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順
列寧曾斷言:共產(chǎn)黨執(zhí)政之后,最大的危險是脫離群眾。我們以中國共產(chǎn)黨為例:民主革命時期,共產(chǎn)黨沒有掌握國家政權(quán),更遑論政府財政的支持,我們所用所需從何而來?別無選擇—群眾,是我們獲得力量的唯一源泉。與群眾關(guān)系好,就能生存和發(fā)展;離開群眾,就須面對死亡。也就是說,那種窘困的局面,逼著共產(chǎn)黨走群眾路線,造就了我們老一代共產(chǎn)黨人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血肉聯(lián)系。
執(zhí)政之后呢,條件改觀,我們擁有了第二種力量—政權(quán)。政權(quán)是為人民服務(wù)的工具,但是,它也難免帶來負面效應(yīng)。執(zhí)政黨的干部,可以坐在辦公室里發(fā)號施令。而這種指令式的工作方式,簡單易行,更適應(yīng)一部分干部避繁就簡的惰性。于是,久而久之,他們漸漸習慣于運用行政力量推動工作,反而將幾十年打江山練就的看家本領(lǐng)—群眾路線—萎縮了。
當前,我們面對的正是這樣嚴峻的事實:一些干部,與群眾漸行漸遠;干群之間缺乏信任,顯得陌生和冷漠。值此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力倡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堪稱恰當其時。因為焦裕祿作為一名執(zhí)政黨的干部,其最耀眼的光芒就是與群眾關(guān)系密切。
2007年,筆者曾于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講述焦裕祿,為此兩次赴蘭考實地考察,親身感受了蘭考人民對這位已故縣委書記的愛戴和懷念。雖半個世紀過去,當年老農(nóng),每言及“老焦”,仍禁不住流淚。
焦裕祿精神的實質(zhì)在于親民。對照其人其事,聯(lián)系當今干部作風,筆者認為主要有五個方面尤當鏡鑒,特將其歸納為五個字。
一,低
這是一個干部與群眾的交往問題。干部面對群眾,不能有架子,應(yīng)姿態(tài)低一點,與群眾打成一片。
焦裕祿在蘭考,實際工作時間僅一年三個月。遙想當年,他兩手空空,資金、物資奇缺,可是,他說話,群眾聽;他謀事,群眾信。短短時期,他便能把群眾發(fā)動起來,在蘭考成就一番偉業(yè),究其原因:面對群眾,姿態(tài)低,沒有“官架子”,至關(guān)重要。
例如:他初到蘭考,有人問:“蘭考這么窮,這么苦,你怎么到我們這里來了呢?”焦裕祿脫口而出:“沒什么,比我過去披個麻包片沿街乞討強多了?!?/p>
縣委書記不擺譜,當著大庭廣眾,口出此言實屬難能可貴。
眾所周知:60年代初的蘭考,自然條件惡劣。每到青黃不接的季節(jié),全縣70%以上的農(nóng)民逃荒要飯。人窮,難免有自卑心理??h委書記剛到,老百姓最擔心的就是:自己窮、自己是乞丐,會不會被新來的縣委書記瞧不起?可是,面對窮苦百姓,縣委書記脫口而出,說自己也曾做過乞丐,可以想象,群眾內(nèi)心感受如何。正是這么簡短一句話,讓人感到親近、坦誠,有種一見如故的感覺。一句話,拉近了縣委書記與窮苦百姓的距離。
習近平總書記說“焦裕祿是一個很高很高的標桿”,是指他的風格。但是,這“很高很高的標桿”卻在群眾中留下了很低很低的身影。他與農(nóng)民兄弟一起住牛屋,縣委的轎車從來不坐,他蹬自行車卻讓通訊員坐在后座,他到理發(fā)店理發(fā)與群眾一起排隊。
在蘭考考察期間,我曾見到許多當年的老農(nóng)民。他們提及焦裕祿,沒有人稱呼“焦書記”,無不親切地稱之為“老焦”。在大家眼里,仿佛他根本不是什么書記,也不是官,而是老朋友,老哥們兒。朋友的話,當然要聽;哥們兒謀事,當然是可信賴的。
正如老子《道德經(jīng)》所言:江?!吧葡轮?,故能為百谷王”。焦裕祿姿態(tài)低,將自己融入群眾之中,奠定了他在群眾中強大的號召力。
那么,焦裕祿何以能做到姿態(tài)低呢?姿態(tài)取決于心態(tài)。做干部,最忌虛榮心。焦裕祿之所以能做到姿態(tài)低,重在不忘本。雖貴為一縣之尊,他仍時刻銘記著自己沿街乞討的過去,仍堅守著自己的平民心態(tài)。
人不能忘本。猶如一棵樹,無論你長得多么高大,即使長到了云彩眼里,最初,也就是個小嫩芽。沒有“天生干部”,所有干部都是從百姓中一步步走來。每一步成長,都離不開大地的抬舉,都離不開群眾的擁護。當干部,時刻記著自己是從哪里來,自然就沒有架子。你把自己當群眾,群眾把你當自己。
其實,平民心態(tài),也是我們共產(chǎn)黨的傳統(tǒng)。毛澤東說過,“既當官,又當老百姓”。
過去,群眾稱呼我們的干部,多為“老張”、“老李”。也不知自何時起,流行官稱,久違了那親切的稱呼。
二,苦
這是一個干部生活水平的問題。當干部,應(yīng)與群眾同吃苦。其意義有二:
第一,表達對窮人的尊重。
昔日,蘭考人民貧窮,是由于惡劣的自然條件。在嚴格的戶籍制度下,他們不能任意遷徙,已經(jīng)付出了很多。所以,我們不能因為他們貧窮而看不起他們。面對窮人,干部吃點苦,是對他們的尊重。
有人認為,當著窮人吃苦是作秀。其實不然。
例如:1963年春,焦裕祿和韓村村民一起翻淤治堿。中午老鄉(xiāng)送來一碗“百家飯”。所謂“百家飯”,即村民平時沿街乞討來的飯團、饃頭經(jīng)重新燴煮而成。焦裕祿小時候討飯,當然知道那是什么。他端過飯碗,心比刀扎都痛,沒有說話,眼睛一閉,大口吞咽,一口氣把飯吃完,悲愴的淚水奪眶而出。韓村百姓,眼睜睜看著焦裕祿把那碗飯吃下去。焦裕祿前腳走,后面全村村民抱頭痛哭,發(fā)誓:“哪天要是翻了身,一定要老焦吃上咱們自己種的糧食!”真是肝膽相照!
今天,我們就此提出問題:難道當年韓村百姓不知道焦裕祿只吃了一碗“百家飯”嗎?焦裕祿回家后還吃不吃“百家飯”?想吃,他家也不可能有。而且,韓村村民很可能會想當然地認為:縣委書記家的生活水平會遠遠高于他們??墒?,他們?yōu)槭裁锤袆樱繛槭裁戳鳒I?大家為何不說他“作秀”?還是那句老話——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韓村百姓從這碗飯,看到的是焦裕祿對窮人的同情和尊重!
應(yīng)當承認,我們的人民群眾是通情達理的。他們并不指望干部與他們終日廝守,天天泡在苦水里。他們所要的,僅僅是一種態(tài)度,一個立場。只要他們知道,干部同情他、尊重他,心中有他,就心滿意足。
以焦裕祿為鏡,反觀當今有些干部,動輒曬豪車,曬名表,一擲千金,花天酒地。也許其花銷均來自合法收入,殊不知,當著弱勢群體炫富,骨子里透露的是嫌貧愛富,是對窮人的蔑視!蔑視窮人,干群關(guān)系好得了么?
第二,彰顯一種政治責任。
上古堯帝有句名言:天下“一民或饑,此我饑之也;一民或寒,此我寒之也。一民或罪,此我陷之也”。上古統(tǒng)治者尚且有如此心胸,何況共產(chǎn)黨人。
群眾苦,干部難辭其咎。因為我們是執(zhí)政者,握有公權(quán)力。我們是共產(chǎn)黨,是為普天下勞苦大眾服務(wù)的黨。所以,群眾苦,干部苦在其中,群眾往往就信服。
焦裕祿紀念館,現(xiàn)在陳列著一床被子,補丁42個;一床褥子,補丁36個。當年,焦裕祿為了工作,經(jīng)常睡辦公室,所用正是這床被褥。被褥不會說話,可是那些補丁卻會說話。我們這位干部是來享樂的嗎?還須解釋嗎?一床被褥擺在那—無聲勝有聲!
或許當年也會有百姓到縣委來訴說生活的艱辛。目睹縣委書記的這床被褥,還有話說么,也許會自行折返。所以,有的干部干工作,越干事越稠;有的干部只需走一遭,便化矛盾于無形。能吃苦的干部,往往有一股人格的力量。
三,細
這是個工作方法問題。焦裕祿做工作細致入微。身為縣委書記,無論何時何地,他都能體貼農(nóng)民群眾的感覺和想法。
當年蘭考,有個許貢莊,是全縣公認的最窮的村之一。那時蘭考縣,年年要靠國家救濟才能維持。可是,該村村民雖然貧窮,卻非常齊心,對于國家救濟,從來分文不要。針對這個村,焦裕祿說過一句話—“我們決不能讓老實人吃虧?!?/p>
1963年大年初一,大雪紛飛。焦裕祿在家坐不住,惦記著該村村民有無過年的飯菜。于是,一大早,他只身一人來到這個村,全村挨家挨戶走訪,直至確知鄉(xiāng)親們年飯無憂,才安心離去。
今天,我們就此分析。
很明顯,焦裕祿此行并未動用一分錢的公共資源。可是,他得到民心了嗎?筆者斷定:該村村民這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大年初一,“縣太爺”到他家給他們拜年!可以想象,焦裕祿叩開農(nóng)家的第一句話一定是:“新年好,給您拜年了!”同樣可以想象,今后的日子里,許貢莊人仍將任勞任怨,以更大的熱情支持他的工作。焦裕祿是在用心,向許貢莊人傳遞正能量。
現(xiàn)實中,經(jīng)常聽到一些干部的抱怨—“沒錢,我怎么做工作?”其實:有錢,能把工作做好,固然是能力;沒錢,有這份心,以心換心,照樣得民心。
群眾最怕的不是吃苦。他們最怕的、最容易為之受傷的,是干部的麻木。也就是說,他們吃苦,任勞任怨,不要救濟,我們的領(lǐng)導卻視而不見,讓他們的“苦”吃得毫無成就感,心灰意冷。反之,如果他這么想:咱吃苦,咱不要國家救濟,領(lǐng)導心中都有本賬,縣委書記還專門來看咱,欣賞咱,他們就會感覺這“苦”吃的值—雖然吃了苦,卻得到了一種精神上的愉悅。
人的快感來自兩方面:一,物質(zhì)。你給他獎金、獎品,他高興。二,精神。人是精神動物,其所作所為,需要有人欣賞,尤其是干部的欣賞。
我們干部手中握有的物質(zhì)資源往往有限,但我們握有的精神資源卻是無限。對貧苦的人,委曲求全的人,老實人,領(lǐng)導干部經(jīng)常去看看人家,說幾句好聽話,拍拍他肩膀,甚至給他點點頭、笑一笑,他們就能得到一種精神上的慰藉。因為我們不是一般人,是干部。
管理一個地方,很難做到絕對的公平。但是,作為領(lǐng)導干部,始終應(yīng)有一個公平的信念,心中有筆明細賬。對那些無私奉獻的人,要給予更多的關(guān)懷;對那些委曲求全的人,至少在精神上平衡一下。好的干部,當以引領(lǐng)社會正氣為己任。不能誰老實,讓誰吃虧;誰弱勢,就欺負誰;好哭的孩子多吃奶!那樣,社會風氣就會越來越壞。
四,謙
這是一個干部學習方面的問題。當干部,要始終保持謙虛的心態(tài),向群眾學習,向自己身邊的人學習。
孔子“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保f的就是向群眾學習。因為他所言“三人”,系指“任何三人”。大思想家曾參所說“用師者王”,也是主張向群眾學習。因曾參是孔子的學生,孔子之“師”是群眾,曾子所謂“師”當然也應(yīng)包括群眾。師徒二人,或指“學者”,或稱“王者”,均強調(diào)以群眾為師。毛澤東則將“學”與“王”結(jié)合,說了一句非常通俗的話—“先做群眾的學生,再做群眾的先生”,并進一步將其演繹成中國共產(chǎn)黨的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政治路線和根本組織路線。憑此,我們打下江山??梢?,向群眾學習,乃是我們“學”之根本。
于此,焦裕祿堪稱表率。蘭考至今仍流傳一句他的格言—“如果我們有什么不懂,問一問群眾就知道了。”
觀電影《焦裕祿》稍有遺憾,看不到焦裕祿的智慧。我這么想:焦裕祿在蘭考僅一年三個月??墒牵潭虝r間內(nèi),他竟能領(lǐng)導農(nóng)民們將漫天風沙鎮(zhèn)住,將全縣澇地排干,把幾十萬畝鹽堿灘翻過來!此三害,堪稱全蘭考千百年來最最基礎(chǔ)的基礎(chǔ)工程。他兩手空空:沒有錢,沒有糧食,沒有現(xiàn)代化工具,何以能成功?憑直觀,當知這是一個非常智慧、有辦法的干部。
為展現(xiàn)他智慧的光芒,我到蘭考考察。后來,我在節(jié)目中提到“汽車”、“照相機”、“多米諾骨牌”等等睿智的做法。
但是,在蘭考我還是一度陷入苦悶。因為焦裕祿治理“三害”最根本的絕活,竟沒有一個是他的創(chuàng)造!—“泡桐”選得好,是農(nóng)民飼養(yǎng)員蕭位芬給他的建議;“泥封沙丘”,是張莊一戶農(nóng)民包墳頭的做法?!胺賶簤A”,則是得益于秦寨一戶農(nóng)家菜園的啟發(fā)。如是,三大絕活,完全是農(nóng)民的創(chuàng)造。那么,焦裕祿的智慧在哪里呢?
一番糾結(jié)后頓悟:我們的干部不是萬能的,但是,我們面對的群眾卻是萬能。干部的智慧在于群眾,把群眾智慧轉(zhuǎn)化為我們的政策,就是我們執(zhí)政的邏輯。
所以,“如果我們有什么事情不懂,問一問群眾就知道了”,是焦裕祿的肺腑之言。
現(xiàn)今干部學習,多強調(diào)讀書、學文件、聽講座,嚴重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方面—向群眾學習。其實,向群眾學習,才是最具根本性的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審定的《八項規(guī)定》第一條,即強調(diào)“向群眾學習”。
五,省
這是個干部修養(yǎng)方面的問題。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干部只要做事,都難免出錯。而且,做事越多,錯誤的幾率越高。因此,干部必須時時反省。昔圣人言:“吾一日三省吾身”。圣人尚如此,何況我們?
焦裕祿有很強的反省精神。例如,他初到蘭考,縣委有一非常特殊的機構(gòu)—“勸阻辦公室”。該辦于公社、大隊層層設(shè)治,職責是勸阻農(nóng)民外出行乞。因農(nóng)民外出,家丑外揚,不僅使蘭考的生產(chǎn)力流失,也于干部臉上無光。
但是,這項工作非常難。因為農(nóng)民外出,是生活所迫。干部不準其外出,又不能解決其生活困難。但是,“勸阻”是既定方針,干部們又不得不執(zhí)行。所以,干群關(guān)系緊張。他們在村里勸,路口截,車站抓,常常是一夕數(shù)驚,草木皆兵,焦裕祿也曾為流民問題親臨蘭考火車站。
面對四村八鄉(xiāng)的災(zāi)民,他一個個詢問,為什么出來?家在哪里?老百姓提及災(zāi)情,兩眼生淚,其言也哀,其狀可憫。焦裕祿被深深震撼,當場說了那句讓縣委同志們振聾發(fā)聵的話—“我們解決不了他們的困難,難道讓他們在家里餓死嗎?”他斷然決定,允許農(nóng)民出走,說:“有問題不能捂著,應(yīng)實事求是。家丑外揚,能給我們造成更大的壓力,促使改進工作。”現(xiàn)年76歲的農(nóng)民雷中江,親歷了那感人一幕,含著眼淚回憶:“他一只手拉著我,一只手拍著我的肩膀說,路上注意安全,是俺們的工作沒做好,對不住大家……”
緊接著,焦裕祿在火車站召開現(xiàn)場辦公會,深刻反省:“黨把36萬群眾交給了我們,我們工作沒做好,對不起他們,我們應(yīng)該感到羞恥和痛心!”
隨之,焦裕祿大刀闊斧撤銷原“勸阻辦公室”招牌,而代之以“除三害辦公室”,并親任“除三害辦公室”主任。
換一塊牌子,意義重大。舊機構(gòu)是“勸阻”,把群眾當防范對象,站在群眾對立面;新機構(gòu)是“除三害”,為群眾排憂解難,與群眾站在同一立場。
正是這一工作思路的深刻反省和隨之而來的重大改革,為蘭考的工作帶來了根本性的轉(zhuǎn)變。農(nóng)民們看到了希望,紛紛返鄉(xiāng),傾力于抗災(zāi)生產(chǎn)。
反省,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傳統(tǒng)。例如,黨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實質(zhì)就是反?。骸芭u”是敦促反省,“自我批評”是自我反省。
然而,令人遺憾者,時下卻盛行“自我表揚”。諸如“評職稱”、“評先進”、“評優(yōu)秀”、“評勞模”,均要個人申報,還要填表,還要述職——制度性的“自我表揚”!
令人欣慰者,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如火如荼,第二階段的主題“批評與自我批評”呼之欲出,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為鄭州大學港臺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特邀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