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燕娟
去北大聽課是為了考研。
偷聽之初便為一年輕博導吸引。他所授之課幾乎堂堂爆滿,只是每次需在本校上完一二節(jié)課后才飛車十余里趕往北大上三四節(jié)課,一來二去倒也練就一身飛車神技。孰料一日飛雪,神技不得施。等趕至北大,連隔壁椅子均已搬空,又實不甘就此打道回府,遂硬著頭皮推開門站在一個角落里打開筆記本,不一時便聽得忘形。忽然博導一回頭見我兀立于隅,不禁停住。霎時我憶起“偷者”身份,不禁面紅過耳。正不知博導先生將如何發(fā)落,只得暗運真氣以“厚臉皮”功護住心脈,博導卻起身把放在椅子上的大衣、圍巾搬至講桌上,而后提著椅子徑直走到我跟前,含笑頷首——“請坐?!蔽乙粫r愣住竟未出一“謝”字,而他已翩然轉(zhuǎn)身走回堆了厚厚衣物的講桌后,繼續(xù)講課,我坐下,只覺椅子余熱猶存。
此事過去很久,我已難憶起很多細節(jié),卻常有那聲“請坐”在耳邊響起,并從中感到溫暖。以后聽課日久,才知北大先生之謙遜平易如青菜蘿卜俯拾皆中。有一位講當代文學的老先生,觀其書令人對其學識之淵博、治學之嚴謹,有一次我聽見他在課堂上說:“黃子平以前是北大的學生,我也教過他。但是現(xiàn)在他學問做得比我好,我要稱他‘先生……”我在臺下仰視老先生滿頭白發(fā),心有所悟。
這一年中,還有一位講現(xiàn)代文學的先生也是我所不能忘記的,他的課在理教一間大教室里進行。時值酷暑仍聽者云集,先生已過花甲,且頗胖,每堂課下來,一件單襯衣上大片大片全是汗?jié)n,已謝頂?shù)念^上也鋪了一層亮晶晶的汗,然而上課鈴聲一起,仍然滿頭大汗講得十分認真。課畢,總有眾學子余興未足而擁在先生周圍,先生更加汗如雨下,而汗津津的臉上卻仍帶著頑童般天真的笑容,瞪著小而圓的眼睛,聽學生吱喳喧囂于耳畔,不時饒有興味用力拍一下禿而亮的腦袋,然后一如講課般賣力地回答關(guān)于張愛玲或魯迅的各類問題,至忘情處每每手舞足蹈,兩只小眼便全瞇進一臉油汪汪的汗?jié)n中去。
學生中多有仰慕先生者,無論詩詞歌賦、小說雜文,皆投諸先生以請指點,先生每堂課總帶走厚厚一摞文稿,下堂課又帶回。每篇必閱,批之甚細。有出色者,先生往往招之面談,其情殷殷。嘗聞中學老師以批作文為苦差,然先生義務(wù)兼此“苦差”卻樂此不疲,至今我每思懈怠,眼前便浮現(xiàn)先生滿頭大汗的一張笑臉,以及每次收去帶回的一摞厚厚稿紙,思此則生愧而知向前。
一年之中,惠我之先生何其眾。他們默默地寬容了我及眾多和我一樣的偷聽者,甚至對我們的求教也欣然指點。曾有兩位先生明知我非北大學生,也為解答我的問題;他們將其平生所學化做春雨,讓我在課堂上與他們一起翔馳縱橫而獲得莫大快樂;他們以其博大質(zhì)樸、沉著從容的氣度無聲地感召著我,讓我不知不覺中退去浮躁,終能在四周繁華的喧囂中穩(wěn)坐一條冷板凳;他們勤學孜孜,誨人殷殷,常思善疑,讓我常以此為自勉,不敢懈怠時。這一年穿梭于北大與自己學校之間,每周加起來行程幾達百里,冬冒霜雪,夏頂烈日,然因有這樣的一群先生,讓我說不出一個“苦”字。
縱不考研,我也愿“偷聽”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