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秉輝
據(jù)
說非洲有一種動物,每年會長途跋涉到某處去飲水,并非它們常住的地方無水可飲,有人認為它們是為了攝取該地水中的鹽分。
原始人靠打野兔、釆野果吃為生,大概是不另外吃鹽的,也沒聽說他們需要成群結(jié)隊地到某處去喝含鹽的水。直到后來進入農(nóng)耕時代,生產(chǎn)發(fā)展,食而有余, 人們發(fā)現(xiàn)如果在食物中加點鹽,吃起來更有滋味。于是代代相傳,一發(fā)不可收拾, 這鹽也就成了生活必需之品,成為開門七件事之一了。
兒科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嬰兒的味覺開始于甜,因為母親的乳汁中含有乳糖, 而對于咸并無感覺,直到后來大人喂他菜汁、肉湯,并在其中加了鹽,他們才被培養(yǎng)出對咸味的興趣。
鹽的化學成分為氯化鈉,就人體的生理需要來說,人體需要一定量的鈉來維持細胞內(nèi)外體液的平衡。鈉能保持水分,腎臟病患者不能吃得太咸,不然水腫不易消退。原始人不吃鹽、新生的嬰兒只吃媽媽的乳汁,盡管野兔子、野果子乃至媽媽的乳汁并不咸,但也含有些鈉,當然含量有限。人類需要吃些鹽, 其實是在幾千年的社會生活中,因為味覺的需要而逐步養(yǎng)成的。也就是說,鈉固然為身體所需,咸味卻只是使得食物口感更好些罷了。
人體通過味覺的取向保證了身體對鈉的需要,但人體對鈉的需求是有限的,而對味覺的追求卻是無限的。于是便有可能因為追求“有味”而食入過量的鹽。鹽在形成酸甜苦辣咸諸種味覺的食料中又相對易得和較易被接受,故即使在經(jīng)濟不發(fā)達的地區(qū),鹽總是少不了的,而且鹽還可以用以保存食品,故在經(jīng)濟不發(fā)達的地區(qū),人們鹽的攝入量往往更多些。
問題是,鹽的攝入一旦超過了人體的需要,便會對人體的健康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最大的問題是引發(fā)高血壓。
讀者諸君可能知道醫(yī)用注射之葡萄糖水有5%、10%、25%、50% 諸種濃度, 但一般用于注射的鹽水只有0.9% 一種濃度,謂之“生理鹽水”,因人體生理上只能接受此種濃度的鹽水。但人在飲食中攝入的鹽分就不可能如此地精準了。
一旦鹽分攝入過多、使血液中的鈉超標時,人體組織中的水分便會自動向血液中轉(zhuǎn)移,其作用是稀釋血中過多的鹽分、達到生理之平衡,此時人會感到口渴,于是便會飲水,以保證人體組織不致脫水。水喝入體內(nèi)、吸收入血液, 并被過多的鹽分保留其中,血液中加了許多水分,結(jié)果是在血管中流動的液體大增。心臟為將這些液體都循環(huán)起來, 不得不加強收縮的力度,不但日久“力不從心”,甚至造成心力衰竭。而且心臟收縮力度的加強,使血流對血管壁的沖擊力加大,這也是血壓中收縮壓增高的主要原因。此時血管也因其中的血液加水分的大容量而被“撐足”,以致舒張壓也因鹽之攝入過多而上升。
這些說來還只是“物理力學”上的原因,近年醫(yī)學研究還證明:鹽攝入過多導致高血壓還有“病理生理學”上的原理。原來,當人體血液中含鹽量高時便會刺激腎臟產(chǎn)生過多的“腎素”,而這腎素又能激活人體本不活躍的“血管緊張素I”,使之成為大有活動力的“血管緊張素II”。這“血管緊張素II”使人體的動脈血管“緊張”,即收緊。血管中的內(nèi)容物不少,血管一收縮,血管壁所受到的壓力自然便也增高,猶如衣服縮水了,硬穿上去便會撐破一樣。鹽攝入過多會導致高血壓便是這個道理。
鹽當然也是人體需要的,關(guān)鍵在于控制攝入量。那么,多少量是正確的呢? 世界衛(wèi)生組織曾有建議:每人每天鹽的攝入量低于5 克。我國制訂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考慮到民眾口味素來重,建議每人每天鹽的攝入量低于6 克。調(diào)查顯示:我國南方居民每人每天鹽的攝入量為10 ~ 12 克,而北方居民則高達15 ~ 18 克,無論南北,皆嚴重超標。前年我國制訂的《中國慢性病控制三年規(guī)劃2012-2015》則比較務實地訂為: 爭取3 年內(nèi)使全國民眾每人每天鹽的攝入量低于9 克。
我國民眾多信“淡而無味”一詞, 其實民諺中亦有“咸中有味淡中鮮”的說法。烹飪大師們?nèi)缒茉谶@“淡中鮮” 中多下工夫,并且能普及于民眾,則是國人之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