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敏
【高考熱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物體的平衡有三種,第一種,叫不穩(wěn)定平衡,只有一個平衡位置,并且當物體偏離平衡位置,就永遠不會再回到原處,桌面上豎筷子,稍有的外力就會使它倒下。
第二種,叫穩(wěn)定平衡,只有一個平衡位置,但是當物體偏離這個平衡位置時,總會再回到原來位置,就像球形的碗里放一個小球,無論你放在哪里,它都會回到碗的中央。
第三種,物體在任何位置都可以保持平衡,所以叫做隨遇平衡,如把一塊密度跟水一樣的物體放進水面,它要么靜止,要么勻速運動。
力學平衡的概念,似乎可以透視出一些哲學道理來。這引起了你怎樣的思考?請聯系實際寫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不能脫離現實,題目自擬,文體自定,不能抄襲、套作。
【教師解析】
角度一:平衡應該是達到了一種穩(wěn)定狀態(tài),而第一種“不穩(wěn)定平衡”卻是表面看似平衡,如果離開了平衡點,那么這種平衡狀態(tài)岌岌可危。所以可以從“找到適當平衡點”、“關鍵位置的決定作用”等角度立意。
選材小貼士:從生活現象入手,如桌面上的筷子、豎立的雞蛋、直立的硬幣、可以挑動千金的秤桿等,聯想到自然界中鱷魚與牙簽鳥的并存、寄居蟹的共存,由此類推到歷史上經典的不穩(wěn)定平衡現象,如三國鼎立、古代帝王的制衡之術、到君主立憲、三權分立、都是不錯的材料。最后可以回歸到個人的內心,都是不斷變化的不穩(wěn)定平衡的狀態(tài)表現。
角度二:穩(wěn)定平衡這則材料可以看到關鍵點在于使小球始終回到原來的位置的原因,在作文中找到并闡述出這種使其保持穩(wěn)定的外力或者內在,可以從“堅守、心無旁騖、執(zhí)著”等角度立意。
選材小貼士:精神堅守、執(zhí)著于自我的素材很多,應該盡量避免愛迪生研究燈絲、愛因斯坦做小板凳、達芬奇畫雞蛋等小學語文課本的素材,作為高三的學生在選材上應該表現出閱讀的廣度和思想的深度,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到梭羅的《瓦爾登湖》,包括柴靜的《看見》等都有大量表現人生哲思的“堅守”、“執(zhí)著”素材。
角度三: 隨遇平衡是最有意思的,這是一種不講求唯一位置的狀態(tài),并且它打破了我們通常的平衡即為靜止的觀念,運行也是一種平衡,運行也是一種規(guī)律。可以從“樂觀、曠達、氣度”等角度立意。
選材小貼士:隨遇是否能安,這是能否保持平衡的重要原因。這里的“平衡”就是氣度,就是胸襟,就是態(tài)度。蒲公英的紛飛、浮萍的飄零都讓人可贊和可嘆,正如古代的智者,達可以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無論哪種狀態(tài),皆可在隨遇中獲得平穩(wěn)與平和。
【高分素材】
推薦素材一:101歲的古文字家杜道生,在2013年的教師節(jié)那天走了,“回”到了他更熟悉的古代。這位老人熟讀經典,“述而不作”,一生執(zhí)著于人類心靈幾何學的漢字研究,被稱為“漢字守護者”??鬃幼顬榉Q贊的弟子顏回的生活方式“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其樂”亦是杜老的生活寫照。這位老人,卻不拘泥、不守舊,心態(tài)若童,堅守中國文化。
素材點撥:在大師漸漸遠去的世間,執(zhí)著專一做學問的人越來越鳳毛麟角。杜先生從容做學問,深情教學生,終生不已,不為世事所改,不因時俗所動。他恣情于古漢字研究,將其當做自己的信仰,從容地注解了什么叫克己,什么叫淡泊,什么叫堅守,在傳統和現代之中恪守一生。
推薦素材二:趙鑫珊有一個簡單而鏗鏘的回答:我是北大留級生。這是他最得意和最欣慰的事情。1955年,趙鑫珊考入北大,1959年畢業(yè)時,卻故意考砸兩門主課,留級一年,原因很簡單——因為他留戀北大圖書館 ,也因為《戰(zhàn)國策》中的一句話: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趙鑫珊的這一舉動,在20世紀50年代,可謂瘋狂,在北大校史上亦堪稱異數。他說,“北大六年,向我的心田撒下了許多種子。當年這樣做是無意識的。今天我才明白,這些種子可以分成三類:科學、藝術和哲學。三者的殿堂,讓我感受到永遠無法感受的東西?!?/p>
素材點撥:趙鑫珊的知識涉獵相當廣泛,北大學的是德語,工作是在農業(yè)部門,后來又轉戰(zhàn)社科院研究哲學,這些年出的書又開始研究建筑。在他看來,人生最幸福的狀態(tài)是身心兩安。好的、詩意化的建筑提升了人的精神,收容、安頓了人的靈魂,是人的至愛親朋和生死眷戀的對象。從獨特的視角尋建筑之美,析建筑之理,家,難道不就是這樣嗎?這個素材對于“熱情”、“執(zhí)著”“隨心”等主題都可以輕松運用。
推薦素材三:讓·多米尼克·博比是一名法國記者。他在一次心臟病發(fā)作后四肢癱瘓,只有左眼可以活動。但他決心把打好腹稿的作品《潛水衣與蝴蝶》寫出來,于是他要求筆錄員門迪寶協助他,每天花6小時筆錄他的著述,而他們之間的溝通只能靠左眼的眨動來完成。這種常人難以想象的150頁的“寫作”終于在數月后奇跡般地完成。
素材點撥:《潛水衣與蝴蝶》是一部讓人心靈震顫的作品,作者講述了從肢體的疼痛到對生活的再創(chuàng)造,心靈的絕望到奇跡的發(fā)生……這是一個發(fā)掘內心深處的故事,一個全身癱瘓的勇者不自憐自悲的令人慨嘆而永遠不會忘記的故事。在霍金的素材越來越泛濫的時候,他的潛水衣的玻璃氣泡中飛舞著蝴蝶,他給我們寄來了我們只有想象才能看到的世界的明信片。
【素材演練】
人生的平衡
成都西北中學 蘭學聰
雖不能與平衡背道而馳,但卻可以駐足它的位置。
——題記
不穩(wěn)定平衡,是智慧。在支離破碎中小心翼翼,支起屬于自己世界的一隅。是昭君的別離,化作零度的冰冷,在漫天花語中聰慧地離去。否則,就是暗了人生,悲了自己。如若不然,孟嘗君怎會身世浮沉雨打萍而頹然歸田;如若不然,阮籍怎會因世與我相違而垂淚涕泣;如若不然,杜甫又怎會老病有孤舟而憑軒涕泗流……他們?yōu)楫斚旅媾R的窘境所壓迫,用智慧拽穩(wěn)了那根風箏的線,也就拽住了人生。
穩(wěn)定平衡是執(zhí)著。正如趙鑫珊所言“所謂高質量人生,其實就是平衡不斷遭到破壞和重建”,也就像是駕一葉之扁舟,不因湍急洪流亦或是洶涌波濤的沖擊偏離自己的航向,而是在航線偏離中不斷調轉回原航向。小提琴大師尼可羅帕格尼尼從小多病,46歲時突然牙床長滿膿瘡,牙病初愈后,又染上嚴重的眼疾。過50歲后,關節(jié)炎、腸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斷向他襲來……種種病痛中,他逆來順受,成就自己,何也?置身于其中的他拋卻病魔纏身的影響,執(zhí)著于音樂的方向,盡管走過的足跡堪稱蜿蜒,盡管走過的路途百步九折,執(zhí)著和堅守,終鑄成人生平穩(wěn)的真諦。
隨遇平衡是從容。無論身處何種境況,都能安之若素,蕭瑟處的回首,總是也無風雨也無晴。貴為天子的乾隆,在此等順境中,卻能勵精圖治,并微服私訪,體察民情,抒寫了康乾盛世的光輝。法國記者讓·多米尼克·博比因一場大病而四肢癱瘓,在這般逆境中,卻用唯一能動的左眼與幫助他書寫的助手交流溝通,總共眨了20多萬次眼而“眨”出不平凡的書——《潛水衣與蝴蝶》。還有,執(zhí)著于人類心靈幾何學的漢字研究者杜道生、楊絳先生的《百歲感言》……無論尊貴還是平凡,無論順境和逆境,他們都從容走過。
人在旅途,以“寧靜致遠”的態(tài)度行走,智慧、執(zhí)著、從容,方能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魅力評點】
面對這道作文題 ,作者首先對材料進行了精準的概括和總結,挖掘出三種平衡之下的人生哲理:在不穩(wěn)定中求得平衡是智慧;在穩(wěn)定中找到平衡是執(zhí)著;在隨遇中求得平衡是從容。接著列舉了古今中外的偉人或這平凡人事跡加以佐證,不管世界風雨如何,保持平衡的狀態(tài),才會走向成功。材料豐富又經典,充分展示了作文靈活運用和處理素材的能力。