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淼 周曉琳
摘 要:“閑愁”作為古代文人最常用的意象之一,頗受文人的青睞,他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表現“閑愁”。當然,身處不同時代、不同地點、不同境遇甚至是不同性別的人所展現出的“閑愁”必然也是不盡相同的。本文主要談談“閑愁”這一意象和宋詞對其的詮釋,并通過對李清照、賀鑄詞作中“閑愁”意象進行分析來闡釋兩性對于“閑愁”的不同認知和表述以及產生這些差異的原因。
關鍵詞:閑愁 兩性 差異
“閑愁”的產生是需要時間和條件的,宋詞中的句子“閑愁朝復暮,相應兩潮生”①、“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②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何謂“閑愁”?“閑愁”,顧名思義是因閑而生的愁,產生于酒足飯飽之后,是一種奢侈的情懷;它無傷大雅、無關痛癢,帶著些矯揉造作、無病呻吟的意味;它無關物質需求和生理痛苦,具有縹緲、輕淡、來無影、去無蹤等特點。宋詞中的“閑愁”除了具有上述內涵和特點之外,以表現離愁別緒、懷古傷今、思人念別、描寫閑適生活等為主要內容,并表現出了兩性之間對“閑愁”這一意象理解和認知的異同。
一、宋詞中的“閑愁” “閑愁”這一意象最早出現在唐代,唐詩中也不乏有很多描寫“閑愁”的精彩之作,但是,把“閑愁”解釋得最透徹的是宋詞。宋詞作為宋代最具代表性的文體,它與音樂結合,配樂演唱,把閑愁展現得淋漓盡致。宋詞中不乏描寫“閑愁”的得意之筆,直接運用“愁”字表現“閑愁”的作品在宋詞中就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宋代詞作家用他們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卓絕的才思把“閑愁”表現得具體可感、觸手可及。在他們的筆下,“閑愁”是有顏色的,“渚蘭香謝,汀樹紅愁”(柳永《玉蝴蝶·重陽》);看得見的,“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李清照《點絳唇·閨思》);有腿腳的,“老我山中誰來伴,須信窮愁有腳”(辛棄疾《賀新郎·聽我三章約》);可堆積的,“自別后,幽怨與閑愁,成堆積”(柳永《滿江紅·訪雨尋云》);有價值的,“清風明月休論價,賣與愁人直幾錢”(賀鑄《避少年·誰愛松陵水似天》);數得清的,“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有味道的,“君不見、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辛棄疾《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可清洗的,“妙思如泉,一洗閑愁十五年”(蘇軾《減字木蘭花·銀箏旋品》);有距離的,“馬上離愁三萬里,望昭陽、宮殿孤鴻沒”(辛棄疾《賀新郎·聽琵琶》);能度量的,“滿把青青臨別手,誰共登樓,分取煙波一段愁”(賀鑄《減字木蘭花·閑情減舊》)。另外,“閑愁”又有先后之分,“水花紅減似春休。西風梧井葉先愁”(吳文英《浣溪沙·波面銅花冷不收》);有輕重之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有新舊之分,“對晚景,傷懷念遠,新愁舊恨相繼”(柳永《卜算子·江楓漸老》);有濃淡之別,“好夢狂隨飛絮,閑愁濃勝香醪”(柳永《西江月·鳳額繡簾高卷》);有清濁之分,“欲知方寸,共有幾許清愁”(賀鑄《石州引·薄雨初寒》);有貴賤之別,“萬斛愁來,金貂頭上,不抵銀瓶貴”(辛棄疾《念奴嬌·和趙錄國興韻》)。
生活在宋代的大小詞作家對“閑愁”這一唐代出現的新興意象進行了全面、透徹的詮釋?!伴e愁”也似一個人物形象般顯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他們對“閑愁”這一意象的發(fā)揚和傳承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伴e愁”是文人雅士茶余飯后無端生發(fā)出來的情緒,正如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里所講的“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因此使得這一意象在文學作品中長盛不衰,且頗受歷代文人墨客的喜愛。
二、兩性“閑愁”的情感差異 提起“閑愁”一詞,人們腦海里最先浮現出的一般都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③和“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④這兩句。李清照是婉約詞派的代表,而賀鑄的“閑愁”詞大多也屬婉約之列,“閑愁”所表現出來的特征使得它與婉約派的詞結合起來更顯得天衣無縫。二人對于“閑愁”的描寫也有不少相同之處,例如,他們寫“愁”時都與“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李清照在《玉樓春·紅酥肯放瓊苞碎》中說“道人憔悴春窗底。悶損闌干愁不倚。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賀鑄在《清商怨·流連狂樂恨景短》中講“醉未成歡,醒來愁滿眼”;又或者二人的“閑愁”詞中都有懷人念遠的部分等。但是,大多數時候他們通過“閑愁”表現出的情感是不同的。下面就通過對李清照和賀鑄涉及“閑愁”的詞作稍作分析來談談兩性對于“閑愁”的理解和表述的差異。
(一)“心系小家”和“胸懷國家”
在我國歷史上存在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所建立的封建統(tǒng)治對于男性的要求是忠君報國、父慈子孝。除少數朝代、個別女性外,封建統(tǒng)治對于女性,則是全方位的束縛:她們不能走出家門、不被允許參與政治活動、必須做到三從四德等。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男女在胸懷上的差別。
李清照的“閑愁”詞描繪的是其閑適的生活以及念遠懷人的情緒,她所關心的是“酒意詩情誰與共”(《蝶戀花·暖日晴風初破凍》),關注的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手種江梅更好”(《滿庭霜·小閣藏春》);關心的是“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關注的是“起來人未梳頭”(《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等,可見她的心思全然不在軍國大事之上,她所在意的是她自己的“小家”。賀鑄除思人念別、描寫閑適生活之外,還有懷古傷今的情緒:“倚高樓、望斷章臺路,但垂楊永巷,落花微雨,芳草斜陽”(《九回腸·削玉銷香》);也有懷才不遇的感慨:“一番桃李,迎風無語,誰是憐才”(《雨中花·回首揚州》)。其中,“多情多病,萬斛閑愁量有?!保ā稖p字木蘭花·多情多病》)、“愁隨芳草,綠遍江南”(《怨三三·玉津春水如藍》)中“萬斛”一詞和一個“遍”字無一不表明其心胸的博大。
從內容上講,李清照的“閑愁”詞不及賀鑄豐富,二者各有側重,卻也各有千秋。李清照作為我國古代的一位奇女子,其才情胸襟自是古時一般女性不可同日而語的。只是,在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之下,李清照畢竟是個女子,她可以哀嘆命運不濟,感慨時局不穩(wěn),卻并不能如賀鑄及其他男子般懷有保家衛(wèi)國的抱負。所以表現在“閑愁”詞上就是“心系小家”和“胸懷國家”之別。
(二)“常在深閨”和“游走八方”
“男耕女織”是我國古代最普遍的社會現象。封建社會要求男性承擔著主要的社會責任,他們要養(yǎng)家糊口,要報效祖國,甚至必要時為國捐軀。而對女性,只要求在家相夫教子,做到賢良淑德即可。社會分工的不同直接導致男女活動范圍的不同。兩性活動范圍的不同表現在涉及“閑愁”的詞作上,主要是描述景致或日常活動等的不同。
李清照在“閑愁”詞中所描述的景致:“小閣”“閑
窗”“畫堂”“簾鉤”“枕”“被”“梧桐”“芭蕉”“梅”“丁香”等都是閨閣之中的常見之物;所從事的活動也只有“東籬把酒”“剪燈花”“梳頭”等;懷人念遠也只有通過“征鴻”“雁”這樣的意象來表達。通過這些描述,一個深閨少女(或少婦)的形象躍然紙上。除賀鑄以女子角度所作的詞外,他的詞中常出現“畫船”“江上”“東亭南館”“京塵”“南浦”“長洲坊里”等與深閨無關的景致;他所從事的日?;顒佑校骸八涂拖剃柕馈薄跋蛭鳂悄橡^流連”“轟醉王孫玳瑁筵”“結東山謝氏游”等,這些也都說明他是隨性的、自由的、不受束縛的。
從活動范圍上來講,他們一個“常在深閨”,一個“游走八方”。這就造成了二人常描繪的景致的不同和他們風格上的差異。他們的“閑愁”詞雖然都同屬婉約派,但其風格上也有細微的差別:賀鑄寫不出李清照詞作的溫婉之態(tài),李清照也寫不出賀鑄作品的豪爽之風。
三、產生差異的原因 “閑愁”的產生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就李清照和賀鑄來說一個是大家閨秀、一個也是大家出身,他們雖然也會偶遇戰(zhàn)亂,但一生大致可以說是安穩(wěn)、富足,他們基本不用擔心衣食住行,自然有大把的時間可以用來傷春悲秋。到了宋代,“閑愁”這一意象逐漸成為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香餑餑”,他們自然也要緊跟潮流,不落人后。兩性所展現出來的愁情之所以不同,我認為最主要的是,我國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社會現實所造成的。正是由于這種制度對廣大的女性形成了一種行為上乃至思想上的全方位的束縛,使得她們在很多方面都要依賴男性。男子可以四處游歷,女子卻只能被“圈禁”在家中,“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是她們生活的真實寫照。她們不能出去看大千世界,只能在家中研習刺繡女紅。男性是整個封建社會的主宰,所以哪怕他們沒有入朝為官,也可以有憂國憂民的情結,也能為國家興衰感慨。而女性作為男性的附屬品,她們所思所想的只能是她們的心上人或者丈夫。另外,就男女兩性本身來講,男性做事多半不拘小節(jié)、粗枝大葉,而女性則多半心思細膩、思慮周詳,這也是兩性所表現出的“閑愁”不同的又一原因。
自唐代以來,各個時期都不乏有關“閑愁”的佳作?!伴e愁”作為一個流行了兩千多年的意象,至今仍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確切地說,“閑愁”不只是一種愁,它還是抱負的延伸,是一種思念,也是茶余飯后的一種消遣。人生苦短,累了不妨停下來休息片刻,閑下來,愁一愁,給身體和心靈都好好地放個假。
①②③④ 唐圭璋:《全宋詞》,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534頁,第1944頁,第928頁,第513頁。
參考文獻:
[1] 唐圭璋.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 (宋)李清照.李清照詞[M].陳祖美評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3] 唐圭璋,鐘振振.宋詞鑒賞辭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1.
[4] (宋)賀鑄.賀鑄詞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作 者:夏 淼,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在讀碩士;周曉琳,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