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夢妮
近日,藝術大咖蔡國強在黃浦江畔連續(xù)制造了兩次公眾藝術事件。一次是7月17日,《九級浪》裝置作品由一艘平底駁船運載,沿著黃浦江駛經(jīng)外灘,最終抵達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外碼頭。另一次則是8月8日在他的個展開幕式上,一場名為《無題:為“蔡國強:九級浪”開幕所作的白天焰火》的8分鐘焰火表演。
如果說那艘承載著許多動物模型的泉州木船尚且還好理解,白天焰火就著實令人摸不著頭腦了。這樣的東西,為什么被稱為藝術?它與普通的煙花有什么區(qū)別?有誰會出錢購買這樣的作品?此類作品又該以怎樣的形式被收藏?
首先,蔡國強擅長使用火藥創(chuàng)作,而時間段的選擇依據(jù)材料特質而不同。晚上的焰火著重“火光”,白天的焰火則著重“煙色”,后者產(chǎn)生的效果與水彩顏料接近。演出當日,上海的陰雨背景曾一度令人擔憂,但結果反而增添了厚重的背景層次。
其次,表達內(nèi)容與普通的慶典節(jié)目不同。第一幕“挽歌”中黑白煙束呼嘯上升,然后從半空傾斜而下,悲壯氣勢不言而喻。二三幕表達“追憶”與“慰藉”,以漫天的“彩菊”和“白菊”煙霧主打。最后滿天“黃柳”是藝術家本人的至愛,蔡國強曾被白天的這種黃色深深打動。而這一切到底是針對誰的挽歌,對誰的追憶,對誰的慰藉——新聞稿里會給你一個官方說法,比如大自然和生命,但實際上不同觀者都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共鳴點??梢钥隙ǖ氖?,它的內(nèi)涵豐富并且多層次,并不僅限于“熱鬧好看”這一點。
至于收藏問題,則要扯到其他許多非傳統(tǒng)媒介的藝術品了。眾所周知,很多藝術家喜歡畫畫、雕塑,其中一個非常實際的原因就是便于收藏。藝術品的買家也熱衷于方便運輸、保存,甚至是易于擺設的作品。而從裝置開始,尤其是大型裝置,對“藝術市場”參與者的默認規(guī)則的考驗就開始了。
大型裝置的保存往往需要更高的技術條件和花費,同時也涉及到畫廊和藝術家的責任感。如果新媒體作品當中電子產(chǎn)品有器械故障或者壽命期限,西方有很多重視信譽的畫廊或機構會追蹤作品的存放,甚至主動出路費去修理。
影像藝術涉及版數(shù)問題,觀念藝術則涉及方案的購買與實施。比如徐冰“煙草計劃”中的那件《虎皮地毯》,是由50萬根香煙拼成,藏家買下的是實施方案,包括圖紙、簽名等,倘若想要展出,則需要另外重新購買新的一批香煙,按照原樣在展覽現(xiàn)場堆疊出來。
所有類型里面,最極端的是行為藝術——即便已經(jīng)購買了藝術家當時的影像版權以及創(chuàng)意本身,藏家如果想要在若干年后重現(xiàn)行為發(fā)生的過程,也需要因地制宜加以改變。而且,對于像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2010年在MoMA現(xiàn)場面對以前的愛人落淚的偶發(fā)案例,是無論如何都難以再現(xiàn)的。因此也有人認為,行為藝術的對象和材料直接就是人,根本無法被收藏。
相比之下,蔡國強的作品中絕大部分都符合藝術市場的普通買賣規(guī)范,包括火藥畫和裝置——比如99只撞向玻璃(1026,-8.00,-0.77%)幕墻的狼模型。但譬如在正午的紐約城上空打出的一朵黑云,或者內(nèi)華達州核試驗基地爆出一朵蘑菇云這類轉瞬即逝的佳作,收藏的難度可想而知。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站在當代藝術領域最先鋒位置的實踐者,反而非常喜愛創(chuàng)作各種非傳統(tǒng)形態(tài)的藝術作品一一因為但凡某種東西成熟到了行業(yè)規(guī)模的階段,參與者的動機純粹性就越發(fā)值得懷疑。不斷打破既定的成規(guī),說白了,也正是當代藝術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