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龍
中紀委去年對10起違反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的典型問題發(fā)出通報。通報與以往類似通報不同的是,所有被通報者都是真名實姓的,他們所在的機關(guān)以及具體職務(wù)等信息也毫不含糊。
在此次被通報的官員中,級別最高的應(yīng)算黑龍江省副省級干部付曉光。像這樣級別的干部的這類違紀,在過去一般是不上媒體的。要是非上不可,也常常是隱去尊姓大名,以“某某”代之。
“某某”一直是一種隱身“代碼”。它不但出現(xiàn)在各類批評通報之中,更被新聞媒體所廣泛使用。某些高官有問題,真名不能隨便出現(xiàn);有時級別很低的官員犯了錯誤,也需要用“某某”來指代。不見真名的通報和報道,只能讓讀者玩猜謎游戲,而犯錯者則能借助“代碼”的遮擋,隱藏在光線和視線之外,將來只要離開熟悉他們的機構(gòu),就能金蟬脫殼“再創(chuàng)輝煌”。
對犯錯或者違紀的干部,過去除了用“代碼”公布之外,還有一種更為“保密”的處理方式,那就是內(nèi)部處分。處分記錄在個人檔案里,一般人難以見到,換個地方任職,就更是知者寥寥了。把真實姓名公布在違紀通報中,進而讓他們出現(xiàn)在各種媒體上,這所形成的震懾效果與使用“代碼”、內(nèi)部處分完全不同:人們能夠一目了然地知道是誰違紀,違反了什么樣的紀律,受到了怎樣的處分。這些批評榜上有名的人,無論怎樣異地任職,都難以將污點漂白,也無法與批評記錄輕易切割。
一直以來,我們從不缺管束官員的各種紀律和規(guī)定,但一些紀律和規(guī)定有的是時緊時松的“松緊帶”,有的是四處張貼的“墻上風景”,有的是不時朗誦的“脫口秀”,有的則成了由豬八戒念叨的“緊箍咒”……
中央“八項規(guī)定”頒布之后,一些官員以為它仍然是“過場節(jié)目”,以各種方法與規(guī)定過招。但沒想到的是,這次還真是來真的——不但在一步步收緊紀律,還用公開“點名”的方式印證中紀委落實規(guī)定的決心。真名實姓地公布違紀官員,估計只是中紀委行動鏈條中的一環(huán),而非行動的最高表現(xiàn)形式。
不用“代碼”的批評讓違紀者難以隱身,但要讓漫無節(jié)制的“三公”消費失蹤,我們還要期待更高的管束機制,這就是公開“三公”消費預算,公開“三公”消費賬目。這兩個公開加上公開違紀官員,將形成“三個公開”,從而以“三公”機制制衡“三公”消費。
(摘自《人民網(wǎng)》)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