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德的老磨房
張小平
19世紀(jì)中期,法國青年阿爾豐斯結(jié)束了流浪生活,回到家鄉(xiāng)普羅旺斯。他平時很少出門,總喜歡在屋里發(fā)呆。寒冬的一場大雪后,情況不同了,他每天都會去郊外山岡上的一座老磨房里,直到凍得臉色鐵青才回家。
鄉(xiāng)親們注意到他的異常舉動,都說他腦子出了問題。阿爾豐斯也無心理睬,依舊大清早去老磨房,到了深夜才下山。老磨房荒廢了20多年,處處長滿了雜草,阿爾豐斯不理會,反倒找了塊平整的石頭當(dāng)書桌,在那里開始專心寫作。
有一天,有人看見他在老磨房埋頭寫作時,全身被屋頂漏下的雪水打濕了也渾然不知,于是各種傳言很快流傳開了,許多人都跑來磨房看他又在干什么傻事。各種干擾影響了阿爾豐斯的寫作,于是他去找磨房主,要高價買下老磨房。所有人都嘲笑他愚蠢,家人更是百般勸阻,可阿爾豐斯還是執(zhí)意買了下來。此后,他在磨房四周豎起“閑人勿擾”的標(biāo)識,成天呆在里面寫作,直到寫成了著名短篇小說集《磨房書簡》。在書中,人們讀到了一幅幅從老磨房觀看到的優(yōu)美風(fēng)景,這才明白了他買下磨房的真正用意,而老磨房后來也成了知名景點。
阿爾豐斯的全名叫阿爾豐斯·都德,這位作家說:“人生在世,無需太在意他人的評價,心里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就行了?!?/p>
賣報紙的大學(xué)問
成丕德
韓國三星集團的創(chuàng)始人李秉喆,小時候家境不好。為了生計,很小就得去賣報紙掙錢。
“你一天要跟我訂多少張報紙去賣?”報亭老板問這個衣衫襤褸的男孩。“別的孩子能賣多少?” 他羞澀地問。老板笑道:“這可沒法說,少的賣幾十張,多的能賣幾百張,但拿得太多剩在手里,是要賠錢的?!?李秉喆想想說:“那要100張吧!”老板有點吃驚,但還是給了他。
第二天一早,李秉喆空著手來到報亭。老板納悶地問:“昨天剩下的報紙呢?”“賣完了,我今天想要200張。” 李秉喆答。老板很吃驚,但還是給了他。第三天一早,李秉喆又空著手來了,張口要300張。老板十分驚訝,決定跟著他,看看是怎么賣報的。李秉喆到了車站后,沒像別的孩子那樣四處叫賣,而是不停地往候車乘客手中塞報紙,等一個區(qū)域的乘客發(fā)完了,這才回來收錢。然后再到另一個地方如法炮制。
老板疑惑地問:“會不會有人不給錢跑了?”“有,但特別少,因為他們看了我的報紙,就不好意思坑一個孩子的報紙錢了。跟那些把報紙砸在手里的報童比,算總賬還是我賣得最多!”李秉喆自信地回答。
同樣的事情,有時換個思路,換個方法,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