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瓊文 王凱
摘 要:農村土地流轉是實現(xiàn)農業(yè)規(guī)模經營的前提,而適度規(guī)?;霓r業(yè)經營又是實現(xiàn)農業(yè)現(xiàn)代化的必經之路。當前,我國的農村土地流轉還處于初級、低層次、不成熟的階段,在土地流轉中存在土地流轉不規(guī)范,農民流轉意識不強,土地流轉主體不明確,農村土地流轉服務體系還不健全等系列問題。因此,要實現(xiàn)農村土地健康合理合法的流轉,首先要處理好政府、集體和個人三者在土地流轉中的關系,把農民的權益放在第一位,建立健全規(guī)范有序的土地流轉機制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關鍵詞:農村;土地流轉;社會保障制度;市場
前言
長期以來,農村土地的生產剩余為廣大農民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農村的土地制度與政策也被視為穩(wěn)定農村社會的最主要基礎。然而,隨著國家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的深入推進,這種與資產收入隔絕的小農生產作業(yè)方式,很難融入當今工業(yè)化、城市化和現(xiàn)代文明大潮中。據(jù)農業(yè)部統(tǒng)計,截止2012年12月底,全國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2.7億畝,占家庭聯(lián)產承包耕地面積21.5%,與之相適應的農村土地流轉隨之產生,但目前這種不成熟的分散的土地流轉存在諸多問題和漏洞。
一、農村土地流轉的內涵
農村土地流轉即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指農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過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權,將經營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其他經濟組織的行為。土地承包經營權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從狹義上來說,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僅指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轉移給他人享有,自己不再擁有這一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行為,例如轉讓、互換等。從廣義上說,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除了狹義上的理解,還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人通過一定方式賦予他人行使土地承包經營權或行使承包經營權的某些權能,例如轉包、出租、入股等。
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農村土地流轉程序不規(guī)范。在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許多介于是親戚、同村鄰里關系,在土地流轉時沒有簽訂土地流轉合同,或由于文化水平低,就沒有簽訂合同的概念,導致土地流轉要么沒有合同要么合同的內容不完備;土地流轉中存在土地確權不到位,農戶承包土地存在爭議,面積不準確,四至和空間位置模糊不清楚。
(二)農民缺乏流轉意識,其流轉的主體地位也屢遭侵害。實際生活中,農民的土地流轉主體地位屢遭侵害,土地流轉往往由一些村干部和當?shù)卣倏v,打著集體享有農村土地的所有權的名義流轉農民的承包土地,沒有征求一下農民流轉土地的意愿,甚至是在農民不知情的情況下把土地流轉出去,與政府和村干相比,畢竟還是處于弱勢,導致農民作為土地流轉的主體地位屢遭侵害。
(三)政府在土地流轉中的服務不到位,土地流轉的市場信息渠道不通暢。由于農民的土地流轉信息渠道不暢,土地的轉出、轉入雙方選擇空間小,土體流轉范圍小、成本高。農民即承包方獲得的土地流轉信息的途徑和信息是少之又少,而對受讓方尤其是一些大的企業(yè)來說,獲得土地流轉信息的途徑和信息相比承包方就多之又多,雙方間信息的不對等又影響了土地的流轉。
(四)各方主體間缺乏合理的收益分配機制,農民的權益難以保障。實際生活中,農民在和一些工商企業(yè)合作時,由于地位的不對等,往往將自家土地承包經營權以極低的價格量化為股權。市場上沒有一個明確的收益分配參考機制,可以讓農民比照大概應該以多少的價格轉讓自家的土地,土地在市場上流轉后又應該以什么標準重新分配收益,農民的薄弱的社會地位以及自身低的文化水平,致使農民的權益難以保障,在土地流轉中只能獲得微薄的收益。
三、現(xiàn)階段完善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的對策
(一)政府進一步加強農村土地流轉的規(guī)范管理。政府要努力提高完善農村土地流轉的服務工作和管理工作,尤其是農村土地承包及土地流轉合同備案和檔案管理工作。此外《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中多條具體規(guī)定政府在土地流轉中應做的服務工作。不能為了完成中央的任務,下指標,下命令,強制土地流轉。
(二)建立健全市場化的土地流轉機制。要盡快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強化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制度,要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1,建立和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交易市場;2,依法登記設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有形市場組織;3,依法制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有形市場管理制度;4,重點是依法制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規(guī)則;5,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中介組織的建設;6,建立和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地價評估機制;7,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信息平臺。
(三)確保農戶的土地流轉主體地位,明確農戶是土地流轉的利益主體。政府在推行農村土地改革中一再強調以民為本,在政府、集體和農民這三者中,切實維護農民是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主體,在土地流轉的整個過程中貫穿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從立法角度,把農民在土地流轉中的主體地位在法律中明確規(guī)定出來,讓農民可以理直氣壯地搬出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從執(zhí)法的角度,政府部門和當?shù)馗刹恳欢ㄕ_領會和執(zhí)行黨中央的政策,不能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故意對中央的決策“視而不見”。
(四)建立一個合理的土地流轉價格評估機制和收益分配機制,保障農民的權益。農村土地流轉后往往會進行規(guī)?;霓r業(yè)生產,投入比流轉前散戶種地更多的資金技術,管理也會更加科學合理高效,使得原來的土地可以生產出更高的收益,這時就要考慮土地流轉后的升值以及農民之后的生活保障等因素,建立一個合理的土地流轉價格評估機制。同時要優(yōu)化創(chuàng)新土地增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可以參考已經做的比較好有成效的地方。
四、結語
綜上所述,農村土地流轉是發(fā)展適度規(guī)模的農業(yè)經營的前提,是實現(xiàn)現(xiàn)代農業(yè)的必經之路,也是今后發(fā)展的趨向,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雖然現(xiàn)在進行土改步履維艱,全國各地區(qū)也是摸著石頭過河,要根據(jù)當?shù)亍敃r的農業(yè)生產的需要和當事人的意愿,以相應的流轉方式,實現(xiàn)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當然,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不少的問題,但目前部分地區(qū)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參考部分地區(qū)成功的經驗再加上中央政策的指導和地方的不懈努力,根據(jù)生產力的發(fā)展,發(fā)展市場化的土地流轉,規(guī)范土地流轉的程序,完善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相信我國的土地流轉定會在不久的將來取得成功。(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
本文系河南師范大學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計劃項目
項目名稱:中原經濟區(qū)視域下城鄉(xiāng)統(tǒng)一建設用地市場構建研究
項目編號:20140047
參考文獻:
[1] 王守智,吳春岐.土地法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74-75.
[2] 王景新.中國農村土地制度的世紀變革[J].中國經濟,2001.(01).
[3] 黃祖輝,王朋.農村土地流轉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兼論土地流轉對現(xiàn)代農業(yè)發(fā)展的影響[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3).
[4] 張韻,農村土地流轉法律問題研究——以云南南文山縣為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34-35.
[5] 常金海,劉建軍.當前農地流轉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成因分析——以濰坊市為例[J].倫理學刊,2005.
[6] 錢忠好.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和創(chuàng)新研究[J].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4(09).
[7] 劉俊.中國農村土地法律制度創(chuàng)新研究[M].北京:群眾出版社,2012年,118-119.
[8] 陳小君.農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田野調查解讀[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140.
[9] 李一文.我國城鄉(xiāng)一體化發(fā)展的實踐模式及經驗啟示[J].蘭州發(fā)展,2010(01).
[10] 孟勤國.中國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