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智慧
又到一年財報季。
2014年2月8日,恒順醋業(yè)(600305)率先公布馬年A股首份年報,2013年公司實現凈利潤3911.55萬元,擬實施每10股派發(fā)現金股利0.41元(含稅)的分紅預案。截至3月12日,已經有331家A股上市公司,先后發(fā)布年報及分紅預案,其中含現金分紅的為314家,占比近95%,分紅總額約為475億元。尤其引人注目的是,3月7日,地產龍頭萬科A(000002)披露年報,提出分紅派息預案,擬拿出45.16億元分紅,占凈利潤之比為29.87%,每股股息達0.41元(含稅),同比增長127.8%,按前一日收盤價7.32元計算,股息率高達5.60%。
45.16億元的現金分紅,足以震撼人心。但遺憾的是,按照現行的分紅除權機制,分紅之后,全體萬科A的持股股東的賬戶市值將不增反減,因為他們所獲得的每一分紅利,都要從股價里面扣除,除此之外,還要依法繳納部分紅利稅。因此,分紅除權的本質,不過是投資者以支付紅利稅為代價,實現了股票部分套現而已。
這是一個令人尷尬的事實:由于不合理的除權機制,明明上市公司拿出了巨額真金白銀,進行現金分紅,但作為持股股東的投資者,卻無法得到真實的正收益。這也意味著,A股市場的投資者,在無法指望股息紅利獲得收益的情況下,只能挺身走險博取差價。筆者認為,無論以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對現金分紅進行強制除權,都無法掩蓋投資者的賬戶不增反減的事實,因此,上市公司的現金分紅理應取消除權,讓投資者享受到實實在在的股東權益。
現金分紅的強制除權,在邏輯上存在硬傷。須知,用以回報股東的現金分紅,是上市公司的凈利潤,而不是股東的股本,如果在分紅時克扣股價,實質上就等同于在克扣股東股本。值得對比的案例是,銀行在支付利息的時候,不會再從客戶的本金里扣一分錢。還有人認為,即使交易所不安排強制除權,市場也會自動除權,但兩者的區(qū)別在于,市場除權的本質,是股價的自然波動,而強制除權則是對股東權益赤裸裸的剝奪。
此外,現金分紅的強制除權,是導致藍籌股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
眾所周知,股息紅利與博取差價是證券投資的兩種收益來源。事實上,2011年以來,監(jiān)管部門不斷加大對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的要求,發(fā)文并采取各項措施激勵上市公司現金分紅。其中,《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指引》要求上市公司未進行現金分紅或現金分紅低于30%的需說明原因;分紅比例不低于50%的則可獲再融資、并購重組等“綠色通道”。此舉效果顯著,2012年,工商銀行(601398)、建設銀行(601939)、中國銀行(601988)、農業(yè)銀行(601288)等權重藍籌的股息率紛紛超過5%。但由于現金分紅的強制除權,投資者無法獲得真實的賬面收益,截至3月14日收盤,在16只銀行股中,除民生銀行(600016)、中信銀行(601998)、寧波銀行(002142)外,其余13只已經全部跌破了凈資產。
在過去的2013年,藍籌股的持續(xù)低迷慘烈殺跌,與創(chuàng)業(yè)板的瘋狂炒作牛股倍出形成了鮮明對比,藍籌股被邊緣化的事實,也令上交所尷尬不已。實際上,以滬深300為代表的藍籌股,正是A股市場現金分紅的主體,取消現金分紅的強制除權,無疑可以增強藍籌股的吸引力,引導投資者從投機炒作向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轉變。
整體而言,現金分紅與“送紅股”不同,后者本質上屬于拆股,相當于一張百元面值換成了兩張50元面值,強制除權亦理所當然,但現金分紅則不然,既然上市公司用真金白銀回報投資者,那么不合理除權機制理應取消,否則,于投資者而言,現金分紅的績優(yōu)藍籌,與長期一毛不拔的“鐵公雞”并無區(qū)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