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挺,鄭敏玲,周昱
(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yī)院 正畸科,浙江 溫州 325027)
牙根吸收是正畸治療中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目前研究證實它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如托槽類型、正畸力的大小、牙齒移動類型等[1-3],迄今,人們尚不清楚其真正的病因及發(fā)病機制,這使得正畸醫(yī)生在治療前不能對預后有準確的把握,或者因根吸收而導致不能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如何避免和減少正畸治療中牙根吸收的發(fā)生已成為國內(nèi)外正畸醫(yī)生的研究熱點。
目前觀點認為,輕力矯治可以降低正畸源性牙根吸收的發(fā)生及程度。自鎖托槽作為低摩擦力矯治系統(tǒng)相比于普通托槽摩擦力更小,更易實現(xiàn)輕力矯治,且移動牙齒更快因而備受正畸醫(yī)生推崇[4]。所以,在正畸牙齒移動過程中,自鎖托槽是否可以降低牙根吸收的發(fā)生,一直備受正畸醫(yī)師的關注。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較自鎖托槽和普通托槽對安氏I類重度擁擠病例前牙牙根吸收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擇2006年6月-2012年10月在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yī)院正畸科就診完成的70例固定矯治患者,分為自鎖托槽組和普通托槽組。自鎖托槽組35例,其中男17例,女18例,Damon3 0.022×0.025英寸托槽;普通托槽組35例,男16例,女19例,0.022×0.025英寸3M托槽。兩組患者初診年齡約為13周歲,治療時間分別為20個月左右,兩組患者在年齡和治療時間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所有納入患者沒有系統(tǒng)疾病,診斷為安氏I類重度擁擠患者且前牙擁擠度大于6 mm,全部采用拔除四個第一前磨牙矯治方法來解除擁擠。如果治療前有牙根吸收、牙體牙髓治療、牙外傷史、牙解剖異常、正畸治療史、資料不全等患者將予以排除。
1.2 矯治方法及結果測量 采用標準直絲弓技術,初始弓絲為0.012NiTi或0.014NiTi,依次采用0.016NiTi、0.018NiTi、0.019×0.025NiTi、0.019×0.025SS排齊牙列,滑動法關閉間隙。使用橫腭桿或Nance弓加強支抗,必要時采用II類牽引矯正磨牙關系和減少前牙覆蓋。
治療前后拍攝全景片,并分別測量牙根長度和牙根形態(tài)變化。
牙根長度為從釉牙骨質界到根尖,盡量與牙長軸平行。圖像的失真采用Linge and Linge[5]方法,即計算治療前后圖像的比率。牙根吸收長度=R1-(R2×相關因素),其中R1=治療前牙根長度;R2=治療后牙根長度;相關因素=C1/C2(C1=治療前牙冠長度;C2=治療后牙冠長度)。
采用Malmgren[6]方法評估根尖吸收程度,分為5級:0級無可見的根吸收;1級輕度吸收根尖變圓鈍模糊或有毛邊;2級根尖吸收小于2 mm;3級根尖吸收從2 mm到吸收至三分之一根長;4級吸收超過三分之一根長,見圖1。對照標準記錄矯治前后全景片上的牙根吸收狀況。
圖1 牙根吸收分級
牙根長度測量2次,時間間隔1周。如果2次之間測量結果相差超過0.5 mm,需進行第3次測量,并取其中2次測量結果最相近數(shù)值的平均值作為最終測量結果。
1.3 統(tǒng)計學處理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每組治療前后牙根長度變化采用配對t檢驗,兩組治療前后牙根長度變化采用成組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自鎖托槽組患者治療后發(fā)現(xiàn)牙根吸收變短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普通托槽組患者治療后發(fā)生牙根吸收變短且差異同樣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從表1和表2我們看到兩種托槽都會發(fā)生牙根吸收,雖然自鎖托槽組患者的牙根吸收長度較普通托槽組患者少,但是兩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吸收程度評價顯示,自鎖托槽組0到1度的百分比為67.14%;普通托槽組為55.71%,見表3。
表1 自鎖托槽組前牙矯治前后牙根吸收長度變化
表2 普通托槽組前牙矯治前后牙根吸收長度變化
表3 自鎖托槽組和普通托槽組牙根吸收等級分布情況
牙根吸收是正畸醫(yī)生最不愿見到的不良反應之一,其病因是多因素的,如牙根形態(tài)、個體易感性等。很多研究[7-9]表明正畸治療促進了牙根吸收的發(fā)生,但是這些研究在實驗設計、實驗方法、對照組設置上都存在差異,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實驗納入的樣本量少[10],這可能使最終的結果偏倚較大而讓人對結果存在爭議。比如,Leite等[11]認為牙根吸收發(fā)生在所有牙齒,沒有證據(jù)顯示托槽類型會影響牙根吸收。然而,他的研究僅僅包含19例患者,這使得結果的可靠性大大降低。
其次,很多研究[12-13]認為正畸治療與牙根吸收存在關系,但是這些研究并沒有說明具體的擁擠度。然而,正畸治療過程中,相對輕度擁擠的前牙,排齊重度擁擠的前牙更易發(fā)生牙根吸收。所以,在本研究中,我們采取嚴格的納入標準保證患者的基線水平一致,嚴密控制其他混雜因素,并且增加納入樣本量,同時多次測量取相近結果平均值以減少測量誤差,從而最大限度減少各種實驗偏倚對結果的影響,從而證明兩種托槽類型是否對牙根吸收存在差異。
另外,治療程序和方法也是影響結果的重要偏倚之一,因為不同醫(yī)生治療方法和力值的不同將會對結果產(chǎn)生重要影響。然而一個醫(yī)生很難獲得足夠的患者量來評估牙根吸收,因此本研究選擇我科年資高且正畸治療理念相似的醫(yī)生的病例以減少誤差。
研究發(fā)現(xiàn),新方法和新材料的應用可以減少牙根吸收的發(fā)生[14]。由于自鎖托槽有摩擦力低的優(yōu)點,這種輕力可以減少牙根吸收的發(fā)生。另外,由于X線片存在一定的放大率,本研究采用Linge方法來校正由于圖片放大而引起的誤差。因此本研究結果顯示,自鎖托槽減少了牙根吸收,平均在0.4 mm左右,而其他報道為0.53 mm[15]和0.76 mm[16]。
但是從本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雖然自鎖托槽相對普通托槽可以減輕牙根吸收的程度,但是組間差異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是因為雖然自鎖托槽產(chǎn)生持續(xù)輕力,但牙根吸收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不同患者引起牙根吸收的原因不同,使得自鎖托槽并不能大大減少正畸治療過程中的牙根吸收。這與很多研究[16-17]的發(fā)現(xiàn)相似,他們認為相對于普通托槽,自鎖托槽并不能顯著減少牙根吸收的發(fā)生。
影響本研究結果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治療時間。因為除了力對牙根吸收有重大影響,治療時間也是重要因素。本研究兩組患者治療時間較長,平均約22個月,由于牙根受長期矯治力的影響從而使兩組患者牙根吸收的發(fā)生率大大提高,從而出現(xiàn)相似的結果。
不過,本研究中自鎖托槽組患者牙根吸收程度輕的比例較普通托槽組較大,這可能是由于自鎖托槽持續(xù)輕力作用的結果。雖然輕力不能減少牙根吸收的發(fā)生,但是自鎖托槽提供的持續(xù)輕力可能可以減輕牙根吸收的程度。
綜上所述,自鎖托槽相對普通托槽并不能顯著減少牙根吸收的發(fā)生。自鎖托槽的費用要較普通托槽昂貴的多,且其他優(yōu)點如減少復診時間、提高口腔衛(wèi)生、更好的治療結果卻并沒有得到證實,因此托槽類型的選擇仍需根據(jù)患者的綜合情況進行選擇。
另外,本研究結果只限于前牙,雖然前牙的牙根吸收發(fā)生率較高,但是正畸治療包含移動全部牙齒,因此未來研究仍需探索正畸治療對其他牙齒牙根吸收的影響。
[1]Weltman B, Vig KW, Fields HW, et al. Root resorption associated with orthodontic tooth movement: a systematic review[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10, 137(4):462-476.
[2]Viecilli RF, Kar-Kuri MH, Varriale J, et al. Effects of initial stresses and time on orthodontic external root resorption[J]. J Dent Res, 2013, 92(4): 346-51.
[3]姜若萍, 張丁, 傅民魁. 固定正畸后牙根吸收的部分影響因素分析[J]. 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 2003, 38(6): 455-457.
[4]Berger J, Byloff FK. The clinical effi ciency of self-ligated brackets[J]. J Clin Orthod, 2001, 35(5): 304-308.
[5]Linge BO, Linge L. Apical root resorption in upper anterior teeth[J]. Eur J Orthod, 1983, 5(3): 173-183.
[6]Malmgren O, Goldson L, Hill C, et al. Root resorption after orthodontic treatment of traumatized teeth[J]. Am J Orthod,1982, 82(6): 487-491.
[7]Taner T, Ciger S, Sencif Y. Evaluation of apical root resorption following extraction therapy in subjects with Class I and Class II malocclusions[J]. Eur J Orthod, 1999, 21(5):491-496.
[8]李長霞, 李春雷, 朱雙林, 等. 錯 類型對正畸治療中牙根吸收影響的臨床研究[J]. 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 2003,19(4): 336-338.
[9]林燕, 孫浩, 胡榮黨, 等. 導桿式矯治器治療上頜非遺傳性多個埋伏牙的作用[J]. 溫州醫(yī)學院學報, 2013, 43(6): 387-390.
[10]Martins DR, Tibola D, Janson G, et al. Effects of intrusion combined with anterior retraction on apical root resorption[J]. Eur J Orthod, 2012, 34(2): 170-175.
[11]Leite V, Conti AC, Navarro R, et al. Comparison of root resorption between self-ligating and conventional preadjusted brackets using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J]. Angle Orthod, 2012, 82(6): 1078-1082.
[12]Scott P, DiBiase AT, Sherriff M, et al. Alignment effi ciency of Damon 3 self-ligating and conventional orthodontic bracket system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8, 134(4): 470.
[13]Pandis N, Nasika M, Polychronopoulou A, et al. External apical root resorption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and self-ligating brackets[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8, 134(5): 646-651.
[14]Alexander SA. Levels of root resorption associated with continuous arch and sectional arch mechanics[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1996, 110(3): 321-324.
[15]Artun J, Smale I, Behbehani F, et al. Apical root resorption six and 12 months after initiation of fixed orthodontic appliance therapy[J]. Angle Orthod, 2005, 75(6): 919-926.
[16]Leite V, Conti AC, Navarro R, et al. Comparison of root resorption between self-ligating and conventional preadjusted brackets using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J]. Angle Orthod, 2012, 82(6): 1078-1082.
[17]劉新強, 孫曉蕾, 楊茜, 等. 自鎖矯治與傳統(tǒng)矯治對牙根吸收的影響[J]. 上??谇会t(yī)學, 2012, 21(4): 460-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