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正洋
完成了第一次定期考試,我也基本上摸清了這里(菲律賓丹轆信心學院)的中文教學的基本情況?;仡欉@兩個月來的中文教學經歷,我覺得這里的中文教學很有意思,體驗到了別樣的教學滋味。
首先,學生的編班有意思。由于學生的來源很復雜,主要是華人子弟,還有少數(shù)當?shù)氐姆坡少e人,也有個別的是日本人、韓國人、美國人等。所以學生對學習中文的要求、學生運用中文的生活環(huán)境、家長對孩子學習中文的期望等等因素都不一樣。到了四年級,學生的中文水平就有明顯的高低之分了。學校就將中文水平很低的挑出來(當然是學生自愿的)重新編班,如小學中文B班(由四、五、六年級中文水平很低的學生組成)、中學中文B班(由中學一、二、三、四年級中文水平很低的學生組成),由當?shù)氐闹形慕處熑谓獭W生的學習成績有差距,甚至出現(xiàn)兩極分化,這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關鍵是如何對待學習落后了的學生呢?是讓他們繼續(xù)落后下去慢慢失去學習的信心最后厭學輟學呢,還是給他們換個學習環(huán)境降低學習要求讓他們也能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重拾學習的信心呢?這里重新編班組班的做法給了我啟示,有意思!這真是因材施教,面向全體學生,從最后一名抓起的教育!
其次,課堂教學也有意思。在國內任教,一課書用一至三課時就學完了。在這里,完成一課書要十個課時。對于這里的學生,中文真的很難學。大部分的學生可以說是自己還沒有判斷和選擇的權力,主要是順從家長的意愿,加入中文的學習隊伍的。當然,僑居海外的同胞,都深刻地意識到讓孩子學習中文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放棄是絕不可取的。所以,培養(yǎng)孩子學中文的興趣變成了一大關鍵。這里的學生學習中文沒有升學的壓力。在學習時間上,每天七節(jié)英文課一節(jié)中文課,七比一的時間差別也只能讓學習中文成為“興趣小組”的課程。不抓住他們的興趣,一旦他們有了自我選擇的意識,可能就會自我放棄。所以,依照緊壓式的刻板教育,學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教學可能會"欲速則不達",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
在剛剛接手教學工作的前幾周,我依照著教材的內容基本“中規(guī)中矩”地給學生上課,很多學生常常會出現(xiàn)“打哈欠”的表情,在寫字練習的時候,有的學生還表現(xiàn)出遲遲不肯下筆的惰性行為。我立刻意識到這是第二語言教學,必須想辦法,采取措施。更何況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們接觸的東西很多,注意力的集中更為困難,浮躁的情緒很容易產生,安安靜靜學習對他們來說是一大考驗,一旦感覺到枯燥他們就會出現(xiàn)敷衍的態(tài)度。反思之后,我覺得問題的癥結在于學生缺乏學習中文的動力。于是,我在教學中采取了競爭機制,以激勵學生學習中文,逐步培養(yǎng)學生學習中文的興趣。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將全班學生分成三個學習小組,并冠以響亮的名稱,以中國的名山大川、名勝古跡為小組命名。如長江組、黃河組、黃山組、華山組、長城組等等。
第二,每堂課上把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記錄下來,如讀書發(fā)言聲音洪亮的,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積極跟著老師進行語言操練的,認真完成作業(yè)的,課堂表現(xiàn)有進步的……每次記一分。
第三,兩周評比一次,評出“中文課堂之星”。前三名每人獎勵學習成績三分,四五六名每人獎勵學習成績二分,七八九名每人獎勵學習成績一分。計入中文課的總成績。
采取這一做法后,學生學習中文的積極性有了明顯的提高,中文課堂教學的效果有了明顯的好轉??吹綄W生的進步,我感到很欣慰,也增強了中文教學的信心,覺得中文教學這項挑戰(zhàn)性工作有意思。不久,也有英文老師采用這一著。
中文教學的內容不僅僅是《漢語》教材,還有數(shù)學、音樂,這是我們外派教師沒有料到的。既然學校有這樣的要求,我們還是盡力按要求去做吧。數(shù)學課沒教材,教什么?怎么教?學生有數(shù)學課的,是英文老師教。教數(shù)學之前,覺得讓我們教數(shù)學是多余的,沒必要。上了數(shù)學課之后,覺得很有意思。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學生習慣了用英語思考數(shù)學問題,我們的任務是讓學生能用漢語思考數(shù)學問題,表達交流數(shù)學問題。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知道數(shù)學課教什么怎么教了。首先教會學生用漢語數(shù)數(shù),表達數(shù)字,再明白運算符號:加、減、乘、除的漢語表達。學生的漢語數(shù)學思維能力不也是實際生活中必需的嗎?中文的實際運用中,漢語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交際能力表現(xiàn)的時空何常不是廣闊的呢?中文課堂的音樂課也沒教材,學生也有專業(yè)的英文音樂老師。而我們不是音樂專業(yè)的,上音樂課就有點意思了。不能教樂理知識,就教學生唱中文歌曲吧。如《我的中國心》、《龍的傳人》等。還有古詩新唱《靜夜思》、《游子吟》等。唱中文歌曲,不僅提高學生對中文學習的興趣,也是進行中文聽說能力訓練的很好途徑。通過學唱中文歌曲,學生不僅學習了中文,也了解了中華文化。這里中文教學的內容和形式的多樣化是培養(yǎng)學生的中文的聽、說、讀、寫能力的有效途徑,是把中文作為語言工具的實際生活的需要。
還有有意思的就是對學生的考評。一學年分四個學段,四次定期考試。定期考試要從華文、作文(中學)或數(shù)學(小學)、拼音、寫字、說話、音樂、品德行為等七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考評。品德行為是每個月評定一次,算出幾次的平均數(shù)作為這次定期考試的成績。其他的每個方面定期考試的成績的百分之四十加上平時考試的平均數(shù)的百分之六十就是這次定期考試的成績。再將華文、作文(中學)或數(shù)學(小學)、拼音、寫字、說話這五個方面成績的平均數(shù)作為學生本次定期考試的中文成績,音樂、品德行為是根據(jù)分數(shù)給出甲、乙、丙、丁,分等級評定。學年結束時,根據(jù)四次定期考試成績的平均數(shù)來評定金牌、銀牌、銅牌學生。這樣的考評方式重視學習的結果,更加重視學習的過程,更加重視平時每節(jié)課的學習。幾乎是每節(jié)課都有考評,有教就有考,有考就有學。所以學生每節(jié)課都不敢怠慢,都要認真學習。真是“考、考、考,學習的法寶;分、分、分,學習的命根”啊!考試的分數(shù)是激勵學生學習中文的有效之動力。學生就是在一次次的考試中體驗到中文學習的快樂。這樣的考評方式端正著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糾正著學生的學習行為,培養(yǎng)著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也漸漸地樂于學習中文,喜歡上中文知識,從而傳承著中華文化。
海外的中文教學還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值得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