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波
著名特級教師劉曉軍先生轉(zhuǎn)給我短信,說是人教社近期召開教學資源研討會,請思考以下問題并就感興趣問題提交書面材料,問題包括:
1. 人教版課標教材存在哪些主要問題?請舉例說明。針對這些問題,您有哪些具體建議?
2. 課后題和語文園地怎樣體現(xiàn)語言文字運用?怎樣體現(xiàn)與生活的聯(lián)系?請?zhí)峁┲辽偃齻€活動設計加以說明。
3. 對口語交際和習作的編排有什么具體建議?請?zhí)峁┲辽偃齻€話題及設計案例。
4. 高年級的四個綜合性學習單元,在內(nèi)容和編排上可以做哪些改進?
5. 目前的教師教學用書存在哪些不足?請?zhí)岢鼍唧w建議。
6. 目前的學生練習冊應該怎樣改進?請?zhí)岢鼍唧w建議。
我的第一反應是“教材”是什么?進而又想到“建材”“食材”等詞。教材像建材。正如建材可以筑起各種風格的高樓大廈,教材也可以構建各種風格的語文大廈。不同的是,教材不僅提供構建的材料,還提供設計、建造和鑒賞語文大廈的方法、策略。教材更像食材。食材指制作食物時所需要使用的原料,如黃瓜、白菜、牛肉、桂圓……食材可根據(jù)不同的特性分成不同的類別,如素類食材、肉類食材;寒性食材、熱性食材;綠色食材、非轉(zhuǎn)基因食材……我想,好的教材應該像好的建材一般,能筑起一道道亮麗風景,而非豆腐渣工程;像食材一般,能烹制一道道美味佳肴,而非味同嚼蠟。“筑起”“烹制”意味著不是直接呈現(xiàn)出現(xiàn)成的成品,它需要自己動腦動手去嘗試去實踐。
倘若教材真是食材,那么教材的編者是直接把美食呈現(xiàn)給師生,還是僅僅是呈現(xiàn)一堆材料,或者半成品?或許應該兼而有之吧。用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引起學生的食欲,讓學生大快朵頤后回味無窮,然后給出做這種美食的方法及材料,讓學生試著自己做。也就是說教材不僅僅是把一道道美食或喂或灌或填給學生,而更要讓學生用這些材料打下深厚的廚藝基本功,用這些材料學會做各種美食的絕技。若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出許多語文神廚、語文美食家,豈不快哉!當然,這期間離不開教師的言傳身教。然而,其中有這么幾個困難。
一是菜系各不同。像粵菜、川菜、魯菜、蘇菜、浙菜、閩菜等菜系林立一樣,語文也是流派紛呈,情感派、導讀派、思維派、管理派、語感派、大語文教學派……面對同一教材,不同門派烹制“美食”的方法各不同,烹制出來的美食也不同。這就好比“豆”這種食材,可以直接煮著吃、炒著吃、油煎著吃、磨成豆面吃;可以加工成毛豆腐,成為著名的徽菜;可以加工成釀豆腐,成為著名的客家菜;還可以加工成豆花(又稱豆腐腦、豆腐花)、麻婆豆腐、臭豆腐、干豆腐、豆腐皮、茶干、凍豆腐、豆卜……這些食品自然色香味也各異。同一篇課文同一首詩,不同流派來上,也就各異,如果最終殊途同歸,萬變沒離本冊本單元語文的“宗”也就罷了,怕只怕背道而馳,相去甚遠;或者各執(zhí)一端,只得語文教材中之樹木,未得其森林。
二是眾口很難調(diào)。就現(xiàn)在我國的這幾種版本的語文教材而言,大同小異,想滿足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學子的胃口,實在眾口難調(diào)。吃慣了川味的,未必喜歡粵菜,甚至會覺得難吃死了。除非遇到“缺衣少食”者,教材無論提供什么味的語文食材,都會饑不擇食。倘若遇到“豐衣足食”者,嘗遍天下美食,可能就會對教材中的語文食材挑剔。再倘若遇到食欲不佳者,本就對語文不感冒,可能就會對教材中的語文食材厭之。又倘若遇到偏食者,或喜歡婉約的、或喜歡豪放的、或喜歡簡潔明快的、或喜歡瑰麗想象的……盡管我們有詩意語文、情景語文、情智語文、激情語文、簡單語文、簡約語文、本色語文、綠色語文、文化語文等應對之,恐也難以滿足眾多的口味。
三是廚藝有高下。各種語文流派中的教師之“廚藝”是有高下之分的。名師就好比名廚,無論什么樣的“食材”到了其手中都能烹制出美食。然而,名師就好像名廚一樣,是不可多見的。大多數(shù)普通教師的“廚藝”還是欠火候的,并不能把教材提供的所有語文食材駕馭,烹制成各色美味佳肴。能燒幾個拿手的家常菜者倒是不少,也就程咬金的那幾板斧而已。所以,常常會看到無論什么樣的課文,要么“一講到底”,要么“滿堂問”,要么“滿堂灌”,要么“反復練”,要么“填鴨式”,要么“放羊式”,翻來覆去都是這幾種方法。更有蹩腳“廚師”,做出的菜,要么糊了,要么淡了,要么只剩咸味了,要么就是一鍋粥、大雜燴,或中看不中吃,或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白白糟踏了許多語文食材!
著名特級教師劉曉軍先生轉(zhuǎn)給我短信,說是人教社近期召開教學資源研討會,請思考以下問題并就感興趣問題提交書面材料,問題包括:
1. 人教版課標教材存在哪些主要問題?請舉例說明。針對這些問題,您有哪些具體建議?
2. 課后題和語文園地怎樣體現(xiàn)語言文字運用?怎樣體現(xiàn)與生活的聯(lián)系?請?zhí)峁┲辽偃齻€活動設計加以說明。
3. 對口語交際和習作的編排有什么具體建議?請?zhí)峁┲辽偃齻€話題及設計案例。
4. 高年級的四個綜合性學習單元,在內(nèi)容和編排上可以做哪些改進?
5. 目前的教師教學用書存在哪些不足?請?zhí)岢鼍唧w建議。
6. 目前的學生練習冊應該怎樣改進?請?zhí)岢鼍唧w建議。
我的第一反應是“教材”是什么?進而又想到“建材”“食材”等詞。教材像建材。正如建材可以筑起各種風格的高樓大廈,教材也可以構建各種風格的語文大廈。不同的是,教材不僅提供構建的材料,還提供設計、建造和鑒賞語文大廈的方法、策略。教材更像食材。食材指制作食物時所需要使用的原料,如黃瓜、白菜、牛肉、桂圓……食材可根據(jù)不同的特性分成不同的類別,如素類食材、肉類食材;寒性食材、熱性食材;綠色食材、非轉(zhuǎn)基因食材……我想,好的教材應該像好的建材一般,能筑起一道道亮麗風景,而非豆腐渣工程;像食材一般,能烹制一道道美味佳肴,而非味同嚼蠟?!爸稹薄芭胫啤币馕吨皇侵苯映尸F(xiàn)出現(xiàn)成的成品,它需要自己動腦動手去嘗試去實踐。
倘若教材真是食材,那么教材的編者是直接把美食呈現(xiàn)給師生,還是僅僅是呈現(xiàn)一堆材料,或者半成品?或許應該兼而有之吧。用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引起學生的食欲,讓學生大快朵頤后回味無窮,然后給出做這種美食的方法及材料,讓學生試著自己做。也就是說教材不僅僅是把一道道美食或喂或灌或填給學生,而更要讓學生用這些材料打下深厚的廚藝基本功,用這些材料學會做各種美食的絕技。若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出許多語文神廚、語文美食家,豈不快哉!當然,這期間離不開教師的言傳身教。然而,其中有這么幾個困難。
一是菜系各不同。像粵菜、川菜、魯菜、蘇菜、浙菜、閩菜等菜系林立一樣,語文也是流派紛呈,情感派、導讀派、思維派、管理派、語感派、大語文教學派……面對同一教材,不同門派烹制“美食”的方法各不同,烹制出來的美食也不同。這就好比“豆”這種食材,可以直接煮著吃、炒著吃、油煎著吃、磨成豆面吃;可以加工成毛豆腐,成為著名的徽菜;可以加工成釀豆腐,成為著名的客家菜;還可以加工成豆花(又稱豆腐腦、豆腐花)、麻婆豆腐、臭豆腐、干豆腐、豆腐皮、茶干、凍豆腐、豆卜……這些食品自然色香味也各異。同一篇課文同一首詩,不同流派來上,也就各異,如果最終殊途同歸,萬變沒離本冊本單元語文的“宗”也就罷了,怕只怕背道而馳,相去甚遠;或者各執(zhí)一端,只得語文教材中之樹木,未得其森林。
二是眾口很難調(diào)。就現(xiàn)在我國的這幾種版本的語文教材而言,大同小異,想滿足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學子的胃口,實在眾口難調(diào)。吃慣了川味的,未必喜歡粵菜,甚至會覺得難吃死了。除非遇到“缺衣少食”者,教材無論提供什么味的語文食材,都會饑不擇食。倘若遇到“豐衣足食”者,嘗遍天下美食,可能就會對教材中的語文食材挑剔。再倘若遇到食欲不佳者,本就對語文不感冒,可能就會對教材中的語文食材厭之。又倘若遇到偏食者,或喜歡婉約的、或喜歡豪放的、或喜歡簡潔明快的、或喜歡瑰麗想象的……盡管我們有詩意語文、情景語文、情智語文、激情語文、簡單語文、簡約語文、本色語文、綠色語文、文化語文等應對之,恐也難以滿足眾多的口味。
三是廚藝有高下。各種語文流派中的教師之“廚藝”是有高下之分的。名師就好比名廚,無論什么樣的“食材”到了其手中都能烹制出美食。然而,名師就好像名廚一樣,是不可多見的。大多數(shù)普通教師的“廚藝”還是欠火候的,并不能把教材提供的所有語文食材駕馭,烹制成各色美味佳肴。能燒幾個拿手的家常菜者倒是不少,也就程咬金的那幾板斧而已。所以,常常會看到無論什么樣的課文,要么“一講到底”,要么“滿堂問”,要么“滿堂灌”,要么“反復練”,要么“填鴨式”,要么“放羊式”,翻來覆去都是這幾種方法。更有蹩腳“廚師”,做出的菜,要么糊了,要么淡了,要么只剩咸味了,要么就是一鍋粥、大雜燴,或中看不中吃,或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白白糟踏了許多語文食材!
著名特級教師劉曉軍先生轉(zhuǎn)給我短信,說是人教社近期召開教學資源研討會,請思考以下問題并就感興趣問題提交書面材料,問題包括:
1. 人教版課標教材存在哪些主要問題?請舉例說明。針對這些問題,您有哪些具體建議?
2. 課后題和語文園地怎樣體現(xiàn)語言文字運用?怎樣體現(xiàn)與生活的聯(lián)系?請?zhí)峁┲辽偃齻€活動設計加以說明。
3. 對口語交際和習作的編排有什么具體建議?請?zhí)峁┲辽偃齻€話題及設計案例。
4. 高年級的四個綜合性學習單元,在內(nèi)容和編排上可以做哪些改進?
5. 目前的教師教學用書存在哪些不足?請?zhí)岢鼍唧w建議。
6. 目前的學生練習冊應該怎樣改進?請?zhí)岢鼍唧w建議。
我的第一反應是“教材”是什么?進而又想到“建材”“食材”等詞。教材像建材。正如建材可以筑起各種風格的高樓大廈,教材也可以構建各種風格的語文大廈。不同的是,教材不僅提供構建的材料,還提供設計、建造和鑒賞語文大廈的方法、策略。教材更像食材。食材指制作食物時所需要使用的原料,如黃瓜、白菜、牛肉、桂圓……食材可根據(jù)不同的特性分成不同的類別,如素類食材、肉類食材;寒性食材、熱性食材;綠色食材、非轉(zhuǎn)基因食材……我想,好的教材應該像好的建材一般,能筑起一道道亮麗風景,而非豆腐渣工程;像食材一般,能烹制一道道美味佳肴,而非味同嚼蠟。“筑起”“烹制”意味著不是直接呈現(xiàn)出現(xiàn)成的成品,它需要自己動腦動手去嘗試去實踐。
倘若教材真是食材,那么教材的編者是直接把美食呈現(xiàn)給師生,還是僅僅是呈現(xiàn)一堆材料,或者半成品?或許應該兼而有之吧。用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引起學生的食欲,讓學生大快朵頤后回味無窮,然后給出做這種美食的方法及材料,讓學生試著自己做。也就是說教材不僅僅是把一道道美食或喂或灌或填給學生,而更要讓學生用這些材料打下深厚的廚藝基本功,用這些材料學會做各種美食的絕技。若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出許多語文神廚、語文美食家,豈不快哉!當然,這期間離不開教師的言傳身教。然而,其中有這么幾個困難。
一是菜系各不同。像粵菜、川菜、魯菜、蘇菜、浙菜、閩菜等菜系林立一樣,語文也是流派紛呈,情感派、導讀派、思維派、管理派、語感派、大語文教學派……面對同一教材,不同門派烹制“美食”的方法各不同,烹制出來的美食也不同。這就好比“豆”這種食材,可以直接煮著吃、炒著吃、油煎著吃、磨成豆面吃;可以加工成毛豆腐,成為著名的徽菜;可以加工成釀豆腐,成為著名的客家菜;還可以加工成豆花(又稱豆腐腦、豆腐花)、麻婆豆腐、臭豆腐、干豆腐、豆腐皮、茶干、凍豆腐、豆卜……這些食品自然色香味也各異。同一篇課文同一首詩,不同流派來上,也就各異,如果最終殊途同歸,萬變沒離本冊本單元語文的“宗”也就罷了,怕只怕背道而馳,相去甚遠;或者各執(zhí)一端,只得語文教材中之樹木,未得其森林。
二是眾口很難調(diào)。就現(xiàn)在我國的這幾種版本的語文教材而言,大同小異,想滿足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學子的胃口,實在眾口難調(diào)。吃慣了川味的,未必喜歡粵菜,甚至會覺得難吃死了。除非遇到“缺衣少食”者,教材無論提供什么味的語文食材,都會饑不擇食。倘若遇到“豐衣足食”者,嘗遍天下美食,可能就會對教材中的語文食材挑剔。再倘若遇到食欲不佳者,本就對語文不感冒,可能就會對教材中的語文食材厭之。又倘若遇到偏食者,或喜歡婉約的、或喜歡豪放的、或喜歡簡潔明快的、或喜歡瑰麗想象的……盡管我們有詩意語文、情景語文、情智語文、激情語文、簡單語文、簡約語文、本色語文、綠色語文、文化語文等應對之,恐也難以滿足眾多的口味。
三是廚藝有高下。各種語文流派中的教師之“廚藝”是有高下之分的。名師就好比名廚,無論什么樣的“食材”到了其手中都能烹制出美食。然而,名師就好像名廚一樣,是不可多見的。大多數(shù)普通教師的“廚藝”還是欠火候的,并不能把教材提供的所有語文食材駕馭,烹制成各色美味佳肴。能燒幾個拿手的家常菜者倒是不少,也就程咬金的那幾板斧而已。所以,常常會看到無論什么樣的課文,要么“一講到底”,要么“滿堂問”,要么“滿堂灌”,要么“反復練”,要么“填鴨式”,要么“放羊式”,翻來覆去都是這幾種方法。更有蹩腳“廚師”,做出的菜,要么糊了,要么淡了,要么只剩咸味了,要么就是一鍋粥、大雜燴,或中看不中吃,或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白白糟踏了許多語文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