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海平
(浙江省諸暨市林業(yè)局,浙江 諸暨 311800)
諸暨市古樹減少原因分析與保護對策
斯海平
(浙江省諸暨市林業(yè)局,浙江 諸暨 311800)
分析了諸暨市2003-2013年10年間125株古樹死亡或失蹤的的主要原因,指出古樹減少的原因可分為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并提出建立相關法律法規(guī)等古樹保護對策。
古樹;諸暨市
古樹是指樹齡在100年以上的樹木,它們是珍貴的自然與歷史文化遺產(chǎn),被稱為“活的文物”,具有重要的經(jīng)濟、生態(tài)、科研、人文、地理、旅游等價值。
2002年,諸暨市對全市的古樹進行了普查。結果顯示全市有10株以上的古樹群245個,古樹41 816株;另有散生古樹3 293株。兩項合計,古樹總數(shù)為45 109株,數(shù)量居浙江省各縣(市)之首。古樹與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息息相關,保護古樹就是保護環(huán)境。本文旨在通過對2003-2012年連續(xù)10年間諸暨境內(nèi)減少的125株古樹死亡與失蹤的原因分析,探討在保護古樹的過程中可以采取的對策,以更有效地保護現(xiàn)有古樹。
古樹減少的原因可分為兩大類:人為因素與自然因素。人為因素有工程建設、為民房除險、火災、非法破壞以及大型工程車壓傷樹根間接致死等;自然因素又可分為病蟲害、自然災害與其它原因,包括自然老死。但有時,人為因素與自然因素不可能截然劃分,很多古樹的死因都是人為因素與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環(huán)境積水導致根系腐爛而死或被風吹得連根拔起,看起來是自然因素,其實,積水卻是人為造成的。
從表1可以看出,雖然自然因素減少的古樹較人為因素多,但人為因素絕大多數(shù)都是可以避免的,甚至于在自然因素中,只要做好防范工作,有的也是可以避免的。
1.1 人為因素
1.1.1 因可能倒伏壓毀住房被采伐 屬于這種情況的古樹有8株,占6.4%。其中1株未經(jīng)審批,先被鋸去樹梢,后被盜伐;另1株在平整宅基地時一邊被挖空而倒伏。
或因喜歡有古樹的環(huán)境而選擇在古樹附近建房,或因宅基地緊張不得已在古樹旁邊建房,結果一遇大風雨,感覺古樹隨時都有可能倒下,造成房毀人傷的情況,為了人的安全,不得已把古樹砍掉。
1.1.2 被水泥地面封閉致死死于這種情況的古樹有 6株,占4.8%。表現(xiàn)為枯死、爛根倒伏或被風從基部刮斷。
近年來,農(nóng)村居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富裕起來的人們迫切需要改善居住環(huán)境,政府也通過補貼或獎勵等措施鼓勵他們整治村容村貌,結果導致有的古樹周圍被10余cm厚的水泥混凝土表層封得水泄不通,使樹干根本無法生長;有的雖然為其保留了一點間距,但遠遠滿足不了古樹根系與土壤、大氣間水氣交換的需要;水泥地面在夏季還會使地面溫度大幅度上升。盲目硬化地面和路面嚴重惡化了古樹的生存環(huán)境。
表1 古樹減少原因
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對植物在水、氣方面的要求缺乏了解;二是人與古樹爭地,一些在古樹附近的居民,知道古樹是國有或集體的,不能明目張膽地砍,因而通過澆水泥地面“暗殺”的手段,達到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
1.1.3 附近修公路或搞平整,壓傷樹根和改變環(huán)境致死 附近修公路間接致死的古樹有9株,搞土地平整間接致死的古樹有2株,兩項共計11株,占8.8%。
村村通公路、搞平整,動輒使用大型挖掘機和重型汽車。大型機械的反復碾壓,使土壤緊實,對古樹的根部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不易察覺的傷害,甚至于把樹根壓斷,古樹會在幾年內(nèi)慢慢死亡。另外,由于修路,改變了周圍的小氣候,古樹無法適應,也會逐漸死亡。在這方面,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表現(xiàn)得尤其明顯,在這 11株古樹中,馬尾松占了8株。特別是某地新修一條環(huán)水庫公路,途經(jīng)一群古樹,從此,6株馬尾松古樹每年死亡1株,直至全部死亡。從以下4點可知,這些馬尾松古樹的死亡與大型工程車的碾壓和小氣候改變直接有關:①樹干都未曾受到過機械損傷,有的離新公路還有幾米距離;②附近沒有松材線蟲病等疫情發(fā)生;③樹齡較低的馬尾松沒有死亡;④從前人工筑路時所修的公路邊的馬尾松古樹沒有如此激烈的反應。簡直到了路修到什么地方,馬尾松古樹就死到什么地方。也可能是因為馬尾松比其他樹種敏感,這有待今后的研究。
與此相似的是工程項目抬高或降低了地面,古樹被填埋或挖成懸樹。植物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在結構與功能上有著巨大的差別,對古樹來說,這些做法都是致命的。
1.1.4 非法移植 屬于這種情況死亡的古樹有7株,占5.6%,其中3株死于綠化工程,4株消失于房地產(chǎn)開發(fā)商為了造別墅而非法移走。
“大樹進城”搞形象工程的“氣派”及其帶來的巨額利潤使一些人敢于違背自然規(guī)律,非法移植古樹?!叭伺不?,樹挪死”,古樹是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它對自己長期生長的環(huán)境也有比低齡樹木更強的依賴性,由于樹齡高,生命本來就比較脆弱。可以肯定,樹齡越大、損傷越嚴重、運輸距離越長、拖延時間越久,古樹就越難成活。
與人工造綠正好相反的是,把現(xiàn)有的古樹移走。一房地產(chǎn)商拍擅自把4株樟樹古樹移走,以空出地皮造別墅。
1.1.5 其他人為因素 修建諸暨至永嘉高速公路和浙贛鐵路改道各被采伐 1株樟樹古樹;1株馬銀花古樹和 1株蠟梅古樹被人盜挖;修村道非法移位致死1株苦櫧古樹;因周圍是個人的食用筍竹園,而將1株樟樹古樹剝樹皮致死。另有意外事故引發(fā)的古樹死亡事件兩起。一是村民擅自燒田坎草引起森林火災,燒死馬尾松古樹 1株,一是重型汽車車禍壓斷樟樹古樹1株。
1.2 自然因素
1.2.1 原因不明的枯死 這類死亡古樹共有42株,占自然因素死亡的一半,占死亡或失蹤古樹總數(shù)的33.6%。有些古樹的死,因一時無法找到原因,只能歸屬此類。沒有任何原因而自然死亡的古樹也統(tǒng)計在此類。
1.2.2 樹干斷裂 樹干被風刮斷死亡13株,被雪壓斷死亡2株,分別占總數(shù)的10.4%和1.6%,占自然因素致死古樹的第二位。其中楓香3株,馬尾松6株。古樹樹體高大,樹干韌性較差,一遇大風和凍雨暴雪,很容易被刮斷或壓斷。單樹干的喬木樹種最容易受害。
1.2.3 根系腐爛 因爛根而倒伏死亡7株,被風刮得連根拔起死亡5株,分別占5.6%和4.0%,其中7株是無大風天氣時倒伏的,而另5株是被風刮倒的,主要原因是這些古樹的根系全都腐爛。
1.2.4 樹干中空或腐爛 樹干中空而死3株,樹干腐爛而斷裂死亡2株,分別占2.4%和1.6%,其中楓香3株,樟樹和麻櫟各1株,可見楓香古樹的樹干比較容易腐爛。而樟樹古樹的樹干絕大多數(shù)都是中空的,但因分枝較低而且樹枝較多,斷掉部分樹枝,并不會造成全株死亡。
樟樹只要斷掉一條樹枝就會形成空洞,并在雨水的作用下一直爛穿整個樹干,而它的另一個特點是,即使只有一個樹樁也能恢復圓滿的樹冠。于是,樟樹就成了截冠移植的對象。幾年以后,樹冠長成了,樹干卻十株九空。
1.2.5 病蟲害 雖然直接死于病蟲害的古樹并不多,但近年來,諸暨市的馬尾松受松材線蟲病為害很嚴重,因此不能完全排除馬尾松古樹的死亡與松材線蟲病之間的關系。還有一些榧樹,雖然沒有死亡,但由于白蟻(黑胸散白蟻、黃胸散白蟻)為害,樹干出現(xiàn)藕管狀空洞,使榧樹質(zhì)量嚴重下降,成為造成榧樹枝條被大風刮斷或冰雪壓斷的主要原因。但香榧由于分枝低,很少出現(xiàn)整株樹枝一起壓斷的情況。而且香榧還可以通過低位嫁接恢復樹勢。
1.2.6 其他自然因素 主要表現(xiàn)為因靠近水面,迎水一面的泥土被逐漸淘空而倒伏,或因較大的古樹倒下被砸斷,這兩種情況死亡都有1株,各占總數(shù)的0.8%。因在水庫和河岸邊而泥土被水淘空的古樹,在諸暨較為常見。
2002年調(diào)查時諸暨古樹有89個種〔調(diào)查90種,但榧樹(Torreya grandis)和香榧(Torreya grandis cv. merrillii)在調(diào)查時雖然作為兩個種,因香榧只是榧樹的一個品種,故在此仍把香榧并入榧樹〕,已經(jīng)有古樹減少的有23個種,而且這些種內(nèi)古樹減少的數(shù)量比例相差非常懸殊。
由表2可知,從總數(shù)上來看,10年間古樹減少2.8%的比例并不高,但是這個比例在各樹種中極不平衡,其中有3種樹種均只剩下1株古樹,如果這株古樹消失就是減少了一個樹種。而在另外20個樹種中,榧樹的減少率是最低的,這一方面是榧樹本身就是長壽樹種,另一方面也是榧農(nóng)保護意識強,當然也不能排除個別榧樹已經(jīng)死亡,榧農(nóng)不提出采伐要求,任其爛在山上的可能性。樟樹古樹雖然死亡的絕對數(shù)較大,但所占比例卻較小,值得重視的是馬尾松和楓香,不但總數(shù)較大,而且死亡比例也很高。
表2 減少古樹在種內(nèi)所占的比例
3.1 為保護古樹立法,做到有法可依
目前,我國古樹名木保護還沒有一部專門的法律規(guī)則,因此,要保護古樹,必須盡快制訂專門的法律法規(guī),嚴懲非法采挖古樹、剝樹皮、斷樹枝、傷根系、堆埋或挖成懸樹等影響古樹正常生長的行為;要提出對損壞古樹進行民事賠償?shù)挠嬎愎?,以便根?jù)樹種、樹齡、長勢、受損程度、地理位置等情況,計算賠償金。
3.2 建立古樹檔案,實行動態(tài)管理
現(xiàn)在雖然有古樹調(diào)查資料,但對古樹及所在地的變化情況仍缺乏動態(tài)信息,因此,要實行定期復查制度,及時更新檔案,一般每5 ~ 10 a應進行一次復查,以保證古樹檔案的準確有效。
3.3 建立古樹管護責任制,實行實時管理
每株古樹都應有專人負責管護。在機關、學校等單位范圍內(nèi)的,由單位負責;在村莊周圍的,可聘請當?shù)氐臒嵝娜嘶虼遄o林員兼職管護。一旦發(fā)現(xiàn)人為破壞、出現(xiàn)病蟲害或自然損傷,立即向林業(yè)部門報告,以及時處理,確保古樹和周圍群眾安全。
3.4 切實保護現(xiàn)有古樹
在出讓開發(fā)用地時,應為古樹圈出一定范圍的保護地,不計入出讓土地面積,同時明確規(guī)定只允許建成公園一類的公共綠地。以后即使古樹死亡,也要在原址補植長壽樹種苗木,重新培育成大樹。林業(yè)部門要長期跟蹤監(jiān)督。
目前存在的問題是,開發(fā)部門和開發(fā)商認錢不認樹,林業(yè)部門認樹沒有錢。鑒于這種現(xiàn)象,應規(guī)定政府出讓開發(fā)用地時,必須先由林業(yè)部門對其中的古樹提出保護措施,開發(fā)商事先不承諾并繳納押金就不得參加土地競拍,以保證落實古樹保護措施;要為古樹劃定至少10 m的安全距離,不允許大型工程機械和汽車進入這一范圍,以免壓傷古樹根系。確需施工的,應盡量采用人工作業(yè);要嚴格規(guī)定在新開發(fā)區(qū)和新建房屋中,建筑物、道路應與古樹保留的最小間距,對那些已經(jīng)或可能危害到古樹的違章建筑依法拆除。
3.5 在硬化地面和路面時,必須為古樹保留一定的泥土表層
古樹是生物體,為了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必須與環(huán)境進行水氣交換,在硬化地面和路面時,必須為古樹保留一定的泥土表層;保留的泥土地面的大小,對于樟樹等樹冠較大的古樹,不能小于正常樹冠;對于馬尾松等樹冠較小的古樹,其直徑一般為樹干直徑的5 ~ 10倍;確實為了方便交通,必須進行硬化的,可選擇鋪設卵石或條石路面,但必須留有縫隙,不允許使用水泥或瀝青等材料封死。
3.6 大型工程在設計時就應把保護古樹作為重要內(nèi)容
各類工程在設計時就應該考慮保護古樹,施工中要注意既不可培土過高,也不能把古樹挖成懸樹。確實需要把周圍填高或挖低時,也要為古樹留出一定面積的保護地。對于周圍挖低的,保護地的直徑不能小于樹冠直徑,不能小于樹干直徑的10倍,不能小于落差的3倍,還要立即在其周圍砌石保護,以免崩塌和失水;對于周圍填高的,保護地也要盡可能留得大一些,還要為古樹設置排水管道,以免積水。
3.7 嚴格控制移植大樹,嚴禁移植古樹
必須嚴格控制在城鄉(xiāng)綠化建設中盲目追求“大樹進城”搞“形象工程”,不允許移植古樹。
3.8 及時消除各種安全隱患
在村鎮(zhèn)綠化美化中,應該因地制宜,以古樹為中心建立小公園,既美化了村鎮(zhèn)環(huán)境,又保護了古樹。
對處于坡度較大地段或臨水處的古樹,要做好砌坎保土工作;對樹干傾斜的古樹,要通過牽引、支撐等措施,防止倒伏或樹干斷裂。
不能在古樹附近堆放垃圾,有些垃圾含有酸、堿、鹽或重金屬,會改變土壤理化性質(zhì),使古樹因根系腐爛而死;不能緊挨著古樹堆放或排放動物糞尿和污水;不能在古樹附近設置煙囪、空調(diào)室外機等。
3.9 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目前,對樟樹、銀杏,尤其是香榧來說,最嚴重的病蟲害是白蟻,白蟻已成為區(qū)域性害蟲。一是因為香榧產(chǎn)區(qū)陰涼潮濕,生態(tài)環(huán)境適合于其繁衍;二是白蟻蟻巢多,難滅殺,而且有補充型,防治較困難;三是不能在香榧林中或香榧樹上直接噴灑農(nóng)藥,以免污染環(huán)境,對香榧造成農(nóng)藥殘留。目前一般采用保護天敵達到抑制白蟻種群數(shù)量的目的,鳥類中的啄木鳥、家燕、大山雀,兩棲動物中的蟾蜍、青蛙等,爬行動物中的蜥蜴、壁虎等,常以白蟻為餌料;昆蟲中的食蟲虻、蜘蛛、蜻蜒等都是白蟻的天敵;穿山甲更是挖蟻巢的高手。人工一般用引誘后集中滅殺的方法。
另一個可能引起馬尾松古樹死亡的原因是松材線蟲病,預防方法是提前把馬尾松古樹附近4km以內(nèi)的松科樹木砍去,形成隔離帶,但這對于一般保護的馬尾松而言,代價太大。
3.10 加設避雷針
古樹因其高大,在漫長的歲月中,很容易遭受雷擊,古樹會在雷擊后因未及時采取補救措施而逐漸死亡。諸暨古樹眾多,要給全部古樹裝上避雷針,根本不可能。據(jù)觀察,雷擊有一定的地域性,也就是說,雷擊往往出現(xiàn)在同一地段,這給我們?yōu)楣艠浼釉O避雷針提供了方便。同時,一旦遭受雷擊,應立即將傷口刮平,涂上保護劑,堵好樹洞,以免傷情發(fā)展。
3.11 貯蓄古樹后備資源
現(xiàn)有古樹是大自然和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所謂“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為了給后人留下一片蔭涼,我們必須重視保護現(xiàn)有樹木,特別是鄉(xiāng)土樹種中的長壽樹種樹木。在新建公園等公共綠地時,應有規(guī)劃地種植長壽樹種的全冠樹苗。鼓勵種植紀念樹,造紀念林,提倡刻石紀念;甚至于可以提倡樹葬,即把骨灰深埋,再在上面種植紀念樹。
[1] 秦仁昌,鄭萬鈞,等. 中國植物志. 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2004.
[2] 孫光明,來瑞珍,馮少鋒,等. 古樹名木保護及復壯措施初探[J]. 河南林業(yè)科技,2002,22(4):51-52.
[3] 嚴崇惠. 古樹名木衰敗原因和復壯技術探討[J]. 福建林業(yè)科技,2006,33(1):213-215.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Decrease of Ancient Trees in Zhuji
SI Hai-ping
(Zhuji Forestry Bureau of Zhejiang, Zhuji 311800, China)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 causes of 125 ancient trees dead or disappeared from 2003 to 2013 in Zhuji, Zhejiang province. It caused by human and natural factors. Countermeasures were offered for better protection.
ancient tree; Zhuji
S7
A
1001-3776(2014)02-0075-06
2013-11-05;
2014-02-11
斯海平(1962-),男,浙江諸暨人,工程師,從事林業(yè)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