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嶸
在狄更斯的《艱難時世》中,住在棚屋里的工人斯蒂芬想和分居的妻子離婚。他老婆是個酒鬼,數(shù)次離家出走,每次回來都卷走他所有的錢。斯蒂芬想和自己心愛的女人雷切爾結婚。于是他向住在山坡豪宅中的老板龐得貝請教離婚的事情。
從老板那里斯蒂芬得知,為了離婚,他必須向民法博士會提出申請;為了將雷切爾注冊為自己合法的妻子,他又必須向普通法院提交一份申請;最后,斯蒂芬還要向議會申請獲得他再次結婚的議會法令。這三個地方,都是要付費的,而且必須正裝入內,也就是要穿著西裝、襯衫、皮鞋入內,而這些,斯蒂芬都沒有。
龐得貝向后靠在椅背上,告訴他說,與雷切爾結婚的總成本是一千到一千五百英鎊。龐得貝稍作停頓,然后補充說:“也許還要翻一倍?!?/p>
龐得貝所揭示的是離婚所要支付的法律成本。在十九世紀,英國的窮人是離不起婚的。即便今天,離婚仍然要面臨財產分割等財務問題和法律糾紛,使得離婚代價不菲。
華人作家哈金的小說《等待》,講的是軍醫(yī)孔林離婚的故事。小說的開頭這樣寫道:“每年夏天,孔林都回到鵝莊同妻子離婚。他們一起跑了好多趟吳家鎮(zhèn)的法院,但是當法官問淑玉是否愿意離婚時,她總是在最后關頭改了主意。年復一年。他們到吳家鎮(zhèn)去離婚,每次都拿著同一張結婚證回來。那是二十年前縣結婚登記處發(fā)給的結婚證……”孔林為了這場離婚耗費了十幾年人生最好的時光。
孔林所支付的是離婚的時間成本。在現(xiàn)代婚姻中,由離婚訴訟引起的怨恨和其他感情沖突,會使夫妻雙方關于離婚的討價還價的費用變得十分昂貴,人們會利用合理的規(guī)則,把離婚時間拖得很長,使得很多人不得不走向妥協(xié)。
同時,我們還要考慮孩子成本。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加里·貝克爾說,結婚的時間越長,離婚的可能性就越小。如果一個婚姻保持其完整性(婚姻特有資本),隨著時間的推移,婚姻資本積累起來,婚姻的價值也就增加了。孩子是重要的財產,尤其是年幼的孩子。當一對夫婦有了自己的孩子,特別是孩子年齡尚小時,離婚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減小。
“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美國喜劇演員亨尼·楊曼說:“有些人問我婚姻長久的奧秘。我們每周都要去兩次餐廳,那里有燭光晚餐、輕柔的音樂,我們隨之起舞。她周二去,我周五去?!苯Y束一場婚姻的成本十分昂貴,因此,選擇成本最小的“且行且珍惜”,對于尚未走到破產邊緣的婚姻,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