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英
(接上期)
三、農作物病蟲害防控技術
(一)加強栽培管理
1. 耕灌滅茬。棉鈴蟲、草地螟和蝗蟲等害蟲冬季以蛹(繭)、卵等蟲態(tài)在土壤中越冬,可實行秋耕冬灌春耙和播前滅茬,破壞越冬場所,有效降低病蟲源基數(shù)。
2. 清潔田園。大棚等保護地栽培作物,應在移栽前清理定植棚室內外的殘枝落葉和雜草;大田清除田邊地頭雜草,消滅早期病蟲害棲息場所。作物秸稈還田田塊,應施用秸稈腐熟劑,可惡化害蟲生活環(huán)境,有效減輕危害。
3. 平衡肥水。增施磷、鉀肥,避免偏施和遲施氮肥,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培育壯株,增強植株抗病力,控制作物群體數(shù)量;合理灌水,防止田間長期浸水影響作物根系發(fā)育,做到田間溝渠通暢,創(chuàng)造不利于病蟲害發(fā)生流行的環(huán)境。
4. 適期播種。西北、黃淮等冬麥區(qū)推廣小麥適期晚播,可縮短秋苗病蟲害侵染危害時間,有效減少病蟲源越冬基數(shù),減輕翌年病蟲防治壓力。粗縮病嚴重發(fā)生的黃淮地區(qū),避免小麥與夏玉米套播,夏玉米應適期晚播,避開灰飛虱傳毒盛期,減輕玉米粗縮病發(fā)病程度。
5. 中耕除草。粘蟲、草地螟等害蟲多產卵于田間雜草上,應在害蟲產卵盛期結合中耕除草滅蟲卵,將除掉的雜草帶出田外漚肥或集中處理;幼蟲已孵化的田塊,一定要先打藥,后除草,避免幼蟲集中向農作物轉移為害。還應注意清除田邊地埂和夾荒地的雜草,以免幼蟲遷入農田危害。
6. 合理輪作。長期連年種植同一作物,病蟲源逐年積累,危害必然加重,尤其是土壤習居菌的病害,可采用與非危害作物輪作或水旱輪作等方式,減輕危害。如在小麥全蝕病發(fā)病地塊停種兩年小麥、粟等寄主作物,改種大豆、高粱、麻類、油菜、棉花、蔬菜、甘薯等非寄主作物;或在小麥收獲后,復種一季夏甘薯、伏花生、夏大豆、高粱、秋菜等非寄主作物。小麥全蝕病、棉花枯萎病和黃萎病在有水利條件的地區(qū),實行稻、麥或稻、棉的水旱輪作,防病效果明顯。
(二)品種選用和處理
1. 選用抗(耐)病蟲的品種。在長期的農作物栽培實踐中,品種間表現(xiàn)出不同的抗(耐)病蟲品種,人們利用其差異選擇出具穩(wěn)定特性、適于生產應用的品種,各地應因地制宜選用,淘汰抗性差、易感病蟲品種。如在小麥赤霉病常年流行的江蘇、安徽等江淮麥區(qū),寧麥、揚麥系列品種遇氣候適宜年份,田間表現(xiàn)出較好的抗病性狀。在種植抗(耐)性品種的同時,還應實行品種多樣化種植,避免單一品種的大面積種植。
2. 種子檢疫。做好產地檢疫,禁止將未經檢疫且?guī)в胁∠x源的種子調入未發(fā)生區(qū);對異地調運的種苗,特別是從發(fā)病區(qū)調運,務必進行抽樣檢測,防止帶毒種苗傳播病害。
3. 種子處理。對種子帶菌、土傳病害或苗期發(fā)生的病蟲害,應進行種子藥劑拌種或包衣處理。如可用三唑酮、三唑醇和烯唑醇等藥劑拌種,除防治小麥散黑穗病外,還可兼治小麥腥黑穗病和稈黑粉病以及苗期的銹病和白粉病。地老虎、蠐螬、金針蟲等地下害蟲發(fā)生重的地區(qū),可利用噻蟲嗪、吡蟲啉等拌種或包衣,可同時兼治苗期其他病蟲。
(三)物理防治
1. 殺蟲燈。昆蟲易感受可見光的短波部分,對人眼不能分辨的紫外光中的一部分特別敏感,利用害蟲的這種感光性能,研制出各種能發(fā)出昆蟲喜好光波的燈具,用于防治害蟲成蟲。蟲源區(qū)連片安裝殺蟲燈,誘殺害蟲的成蟲,可有效減輕幼蟲危害。如棉鈴蟲、草地螟、玉米螟、二點委夜蛾和小地老虎等害蟲,均可使用。
2. 性誘劑。許多昆蟲的成蟲由于取食、交尾、產卵等原因,對一些揮發(fā)物的化學物質的刺激有著強烈的感受能力,利用這種正趨性反應,生產上可達到誘殺作用。如糠醋引誘地老虎和粘蟲,楊樹枝把引誘棉鈴蟲和粘蟲等。近幾年發(fā)展最快的是各種害蟲的性誘劑,玉米螟、棉鈴蟲、紅鈴蟲、小菜蛾、斜紋夜蛾、甜菜夜蛾、桃小食心蟲、梨小食心蟲、茶毛蟲、茶細蛾等害蟲性誘技術成熟,適于在生產上應用。
3. 色板誘蟲。蚜蟲、粉虱、蠅類和蝶類昆蟲具有明顯的“趨黃性”,也有不少昆蟲對各種顏色有著不同的喜好,研究利用昆蟲對各種顏色的趨性,生產出涂有粘膠的色板,在田間起到誘殺害蟲的作用,目前在蔬菜、果樹等作物害蟲綠色防治方面已優(yōu)先推廣應用,效果較好。
4. 防蟲網。對一些由蟲媒傳播的病毒病,如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和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有條件的可采用防蟲網覆蓋。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用50~60目防蟲網,防止外界煙粉虱傳入;用20目防蟲網或無紡布阻隔白背飛虱,防止苗期侵染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可達到避病的效果。
(四)生物防治
1. 保護利用天敵。自然界害蟲的天敵資源較為豐富,保護利用好自然天敵,不僅可較好的控制害蟲危害當季作物,而且對后茬作物田的害蟲也能起到一定控制作用。如麥田當天敵與麥蚜比大于1︰120 時,天敵控制麥蚜效果較好,不必進行化學防治。必要時可助遷天敵,使其有效控制危害。
2. 人工繁殖釋放天敵。玉米螟、水稻螟蟲、稻縱卷葉螟等,可利用釋放赤眼蜂技術控制危害,即在成蟲高峰期開始釋放,即將室內繁殖的赤眼蜂蜂卡別或掛在中部葉片背面的葉脈上,應連片統(tǒng)一組織農民釋放赤眼蜂2~3次、間隔3~5天,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3. 生態(tài)調控天敵。注意改善害蟲天敵繁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與條件,盡量壓縮化學防治面積和施藥量、施藥次數(shù),改進施藥技術,以擴大天敵的利用面積,發(fā)揮天敵的控制作用。如水稻孕穗前盡量減少使用化學農藥,利用在稻田田埂種植芝麻、大豆等顯花植物,保護蜘蛛、寄生蜂、黑肩綠盲蝽等天敵,充分發(fā)揮天敵自然控害作用。
(五)化學防治
1. 主動預防。小麥赤霉病、稻瘟病、馬鈴薯晚疫病等典型的氣候型流行性病害,由于田間菌源充足,只要遇到合適的氣候條件,病害必然流行,因此,必須在病菌侵染前打藥保護。如在小麥赤霉病常年流行的長江中下游和黃淮麥區(qū),小麥抽穗至揚花期遇有陰雨、露水和多霧天氣且持續(xù)2天以上,應于小麥揚花初期主動噴藥預防,要做到揚花一塊防治一塊,如遇病害流行,第一次防治結束后,需隔5~7天防治第二次。稻瘟病在分蘗期田間初見病斑即施藥控制葉瘟,破口初期施藥預防穗瘟。馬鈴薯晚疫病現(xiàn)蕾至初花期,在連陰雨來臨之前噴施1~2次保護性殺菌劑,田間見病后,重發(fā)區(qū)立即選用治療性殺菌劑噴霧防治2~4次。
2. 達標防治。當病蟲害發(fā)生發(fā)展至一定數(shù)量,不采取化學防治將會對農作物造成明顯損失時,則必須投入進行藥劑防治,此時的病蟲害發(fā)生數(shù)量或程度,即為防治指標,如穗期小麥蚜蟲田間益害比低于1︰150、百株蚜量達800頭,稻飛虱孕穗抽穗期百叢蟲量1000頭(雜交稻穗期百叢蟲量1500頭),即須進行化學防治。從經濟效益、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農產品質量等方面綜合考慮,必須堅持達標防治、避免見蟲(?。┘创蛩幀F(xiàn)象的出現(xiàn)。
3. 適期防治。指在最適宜的作物生育期和病蟲發(fā)展或發(fā)育時期或防治效果最好的時期進行防治,害蟲多在幼(若)蟲低齡高峰期進行,如粘蟲、草地螟等害蟲多于2~3齡高峰期進行防治,防治過早蟲體小、易造成藥劑浪費,防治過晚、蟲齡大了,已對作物造成了危害。小麥吸漿蟲應于小麥抽穗期、成蟲羽化期進行農藥噴霧防治,消滅成蟲于產卵之前。施用蘇云金桿菌(Bt)等生物農藥,應適期早用藥,如粘蟲、二化螟、稻縱卷葉螟應在卵孵化盛期噴施。病害一般提倡適期早用藥,即在發(fā)病初期噴藥,如小麥紋枯病返青至拔節(jié)初期病株率達10%、小麥白粉病春季發(fā)病初期病葉率達到10%時防治;玉米葉部病害一般在玉米心葉末期至抽雄期的發(fā)病初期噴藥防治。
4. 科學用藥。注意選擇對口高效藥劑,如殺蟲劑應注意觸殺類與胃毒類藥劑適用對象,觸殺類藥劑是指通過蟲體的表皮進入蟲體內使害蟲中毒死亡的藥劑,主要用于防治低齡幼蟲,胃毒類是指藥劑通過害蟲的口器和消化道進入蟲體使害蟲中毒死亡的藥劑,用來補防大齡,低齡和大齡混發(fā)時,應同時使用兩類藥劑才能奏效。殺菌劑應注意保護性和治療性殺菌劑的使用,保護劑是指在病原菌侵染前先在寄主表面施用,以保護或防御農作物不受病原菌侵染;植物感病后施用、直接殺死病菌或滲入到植物組織內部殺死病菌的殺菌劑為治療性殺菌劑。同時,應注意不同作用機理藥劑的輪換使用,防止病菌或害蟲產生抗藥性。
5. 提高防效。防治時應按要求用足藥量和水量,注意藥劑噴勻、噴透,施藥后3~6小時內遇雨,雨后應及時補治。注意對田邊、地頭、撂荒地害蟲的防治。若噴施有機磷類藥劑,不要與化學除草劑同遇,兩者要間隔7天以上,以免作物產生藥害。提倡專業(yè)化防治組織的統(tǒng)防統(tǒng)治或連片地塊統(tǒng)一防治,以提高防治效果。施藥者應注意個人防護,避開中午高溫時作業(yè),防止發(fā)生中毒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