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房子,仿佛一把開啟記憶之門的鑰匙,讓人唏噓于過去,憧憬于未來。
也許再沒有一個物件,能串聯(lián)起人生的梯層和緯度,能反映出如此復(fù)雜的社會百態(tài),世事更迭。
也沒有一個時期,一個年代,像當下這樣,賦予房子這么多復(fù)雜的枝椏,剪不斷,理還亂。它是必需,又是身份;它是“港灣”,又是財富,無論男女老少,愿意花畢生心血為之不斷獲取、努力升級,同樣也為之魂系、迷茫、糾結(jié),隨波逐流,身不由己。
我們無意去探究好房子的物理屬性,硬件指標有時一目了然。房子是鋼筋水泥,人是血肉之軀。在“浮躁”兩個字已經(jīng)口口相傳,成為這個社會公認標簽的時候,我們更愿意把目光投放在物理之上的精神層面。毫無疑問,雖然物質(zhì)與精神可以并行不悖,但往往會人為地被擺放天平稱稱高低。如果精神被物質(zhì)綁架,那么也許物質(zhì)越高大,精神越低垂,幸福感同樣會不斷模糊,不斷遠離。
所以,無論你是追求“鐘鼓饌玉、碧瓦琉璃”,還是守護著“適口者珍,知足者樂”的生活法則,抑或把“守拙歸園田,室雅何須大”奉為生活真諦,最好都別忘了“只有心安之處才是家”。
因為,有溫度的才是“好”房子。
年代烙印VS潮流喧囂
提起房子,上世紀70年代出生的人可能感觸更深。因為經(jīng)歷的多,轉(zhuǎn)折點多。
這一代人大多在大雜院長大,睡過吊床、住過蝸居、經(jīng)歷過住房商品化初試、集資建房、按揭買房等等,對房子的感情尤為復(fù)雜。
李峰私營業(yè)主40歲
小時候住的大院子,四間房子,住了三代十四五口人。院子里養(yǎng)著雞鴨魚,種著菜。平時孩子們就在大院子里瘋跑玩耍。
后來大雜院慢慢消失,被林立的高樓取代,而且樓越建越高,城市已經(jīng)沒有死角。我在上初中前,樓房沒有超過7層的,也沒有電梯一說。一層基本住十幾戶,誰家做什么飯,味道都能聞得見,鄰里間都比較熟絡(luò)。
1979年,離開大雜院住進父母單位分配的樓房,看到家里有獨立的衛(wèi)生間可以洗澡,那種興奮無以言表。雖然和父母姐姐住的是建筑面積只有60平方米的房子,但腳底下不再是黃土了,覺得就是換了一種生活方式。那時候人們都喜歡住老城區(qū),交通和生活都很便利,還比較靜謐。
也許很多青島本地人都比較容易沉浸于自己的小日子,不思“進取”。所以我們在這個小房子里一住15年。雖然從1980年住房商品化之后,仿佛不知不覺中城市每天都在變——東部崛起,周邊區(qū)市高歌猛進,老城區(qū)不甘寂寞加大改造,如影隨形的是房價也在一路上揚,這一點一直讓很多安于現(xiàn)狀,沒有先知先覺的青島人后悔不迭。
2004年,結(jié)婚的時候就在父母不遠的地方買的房子,也是60多平方米,夠住,也沒想過貸款買大房子?!翱床顺悦妗?,有多大能力辦多大事。
后來漸漸感到周圍的“喧囂”,大家張口閉口就是換房子,賣房子,換別墅,投資房子。那時候老城區(qū)已經(jīng)開始喧鬧,外來人口不斷聚集。不遠的一條步行商業(yè)街,有統(tǒng)計周末日流量達到473多人。受各種原因影響,2006年我們貸了小部分款換到嶗山的一個小區(qū)130多平方米的房子。每次換房子我還是像以前一樣,不會盲目地放大追求,而是順其自然??吹綍r下很多“房奴”,勒緊腰帶買房子,我就覺得這樣改善生活,其實是一種痛苦的快樂。
現(xiàn)在很多人一家?guī)卓谌司鸵獡Q幾百平方米的房子,大多不是真的需要,而是心亂了?;蛘叱绷?、或者圈層影響了選擇,沖擊了思想。比如你本來住三室一廳的房子覺得很好,挺知足,去朋友家的別墅做客回來,可能就不會濤聲依舊了。這就是潮流,它裹挾你,即使踉踉蹌蹌也想不斷往前再往前。
其實“好”是經(jīng)不起比較的,比上永遠不足的失落感也容易讓生活失重。很多人的終極夢想,就是住一個有大院子的房子,可以種花種草,可以看到孩子在院子里撒歡,我想想我小時候住的院子好好修整一下,不就是這樣嗎?
情感第一VS房子至上
請你做道題:他是結(jié)婚一直租房住的“無房戶”;他剛牽手了意中人;他結(jié)束馬拉松戀愛準備結(jié)婚,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
都要買房。
曾幾何時,自從愛情被貼上了“房子”的LOGO,你是“啃老”也罷,傾囊所有也罷,東拼西湊也罷,月月還貸款壓力山大也罷,總之殊途同歸:房產(chǎn)證和結(jié)婚證,一個不能少。
否則,就是耍流氓,就是忽悠丈母娘。
在本世紀談婚說嫁的男人們,突然不明白,什么時候好房子和好男子就畫了等號?
劉鵬 媒體人45歲
好房子和好人哪個指標更重要?我們當時談婚論嫁的時候,不像現(xiàn)在這樣一定要把男方有沒有買房能力放第一位。
物質(zhì)普遍平淡的時候,大家不但不會講求,甚至要刻意把感情和物質(zhì)劃清關(guān)系,不然感情就不純粹。當物質(zhì)空前豐富,什么東西都要明碼標價才不落伍,面對共識,誰都挺難置之度外。
那時結(jié)婚,基本上自己和家人最看重的就是人品好賴、兩個人感情合不合得來,其它的都可以忽略不計。
2001年,朋友有個70平方米房子剛好要賣,剛結(jié)婚的我就接了手。錢不太夠,父母接濟了點,如果當時父母沒有,我們也就一直租房子,日子過得也很安穩(wěn)。
那時候夫妻之間以同甘共苦為榮,兩個人為了改善生活起早貪黑地忙碌,雖苦卻很踏實。并且兩個人都特別珍惜得來的一切,因為這是兩個人共同打拼的成果。
一直覺得,為什么現(xiàn)在年輕人離婚率高居不下,就是因為很多東西不是來得太容易,就是太急了。有的父母孩子剛畢業(yè),婚房就輕描淡寫地準備好了,孩子如何體會經(jīng)營一個家的辛苦和快樂?還有的為了買房結(jié)婚,背著沉重的還款壓力,住再好的房子,心情能放松嗎?而且感情的質(zhì)量不是空間大小所能左右的。
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標準的愿想和權(quán)利,但不能操之過急或者標準粗暴單一,眼睛多放在地基上,而不要一下子要個高樓。
舉個簡單的例子,先要房子再要愛情和先要愛情再要房子,同樣的東西,選擇的順序不一樣,結(jié)果往往就謬以千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