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淺議教唆自殺行為

      2014-06-01 23:34:11于越
      2014年45期

      于越

      摘 要:如何在法律上規(guī)制教唆自殺行為,以何種罪名處罰此類行為,成為一個亟待研究的課題。本文闡述了研究教唆自殺行為的意義目的,在綜述目前理論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筆者提出了處罰教唆自殺行為應堅持教唆犯的獨立罪名觀點,文章最后建議在刑法中單獨設立教唆自殺罪,以彌補刑法的漏洞,保障人權。

      關鍵詞:教唆自殺;教唆行為處罰的獨立性;獨立定罪

      一、引言

      據日本《讀賣新聞》報道,該國北部仙臺市一名24歲男子9日在家中上吊自殺,并在網上直播了這一過程。報道稱,該男子自殺時,有些網友竟教唆慫恿其“趕快實施自殺行為”。類似的案例在其他國家也有。2010年4月,美國男子威廉·梅爾徹特-丁克爾被檢方以“鼓勵、教唆自殺”的罪名提起訴訟。此人曾通過網絡,以“女護士Li Dao”的身份成功勸說了至少4人自殺。為了使厭世者擺脫恐懼,促使他們最終實施自殺,丁克爾還與他們達成所謂的“自殺協(xié)議”,稱自己會陪他們一起死,但事實上,他根本沒有輕生打算。

      教唆自殺案件的頻發(fā)引起了各國政府和社會組織的高度重視,但是如何在法律上規(guī)制教唆自殺行為,以何種罪名處罰教唆自殺行為,成為一個亟待研究解決的課題。特別在中國,自殺不構成犯罪,《刑法典》中也沒有就教唆自殺行為作出規(guī)定的情況下,研究教唆自殺行為尤顯必要。

      二、目前研究教唆自殺行為觀點綜述

      1.故意殺人罪論

      2001年6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的《關于辦理組織和利用邪教組織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九條規(guī)定:組織、策劃、煽動、教唆、幫助邪教人員自殺、自殘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第二百三十四條的規(guī)定,以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定罪處罰。這個司法解釋雖然是針對邪教組織而言,但是它反映出最高司法機關對于教唆他人自殺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是基本認可的。

      2.間接正犯論

      一些學者提出用間接正犯理論定性教唆自殺行為。所謂間接正犯,是指以自己的犯罪意思利用他人為工具,實施犯罪的正犯的一種形態(tài)。在教唆他人自殺的場合,自殺者因為受到行為人的惡意教唆后,萌生了自殺的想法,繼而實施了自殺的行為。對于教唆者來說,實則是“借自殺者的刀殺人?!?/p>

      3.共同犯罪論

      一些學者建議使用共犯理論定性教唆自殺行為。兩人以上基于共同故意實施的犯罪被稱為共同犯罪。我國的《刑法典》也將教唆犯設定在共同犯罪這一章節(jié)之中。目前,司法審判中,邪教人員教唆他人以自焚、自爆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也是使用共犯理論來解決教唆犯的刑事責任問題。

      三、拓展研究:堅持教唆犯獨立罪名觀點及立法建議

      首先,分析理論界存在的三種學術觀點,筆者認為,對于第一種觀點—即以故意殺人罪處罰教唆自殺行為,存在以下不足:從犯罪構成來分析,教唆自殺行為和故意殺人行為是不同的。故意殺人行為的故意內容,是希望和放任他人生命受非法剝奪。在教唆自殺行為之中,他人的死亡結果雖然大多數是教唆人所希望和追求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例外的情況。比如,一人向他朋友透露自己想自殺的情況,被告知者的一句“那你就早點解脫自己吧!”的無心玩笑話,最終導致此人自殺的情形。后來經調查,此人生前患有嚴重抑郁癥。在此案中,死亡的結果違背行為者的意志。

      從他人死亡的因果關系上看,故意殺人是一種直接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與他人的死亡結果的發(fā)生是有直接關系的,而教唆他人自殺行為與他人的死亡結果并不是具有直接的關系(1),而更多呈現的是對他人死亡結果的一定促進作用,促使被害人實施自殺行為使犯罪結果得以實現。在教唆他人自殺的場合下,行為人雖然喚起了他人自殺的念頭,但自殺者是否自殺還是取決于自己,很難想象一個人結束自己生命,僅僅是出于他人的教唆行為(2)。所以教唆自殺行為中教唆者的作用更多表現為通過教唆行為對自殺者造成心理的影響,是一種輔助性的作用,不具有像故意殺人罪那樣大的社會危害性。所以對教唆自殺行為直接以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與刑法基本原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不符。

      以間接正犯論對教唆自殺行為進行定性,筆者也認為存在不妥之處。就自殺者本人而言,需要懂得自殺究竟意味著什么。間接正犯一個最重要的特征是行為人被當作“工具”,使他人在受脅迫或在不知不覺中,實行不具有構成要件該當性的自殺行為。(3)有學者在討論教唆自殺行為時提出了三種屬于間接正犯的情況:一是欺騙完全不能理解死亡意義的無行為能力人如(兒童或者精神病人),使其自殺的,屬于故意殺人罪的間接正犯。二是憑借某種權勢或利用某種特定關系,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心理強制方法,強迫他人產生心理恐懼,進而選擇自殺身亡的,成為故意殺人罪的間接正犯,應以故意殺人罪論處。三是教唆自殺的行為使被害人產生認識錯誤,對法益的侵害的程度、有無等情況錯誤判斷,被害人基于此做出的對死亡的同意是無效的,故也應認定為故意殺人罪。(4)筆者認為將第二種情況定為故意殺人罪不恰當。第二種情況實際上讓自殺者喪失了自由意志,故意致他人于走投無路的境地,只能選擇自殺。例如,丈夫將妻子鎖在屋內,給她一包毒藥,幾天不給飲食,逼其服毒自殺,應該直接構成故意殺人罪,而不是故意殺人罪的間接正犯。對于第一種和第三種情況,自殺者或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或對自殺行為沒有基本的認識,自殺者本人都充當了教唆者的工具,定為故意殺人罪的間接正犯是合適的。

      共同犯罪說成立的基礎在于自殺作為共同犯罪中的實行行為被規(guī)定為犯罪。在19世紀以前,由于權威主義盛行,現行法律和社會輿論強調個人對國家的服從義務以和天主教思想觀念的影響,自殺行為被規(guī)定為構成犯罪。但在19世紀以后,西方國家一般不處罰自殺行為。在中國,自殺通常也不作為違法犯罪行為進行處罰,從共犯的處罰根據來看,根據責任共犯論,因為自殺行為根本不符合殺人罪的犯罪構成,教唆者的行為便不可罰。根據違法共犯論,由于強調正犯的行為至少違法,因此也會得出教唆犯不可罰的結論。就因果共犯論中的純粹惹起說而言,由于強調違法的獨立性,肯定“沒有正犯的共犯”,可能得出處罰教唆犯的結論。

      其次,考慮到三種觀點存在的不足,筆者認為教唆犯獨立罪名觀點來處罰教唆自殺行為比較可行的。根據定義,教唆指勸誘、慫恿、恐嚇、欺騙他人實施犯罪或者使沒有犯罪意圖的人產生犯罪意圖進而實施犯罪。我國學者對教唆犯性質的看法大致有從屬性說、獨立性說、二重性說等幾種觀點。但是這些觀點,一個前提就是將教唆犯置于共同犯罪來討論,但是對于教唆自殺行為這種情況,這些觀點都不能圓滿解決教唆犯的問題。

      眾所周知,一個行為只有在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時,才能被歸為犯罪。我國刑法中存在對共犯中的某一行為單獨定罪的例子,如《刑法典》第353條規(guī)定了引誘、教唆、欺騙他人吸毒罪,第359條規(guī)定了引誘賣淫罪。吸毒、賣淫行為不作犯罪處罰,而將教唆吸毒、賣淫行為作為犯罪,無疑表明教唆行為在某些場合具有比實行行為更大的惡性。(5)教唆行為的惡性不能只靠實行行為提供,有時在對非實行犯按照共同犯罪處罰原則予以處罰時,罪與刑并不能保持完全一致?;谶@一點,刑事立法就采用對非實行犯設立單獨罪名的方式,非實行犯不再以共犯論處。(6)生命作為人身權利最基本的內容,也是最珍貴的法益之一,即使死亡原因是自殺,但是若存在行為人教唆自殺的情況,行為人教唆他人自殺的行為無疑侵犯了他人寶貴的生命法益,教唆他人自殺行為就具有了極大的社會危險性,國家就應該發(fā)動刑罰權對其予以懲罰。其次,教唆行為不符合刑法規(guī)定的其他任何犯罪的構成。根據刑法學理論,判斷某種行為是否構成犯罪的唯一標準就是該罪的犯罪構成。而在現行刑法條文中,我們很難用其他罪的犯罪構成要件來判斷教唆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構成何種犯罪以及如何定罪量刑。

      所以根據筆者推崇的教唆犯獨立罪名觀點,筆者建議可以單獨增設教唆自殺罪。

      首先,這是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體現。教唆行為并不是實行行為,教唆行為對他人死亡結果的發(fā)生更多體現為“促進”,雖然存在自殺者自殺意圖強烈,即使不進行教唆,也會實施自殺的情形,所以不能單純用殺人罪論處,存在重罰的情形。單獨設立教唆自殺罪,有助于減少以故意殺人罪定罪造成罪責刑不相適的弊端。

      其次,國外刑法中有關于教唆自殺罪的規(guī)定,可以供國內刑事立法借鑒。如日本刑法第256條規(guī)定,“教唆或者輔助他人使其自殺的,處一年以上十年一下拘役或者禁錮?!币獯罄谭ǖ?80條規(guī)定“指使他人自殺、鼓勵他人的自殺意愿的,或者以任何方式為自殺的實施提供便利的,如果自殺發(fā)生,處5至12年有期徒刑。如果自殺沒有發(fā)生,只有因自殺未遂而導致嚴重或者極為嚴重的人身傷害,處1年至5年有期徒刑。

      最后,我國現行刑法典也有類似懲處教唆行為的犯罪條文,如《刑法典》第353條規(guī)定的引誘、教唆欺騙他人吸毒罪,第359條規(guī)定的引誘賣淫罪。這兩個條文的規(guī)定將引誘、欺騙等行為直接包含在教唆行為中,而沒有將吸毒行為和賣淫行為單獨定罪。

      刑法,因為其嚴苛性和確定性而威懾犯罪行為,筆者認為將教唆自殺行為單獨成罪,可以有助于減少實踐中以故意殺人罪處罰時可能存在的罪責刑不相適應的現象,也是維護社會秩序,填補法律空白,保障人權的體現。

      (作者單位:四川成都四川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1] 馮凡英.教唆、幫助自殺行為芻議[J].人民檢查,2004年

      [2] 何彩萍.教唆、幫助他人自殺獨立定罪的法理探析[J].榆林學院學報,2005年6月第2期

      [3] 于至剛,許成磊.再論教唆他人自害行為的定性[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年第6期

      [4] 胡海.論教唆他人自殺的犯罪性來源[J].福建警察學報,2008年第3期

      [5] 胡海.論教唆他人自殺的犯罪性來源[J].福建警察學報,2008年第3期

      [6] 盧勤忠.論教唆犯的成立[J].現代法學,1996年第6期

      [7] 魏東.教唆犯研究[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頁。

      蒙山县| 故城县| 娄烦县| 芮城县| 砚山县| 保山市| 库尔勒市| 景泰县| 海伦市| 尚义县| 合江县| 文登市| 鄂伦春自治旗| 疏附县| 牡丹江市| 正蓝旗| 望谟县| 弋阳县| 永清县| 青州市| 安多县| 中山市| 东至县| 谷城县| 莒南县| 双柏县| 北海市| 昆山市| 赤城县| 阳山县| 舟山市| 敖汉旗| 台前县| 达尔| 信宜市| 张北县| 永善县| 古丈县| 正阳县| 鹿邑县| 通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