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冰
曾經(jīng)有很長一段時間,我的處世原則是:自力更生,盡量不求人。我總覺得,哪怕是親戚朋友甚至自己的親人,對你付出了幫助,那么你在他們面前便會有些抬不起頭,不是俗話都說“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嗎?因此,在大家的心目中,我一直是個“強者”。強者挺好,昂首挺胸,我很喜歡自己這種“玉樹臨風(fēng)”的形象。
可是,慢慢地,我發(fā)現(xiàn)自己被日益“孤立”了。朋友們在我面前很尊重很客氣,但明顯少了一種寶貴的親近;姐姐和弟弟與我也似乎疏遠了很多,家常話少了,少了一種“其樂融融”的美好氛圍;甚至連自己的父母,我也覺得他們在我面前好像有點戰(zhàn)戰(zhàn)兢兢,唯唯諾諾,說話特別小心。我很郁悶,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甚至抱怨他們偏心,因為我自認(rèn)為沒有虧待他們,不欠他們什么,況且我還經(jīng)常幫大家的忙,在父母這我覺得自己也是最孝順的,錢我給得最多,東西我也買得最多。直到有一天,一個朋友無意中的一句話悄然點撥了我。
那天,一個湘西的同事回老家,帶來不少湘西特產(chǎn),她開心地把這些禮物分給大家,幾乎都是親自送到手中,還寒暄幾句,叮囑要怎么樣吃才能吃出原汁原味。可只有給我的那份,她是托另一位同事苗轉(zhuǎn)給我的。我忍不住嘀咕:“為什么她不親自送來,順便上我家玩玩呢?”苗笑笑:“她大概覺得你太能干,這點禮物在你這怕太微小,有點不好意思吧?!蔽乙汇叮骸拔夷芨蓡??”苗脫口而出:“你當(dāng)然能干了,你看大家同事這么多年,你什么時候求過別人?!蔽业竭@刻才明白,原來我的所謂“不求人”原則,在自己的周圍砌起了一堵無形的高高的圍墻,將別人置之心外。
想想確實如此,求助于別人其實也是一種美德,因為既是尊重對方的能力,也是承認(rèn)彼此的感情。畢竟,與你毫無關(guān)系的人你不會去求助,毫無能力的人你也不會去求助。這么多年,我很少求助于別人,自然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就是“高高在上”“看不起人”“不喜歡交朋友”。難怪有次姐姐說我是“情感需求淡漠”的人,我當(dāng)時還埋怨她是心中只有弟弟。至于父母,我的“強大”襯托了他們的年老力衰,我不愿意求助于他們,因為是我認(rèn)為他們“老了,沒用了”,所以他們在我面前有種自卑感。由此,我們的情感漸漸疏淡。
我可不愿意做一個“紙老虎”似的“孤家寡人”。從此,我也讓自己偶爾“求求人”。
中午不想出去吃飯,我便請同事幫忙把飯帶上來;車子想補裝點配置,我不再像之前那樣只顧自己埋頭在網(wǎng)上搜尋信息,獨自去汽配城挨家比對,而是誠心實意地咨詢某位同事,因為她先生是做汽配生意的;家中臨時有事需要早點回家,我也學(xué)會了請同事幫忙代理一下自己的崗位;買回來幾把雪里蕻,不知道如何用開水泡,我立刻打電話問姐姐,她可是這方面的能手;有件外套想改一下款式,我立刻去找弟妹,她最擅長這個了;老公突然摔壞了腿,我立刻打電話向父親求助,他找來的一服服草藥果然療效神奇;想吃谷雨前的新茶了,我于是給母親打電話……
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適當(dāng)?shù)厍笾?,果然感覺很好,同事們幾乎都是熱心地伸出溫暖的雙手,親人更是不辭辛勞。我欣然接受著這些幫助,覺得與大家的關(guān)系近了很多,連周圍的空氣都似乎輕松舒暢了不少。特別是父母,我的求助讓他們好像一下子又回到了年輕時,我則又是那個不懂事而受到百般寵愛的孩子了。原來,適當(dāng)?shù)亟邮軇e人的幫助也是一種美德,它是對別人能力的肯定,是對友情、親情等美好情感的肯定,是建立和加強和諧人際關(guān)系的有效紐帶。我的家鄉(xiāng)流行這樣一句話:“皇帝老子還求人呢!”是的,適當(dāng)?shù)貙で髱椭?,也是為人處世的一種巧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