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嶼
日前,我老師告訴我,他寫鄭成功的書脫銷了。這在學術類書籍的領域算奇跡吧?或者,這能證明,鄭成功在大陸仍是顯學——顯學的意思是,了解他的人未必多,但起碼認識他的人很多。
臺風要來了,長住廈門的人大都知道一個傳說:鼓浪嶼上巨大的鄭成功像庇佑著廈門,自從有了這座雕像,臺風再未對廈門造成大的傷害。有認真人士拿出立像前后臺風過境的數(shù)據(jù),證明鄭成功像“讓臺風拐彎”純屬無稽之談——然而,在對待傳說時,認真你就輸了。
臺灣人喜歡說,走過,必留下痕跡。這次就說說做人很成功的鄭成功先生留在臺灣和廈門的那些足跡與傳說。不過,要先嚴肅地說一個常識。
鄭成功本名鄭森,因得明隆武帝賜姓朱、賜名成功,又名“朱成功”,尊稱“國姓爺”,他還曾被永歷帝封為延平王,也稱“鄭延平”。鄭成功身故于臺灣,臺灣民間有很多祭祀他的廟宇,其中以臺南的延平郡王祠最重要。廈門也有延平郡王祠,與臺灣的一般香火鼎盛?!把悠娇ね酢彼埔渤闪思s定俗成的鄭成功尊稱。不過,這稱呼相當不倫不類。
先說“延平”。清前的朝代(尤指漢人政權),多以國名、地名封王,梁王、燕王、趙王之類歷朝傳之不輟,明代亦如此,如福王的“?!北闶歉V莞?。故而,“延平”二字指的是明延平府無疑。
再說“郡王”。明代及以前,因一字王即親王、二字王即郡王,很容易區(qū)分,故而王不直稱親郡王。鄭成功曾封一字王,即潮王(但未受),是親王,而延平王是郡王,不稱“延平郡王”。
清代與前朝不同。首先它不以地名封王,而以“恭”、“?!?、“順承”等美字封王;其次它不以字數(shù)區(qū)分,親郡王各自都有一、兩字的,晉封時可能也不換字,故須明示親王、郡王,如,最近在影視界很紅的允禮(胤禮)便曾從果郡王晉為果親王。
可見,“延平郡王”不明不清。那么,這個異次元稱呼是如何形成的?我想過程可能是這樣的:清代臺灣民眾建廟,暗中祭祀鄭成功,當時稱為開山廟(或開臺圣王廟,俗稱開山王廟);清末沈葆楨上書請建延平郡王祠,清廷遂以延平郡王贈鄭成功,民眾開始公開紀念,“延平王”也就清化了;日本人也頗重有日本血統(tǒng)的鄭成功,日據(jù)時期,“延平郡王祠”以“開山神社”的名稱繼續(xù)存在;再后來,蔣介石當局將“開山神社”改回了“延平郡王祠”——因歷任主政者均以“延平郡王”稱鄭成功,“延平王”反而不那么耳熟能詳了。
說這么多,有“必也正名乎”的書呆氣,但很重要。因鄭成功及其后代一直糾結于“明”“清”二字,估計一輩子反清復明的國姓爺不愿接受“延平郡王”這個尊稱。
很多人想不到,鄭成功為中國,尤其是廈門和臺灣帶來了多少改變。事實上,臺灣現(xiàn)存古跡中,以鄭成功留下的最多。其中,安平古堡(原為荷蘭人建的熱蘭遮城,鄭成功改為安平鎮(zhèn),作為鄭氏宅第,又稱王城)、赤崁樓(原是荷蘭人建的普羅民遮城,后為鄭成功統(tǒng)治中心東都承天府)等知名景點是陸客赴臺必游勝地。而赤崁樓有荷蘭總督站著向鄭成功獻刀投降的塑像,據(jù)說總督原本跪著,后來荷蘭政府設法讓臺當局改成站著。
常識和八卦講完了,可以歡樂地聊傳說啦!譬如,大陸好不容易有四個放假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與鄭成功有關的就有仨。我想到寫鄭成功的那天恰是清明節(jié),但據(jù)說,因不堪忍受“清”字壓在“明”字上,鄭成功直接廢了清明節(jié),那么清明節(jié)該做的事怎么辦?改過三月三,即“上巳節(jié)”。于是鄭成功故鄉(xiāng)南安石井和在臺漳州籍人便有不過清明過三月三的習慣。
廈門人最喜聞樂見的節(jié)日是中秋節(jié),因為可以瘋博餅。廈門人可以每年瘋一次而別的地方不能瘋,據(jù)說是因為博餅是鄭成功部隊在廈門發(fā)明的。僅此一端,便可證明鄭成功是廈門的福星。不過,估計正因鄭成功跟博餅有關,而鄭和跟麻將有關,很多人竟把兩人混為一談——雖說朱皇帝不厚道,姓馬的給人改姓鄭,姓鄭的給人改姓朱,不過,鑒于中學課本上攏共沒幾個明代名人,建議大家還是分清了吧。
鄭成功對端午節(jié)亦有貢獻。臺中市大甲區(qū)鐵砧山風景區(qū)有“劍井”(國姓井),相傳端午時鄭成功為了拯救缺水的部隊,插劍于地而得泉水,便是劍井,但因寶劍沉井,鄭成功身患重病,三天后便與世長辭了。每年清明都有群鷹繞井而哭,據(jù)說鷹是陣亡將士的魂靈。而沉劍每年端午浮出水面,看到的人將免除災厄。后世人紛紛在端午時汲取午時泉水,因傳說此水可避瘴癘時疫,讓人活到98歲以上。如今劍井旁有于右任題的石碑“國姓劍井記”,附近還有鄭成功巨型塑像?;蛟S正因劍井的傳說,臺灣民間過端午時在屈原之外加祀鄭成功,當局并以“詩人節(jié)”名義,以全臺聯(lián)吟寫作的形式慶端午。
劍井的故事聽起來很扯?再看看劍潭和龜山島的故事吧。據(jù)說鄭成功部隊到劍潭(在今臺北)時,潭底的千年妖精不讓他們渡河,鄭成功拔劍丟入潭心,妖精便匿蹤了,劍潭之名由此而來。又據(jù)說,鄭成功部隊到宜蘭時,一只大龜幾乎要把部隊吞了,鄭成功命人開炮,大龜沉了,再浮起時,就成了龜山島。
鄭成功好像很喜歡取地名。相傳鄭成功占領臺南后率部北上時,軍糧、飲水告罄,兩只雌性梅花鹿用奶水拯救了部隊,鄭成功認為是上天遣二鹿來搭救,遂將當?shù)孛麨椤岸埂?,也就是后來的彰化縣鹿港小鎮(zhèn)。
其實,臺灣最早的行政地名都是鄭成功命名的,只不過后來“承天府”、“天興縣”、“萬年縣”什么的都沒沿用下來,但他改熱蘭遮城為安平鎮(zhèn)后,清代有安平縣,現(xiàn)在臺南有安平區(qū),而這里,便是臺灣最早開發(fā)的地區(qū)。
復臺之后,鄭成功部隊繼續(xù)拓荒屯田,建設臺灣,因此留下了不少地名。譬如,參軍陳永華(在傳說中,他就是“平生不見陳近南,便是英雄也枉然”的陳近南)駐軍墾荒時,依據(jù)面積給當?shù)厝∶麨槎?、六甲、七甲等村,便是今日臺南市六甲區(qū)名字的起源了。而與鄭成功部隊有關的地名還有高雄市前鎮(zhèn)區(qū)、仁武區(qū)及臺南市新營、柳營、下營、官田、左鎮(zhèn)、歸仁等區(qū)。
因臺當局和民眾尊崇鄭成功,臺南、臺北、臺中、云林、嘉義、南投、金門等縣市均有紀念鄭成功的宮廟,島內不少地名、校名也有紀念鄭成功之意。譬如,位于臺南市的名?!俺晒Υ髮W”和“成功小學”、位于臺北市的“成功高中”和“延平高中”、位于南投縣的“延平小學”、位于臺中市的“成功嶺營區(qū)”(曾有130多萬名大專生在此接受集訓,目前為臺軍新兵訓練中心),以及南投縣國姓鄉(xiāng)和竹山鎮(zhèn)延平里,臺東縣延平鄉(xiāng),臺南市中西區(qū)郡王里,彰化縣彰化市國圣里,云林縣斗六市成功里,還有臺北、臺中、臺南、高雄、桃園的成功路,臺南和桃園的延平路,臺南的開山路、東寧路等。此外,臺軍還有“成功”級巡防艦。因鄭成功部隊墾荒有功,鄭成功的部屬也得到了紀念,云林縣和南投縣林圯埔的名字便是用來紀念林圯將軍的。
最后說說跟鄭成功有關的美食。據(jù)說,“臺灣第一魚”虱目魚登陸時,因名字貌似不雅,又怕人誤會魚小,于是換了個“狀元魚”的馬甲。而其實,虱目魚確實又叫“狀元魚”,相傳其本名來自一個美麗的誤會——好奇寶寶鄭成功問漁民這是“什么魚”,漁民以為他說的是魚名,以訛傳訛之下,“什么魚”就成了“虱目魚”,又因國姓爺愛吃此魚,此魚還叫“國姓魚”。
世界名吃蚵仔煎也跟鄭成功有關。據(jù)說鄭成功部隊復臺過程中曾遭遇糧食危機(怎么一直缺水缺糧?),機智的官兵在臺南當?shù)鼐偷厝〔?,將蚵仔、番薯粉混合起來加水煎成餅,就這樣發(fā)明了風靡閩南和臺灣的特色小吃蚵仔煎。
說了這么多,好像國姓爺一直都在干跟吃喝玩樂有關的事,愛看門道的看官要問了,鄭成功在臺灣攏共待了一年,怎么干了這么多閑事?您要知道,貌似無役不予的包公在權知開封府(各種戲中所言的“開封府尹”,其實只有親王可以當)任上也只待了一年啊!所以,傳說不可盡信。因中國人常希望別人尤其是英雄或神明幫自己完成想完成的心愿,中國便有了很多不靠譜的傳說,但也恰好反證了,被傳說的對象在人們心中的形象是美好的。鄭成功的故事雖不一定靠譜,卻再一次證明了,中國人紀念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讓他活在民俗和傳說中,也活在自己心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