路交叉口處的老莆片;2006年2月,和記黃埔再次拍得江漢四路于東民巷交叉口地塊;2007年11月2日,在與碧桂園在蔡甸經過204輪競價后,和記黃埔最終競得漢陽馬鞍村1156畝臨湖優(yōu)質地塊。
李嘉誠最近一次大筆投資武漢,是在2010年,當時楊泗港整體外遷,騰空出來一大片“工”字地塊,此地緊臨漢口標志性歷史建筑江漢關,臨近“老租界”區(qū),相當于是武漢的外灘,也是漢口為數不多可供出售的黃金地塊。最終,和記黃埔聯合香港世貿集團、保利集團拿下該項目。
此次,李嘉誠發(fā)起創(chuàng)立長江國際商會,這也是首度在一家內地注冊的商會擔任名譽會長,則被外界解讀為布局長江經濟帶,進一步擴大對武漢投資的信號。
除李嘉誠外,擔任長江國際商會名譽主席的還有世界金融保險教父之稱的美國史帶金融財團董事局主席莫里斯·格林伯格,以及美國泛亞公司董事長、知名社會活動家李方邦琴。招商銀行原行長馬蔚華擔任商會會長。
長江國際商會執(zhí)行會長兼秘書劉萌表示,長江國際商會的定位旨在匯聚以金融為核心的國際商業(yè)資源,實施長江經濟帶的國家戰(zhàn)略,構建以湖北為中心的跨區(qū)域和國家的經濟交流、合作和發(fā)展平臺。
引進外資歷來是武漢的一塊軟肋。
2009年,世界航運巨頭馬士基決定在中國中西部地區(qū)設立區(qū)域中心,并篩選出武漢、重慶、西安、成都4個城市作為最后的考察目標。第一輪考察下來,馬士基對于武漢最為滿意,主要因為其地理位置居中,物流成本最低,當地政府也表示“原則同意”馬士基在武漢投資。
武漢市政府原本認為這筆投資十拿九穩(wěn),后來,沒想到重慶突然提出減免10年營業(yè)稅的優(yōu)惠政策,馬士基一下子調頭西進。不久,成都又提出比重慶更為優(yōu)惠的政策,從接到馬士基方面的要求,到制作全面投資建議書,成都市高新區(qū)管委會只花了12個小時,如此高效率,最終贏得了馬士基的投資。而武漢市只得為當初的“原則同意”惋惜不已。
對這次“錯失馬士基”事件,武漢當地媒體曾刊登評論稱,“武漢的失敗,就在于忽略了自己的乙方地位。這也警示那些招商的官員們,必須及早轉變角色,在爭奪的過程中,要學會放下官員的身段,更多地培養(yǎng)業(yè)務員精神。只有優(yōu)質的服務,才能打動客戶的心?!?/p>
爭奪馬士基,只是過去十年來,武漢與中西部其他省會城市爭奪外商投資的一個縮影。在這場漫長的競賽中,武漢優(yōu)勢并不明顯。截至2013年底,世界500強企業(yè),在武漢落戶的有200家,雖然位居中部城市之首,但比地理位置明顯處于劣勢的成都少了52家。
最近兩三年,對外招商時,特別是爭取類似世界500強這樣的大公司時,武漢的政府官員逐漸開始嘗試扮演好“乙方角色”。
2012年初,上海通用汽車決定在中西部開設新工廠時,項目從洽談之初就面臨鄭州、重慶、成都等多個中西部城市的激烈競爭,結果,武漢從與上海通用達成初步意向到正式開工不到半年時間,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前所未有。上汽集團董事長胡茂元對此評價,“相比過去上海通用已經建成的3個基地,武漢開工速度最快”。
聯想項目從2012年年初到5月落地,也只用了4個月,就正式簽約。
但并非所有公司都會受到上海通用、聯想這般禮遇。據一些在漢投資的內資民營企業(yè)家介紹,相關部門“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情況仍時有發(fā)生。
一家民企老板向《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講述了他的經歷:2013年,他在武漢注冊企業(yè)名稱遭遇了一番周折,當時公司擬定的名稱中有國際兩字,工商相關部門稱此事涉及外事辦,需要外事辦批文,工商注冊無法受理,一開始就碰了一鼻子灰。
后來,這名企業(yè)家查詢相關政策文件后,并沒發(fā)現此事需要外事辦批準的條文,但工商管理部門仍然堅持必須要經過外事辦,但外事辦又表示此事與他們無關,兩部門如此踢皮球,來回折騰了近一個月。這位民企老板最后實在耗不住了,只好找到相關市領導直接給工商管理部門領導打招呼,這才把公司名稱給注冊了。
今年3月,武漢市55個市直部門在官網“曬”出權力清單,四小時不到,點擊量超過2萬。在前述民營企業(yè)家看來,希望這份清單不只是發(fā)布,更要嚴格遵照執(zhí)行,讓企業(yè)能夠更省時省力。
不過,政府效率的提升也絕非朝夕之功。
盡管武漢市啟動“治庸問責”工程已經進入第三個年頭,共有2700多名政府公務員因“庸懶散”和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等行為導致整改不力、久拖不決而遭受問責,但是在今年的一次突襲檢查中,工作組仍然發(fā)現該市某街道辦事處多個科室工作人員,在上班時間上網看新聞或打麻將、網購;一家事業(yè)單位,上午11:20不到,辦公室里就已經空無一人,全都下班了;多個聯合工商所,上班時間內,十余個在編職工中僅4人在崗。
無論是將一線江岸“托付”萬達,還是對上海通用、聯想集團的大開綠燈,種種招商努力,都是為了盡快做大武漢經濟總量這塊蛋糕。
2010年,當煙臺、寧波等十多個城市工業(yè)總產值過萬億時,武漢仍在六七千億徘徊,這讓武漢市領導十分著急。
次年,武漢啟動實施工業(yè)倍增計劃,把做大做強工業(yè)作為武漢“十二五”經濟發(fā)展的首要目標,武漢市還同步制定千億產業(yè)、百億企業(yè)發(fā)展計劃,要求實現“十二五”時期全市工業(yè)增加值等工業(yè)主要經濟指標比“十一五”末翻一番,支柱產業(yè)規(guī)模倍增。
武漢市還成立了市工業(yè)發(fā)展“倍增計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從2013年6月起,每月對各區(qū)(開發(fā)區(qū))工業(yè)發(fā)展“倍增計劃”實施情況進行通報排名。
不過,工業(yè)倍增計劃剛提出時,政府內曾出現過不同聲音,有人認為未來隨著武漢乃至整個湖北人力成本的提高,制造業(yè)難免還會進一步北上西進,向成本更低廉的地方遷移,因此武漢的未來應該重點發(fā)展金融、軟件等高端服務業(yè)產業(yè)。
作為推進工業(yè)倍增計劃的急先鋒,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fā),在多個場合解釋了工業(yè)第一的整套邏輯:從城市發(fā)展規(guī)律看,必須要通過工業(yè)化的加速推進來保持和增強城市的活力和競爭力。從產業(yè)結構演進看,沒有工業(yè)的發(fā)展,服務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與國內部分先進城市相比,武漢主要體現在工業(yè),要縮小差距,趕超先進城市,必須加快工業(yè)發(fā)展。
湖北省社科院長江經濟研究所所長彭智敏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武漢市確立的工業(yè)倍增計劃主要圍繞著大光谷、大車都、大臨港、大臨空板塊綜合規(guī)劃,這四大板塊將構成武漢工業(yè)倍增的四大增長極,這不是簡單的工業(yè)園區(qū),而是城市格局向外拓展。
2013年,工業(yè)倍增計劃實施的第三年,武漢經濟總量首次突破9000億元,同比增長10%,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4,僅次于廣州、深圳、成都,與成都的差距縮小至不到60億元。
光電、汽車、物流,這三大產業(yè),均為武漢、成都、重慶、鄭州等城市所看重,如何在相近的產業(yè)布局中,形成自身特色,卻是擺在武漢相關部門面前的一道難題。
四大板塊之中,目前汽車產業(yè)面臨的競爭最為激烈。
武漢是中國第二大汽車廠商東風汽車公司的所在地,汽車產業(yè)也是武漢首個產值突破2000億元的大產業(yè),也是武漢市第一大支柱產業(yè)。但是在2013年,盡管武漢造車史上第一次突破了100萬輛,但是,包括武漢在內的整個湖北省的汽車產量,從2012年的全國排名第五滑落到第七。
同處于長江經濟帶的重慶,2013年的汽車產量超過200萬輛,是武漢的兩倍。而發(fā)展汽車工業(yè)僅五六年的成都,2013年的汽車產量,就已經超過60萬輛,其中僅一汽-大眾成都基地一家公司的年產能就已經突破50萬輛。
按照武漢市的規(guī)劃,四大板塊都布局在城市周邊的新城,每一個板塊都將“獨立成市”。其中,“大車都”總面積約1491平方公里,涉及武漢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漢陽區(qū)、蔡甸區(qū)、漢南區(qū)全域。按照規(guī)劃,五年后,也就是2019年,這里將發(fā)展成為可容納人口138萬,汽車整車產能300萬輛,萬億工業(yè)產值的新城。
雄心勃勃的工業(yè)倍增計劃,不僅挑戰(zhàn)政府的招商引資的能力,還將挑戰(zhàn)整個武漢地區(qū)包括環(huán)境、人口的承載壓力。
武漢市在2010年制定的新一輪城市規(guī)劃中,確定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規(guī)模為1180萬人,但截至2012年底,武漢市常住人口已經達到1012萬,部分地區(qū)的人口密度甚至高達10萬人/平方公里,超過東京、紐約等城市中心區(qū)人口密度。如果大光谷、大車都、大臨港、大臨空板屆時均“獨立成市”,整個武漢市的人口可能會突破規(guī)劃上限。
工業(yè)倍增計劃,勢必還將進一步擴大污染物的排放,有可能進一步加劇武漢市的空氣污染和水污染。
據武漢市環(huán)保局統(tǒng)計,2013年武漢市全年空氣污染急劇惡化,污染總天數超過全年一半,比2012年多了近四分之三。而長江武漢段的水質則常年保持在三類水質,如果進一步惡化為四類水質,將不再適合作為水源地。
不過,一切阻礙因素似乎都必須都得給工業(yè)倍增計劃的宏大規(guī)劃讓路。今年4月,中共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fā)在考察武漢開發(fā)區(qū)時,再次要求開發(fā)區(qū)力爭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總產值等主要經濟指標4年時間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